一個人只能用大腦進行思考、研究、寫作、演講,在別人看來是地獄的生活,對霍金來說卻幸福無比。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田勘
3月14日凌晨,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1963年,年僅21歲的霍金被確診為肌萎性縮側索硬化症(ALS,也稱運動神經元病),醫生對他宣判了「死緩」,最多還可以活2-3年。
那時,霍金不敢,也沒有向上天要求再借500年,而是對自己說,「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於是,這個「死緩」成就了霍金,做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1
在年僅21歲的時候就被醫生判了「死緩」,如果沒有一顆強大的心,一般人很難平靜生活下去了。不過,對於霍金來說,多做一些事,才能對得起自己短暫的生命。所以,霍金時不我待,聞雞起舞!
在24歲時,霍金完成了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性質》並通過了答辯。隨後,霍金的疾病一度惡化,並且在慢慢毀掉他的說話能力、運動能力和手指操控電腦的能力。
▲1965年,霍金與前妻簡在一起
1985年,霍金患了嚴重的肺炎,由於無法自主呼吸,醫生切開他的氣管,輔以呼吸機支持治療。從此,霍金完全喪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到後來,他的手指已經不能在鍵盤上敲出字母了。
正是在這樣極其困苦,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情況下,霍金先後完成了《時空的大尺度結構》《時間簡史》《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果殼中的宇宙》《在巨人的肩膀上》《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等著作。而後期的著作和大量文章及演講,都是在他失去了用手操作電腦的能力之時,藉助一個智能軟體,每分鐘只能「敲」出幾個單詞,到最後不能自己寫作為止。
霍金最後還與女兒露西共同創作了兒童科幻圖書《喬治和藍月亮》,講述的是喬治和安妮打算解開宇宙中被稱為「太空水世界」的一個個謎團:冰冷的地殼下有生命嗎?那些機器人是從哪裡來的?又是誰在控制它們?
霍金的研究和創作困難越到生命的後期越發困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名叫瓦特·沃爾託茲的電腦工程師為霍金設計了一個名為「平等器」的電腦程式,後來經過改進,安裝在霍金的輪椅上,幫助霍金「說話」,可以每分鐘「說」出15個單詞,並可以把文字直接列印出來。
2005年後,霍金徹底喪失了運動能力,連手指都不能活動,這讓他以前靠手來操作輪椅上的電腦的方式完全失效。
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Moore)為他設計了2.0版本的輪椅,主要通過眼動追蹤、聯想輸入和語音合成器播放,來幫助霍金與他人交流,並表達自己的思想。霍金使用的利用紅外線監測面部肌肉活動的裝置,並轉化為選擇單詞的電腦輸入軟體仍然是Word+,這個時候霍金每分鐘還可以輸入5-6個單詞。
▲霍金語音識別電腦(照片顯示)的屏幕上重複循環字母,他通過運動面頰指出想用的字母
到了2011年,霍金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每分鐘僅能輸入一兩個單詞。英特爾公司又為他升級了軟體,集成了SwiftKey的人工智慧預測技術,霍金僅需要輸入15%-20%的字母,電腦軟體就能預測出剩下的內容。但是這個時候,霍金也只能每分鐘輸入3-4個單詞。
2005年以後霍金的著作和文章,就是在這樣極為困苦和殘酷的條件下完成的,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不願也不想做的苦力,就像西西弗斯被迫把石頭周而復始地推上山又滾下山一樣。不同的是,西西弗斯是被天神宙斯所強迫,但是霍金是為自己內心深處的科學之神所推動!
2
失去說話和運動能力的霍金最大的生存優勢在於,疾病並沒有損害他的大腦,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研究、寫作、演講,這或許是上天沒有過早帶他上天堂的一個交換條件。
對於科學家和智力勞動者來說,也許,這已經足夠了,在別人看來是地獄的生活,在霍金自己看來卻幸福無比。
因為「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霍金感謝生活還留給了他能思考的大腦,為此他能進行理論物理研究和其他研究。
▲1977年,霍金與前妻簡和孩子羅伯特、露西在一起燒烤
霍金雖然不能說話和敲字了,但是他尋覓到了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在大腦裡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人生、環境和生態等所有關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的問題。霍金的思考和工作,也猶如莫扎特只憑藉想像就寫出一整首極具特色的交響樂曲一樣。
時光機理論就是霍金奉獻的一支獨特的物理交響曲,儘管在常人看來不可理解。霍金稱,只要依靠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就可以讓人類飛入未來,但是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
由於上天只留給霍金自由流暢和不受限制的大腦功能,並且這樣的功能又由於其他運動功能的限制而得到加倍補償,因而霍金的思維可以上下求索,神遊八荒,就像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不受限制的思維、假說、感悟和想法如雨後春筍,如過江之鯽,源源不斷,接踵而至。
當然,也招致不少爭議。
霍金不止一次表達過,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將宣告人類的滅亡,為此需要警惕人工智慧的危害!
這種極具爭議的說法讓霍金也背上了反科學的黑鍋,為此,霍金和馬斯克被授予2015年「盧德獎」(也稱「阻礙科技創新獎」)。
這個獎項是由IT與創新基金會發起和評選的,每年一次,專門頒發給那些試圖阻礙技術創新的人。IT與創新基金會對霍金和馬斯克頒獎的理由是,他們成立了「鬆散的聯盟」,對新技術杞人憂天,批評人工智慧,導致人們害怕人工智慧技術。
其實,霍金也許表達得不太完全和充分,也並非是在反科學,只是在以他一以貫之的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對人類苦難難以抑制的憐憫、對科技的兩重性的警惕而發出預警之聲,就像行駛在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上觀察海面的導航員。
如果真是因為反對人工智慧,霍金或許不會使用他的安裝有人工智慧軟體的輪椅,後者不僅是為他代步的工具,而且是他與外界交流和表達想法的傑出的人工智慧。當霍金意識到這個輪椅威脅到他,而且可能阻礙他的思想自由時,霍金當然不會使用。
當然,霍金還由於種種預言和假說而陷入爭議旋渦。他說,2032年地球將進入冰河時代,全球氣候變暖;2060年人類必須離開地球,否則難以生存;2100年人類將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2215年地球將面臨災難性毀滅;2600年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
不過,所有這些爭議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3
很多人把霍金視為自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但是也有人並不以為然。原因在於,愛因斯坦的理論和假說得到過諾貝爾獎的驗證,當然諾貝爾獎只是間接地證明,因為該獎只是頒發給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和證明的理論、發現和發明。
愛因斯坦是提出了光量子概念並成功地解釋光電效應的規律,從而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因為光電效應獲得了實踐的反覆證明。但是比較起來,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卻並未得到實踐檢驗,因此愛因斯坦獲獎其實並非是因為相對論的貢獻。
▲愛因斯坦
2016年2月11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科學聯盟、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向全世界宣布:科學家真的探測到引力波!由此能證明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論文,該論文正是論證了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幾何在物質影響下的彎曲。而且,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內又發表論文論證,引力的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傳播,這就是引力波。
此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裡·巴裡什(Barry C.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被授予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也意味著引力波假說得到部分驗證。
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如何評價霍金的標準。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有人認為,霍金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就連黑洞理論也遭到霍金自己的否定。2014年霍金稱,過去自己提出的黑洞並不存在,「宇宙中沒有黑洞」,但存在「灰洞」。
這也意味著,對霍金的評判也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就像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要等100多年才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一樣。對於霍金的理論假說,也要經過如此長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來驗證。
即便未來不能證明霍金的種種理論和假說,而且就算證明霍金的確是在胡思亂想,也不能否認,他的出現和假說為人類提供了另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窗口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