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何意?婚喪嫁娶有講究!

2021-01-14 民俗大文化

俗語「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何意?婚喪嫁娶有講究!

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從呱呱落地到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只是完成了生命的延續,壽終正寢才是人的一生的終點。無論男女生下來之後,父母都會為孩子舉辦「滿月」酒,以示慶祝。成年之後男子會舉行「弱冠」之禮,女子會舉行「笄禮」。壽終正寢更會舉行「喪葬」之禮。

提起喪葬文化,可以說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這樣的喪葬習俗是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但是時至今日,真正懂得喪葬習俗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也只有村裡年長之人才能攜手操辦。但是喪葬過程中的禮節大家知道嗎?今天就有這麼一句俗語是介紹關於喪葬禮節的。這句俗語叫做「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什麼意思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讓我們分開來看這句俗語。前一句「喪不報孝不吊」,這句話也很好理解,是說一家之中如果有人去世,要前往親戚朋友家去報喪,得知喪事的親戚朋友會去弔唁。反之,如果主家人沒有前去報喪的,別人一般也不會去弔唁。畢竟我們生活當遇到這種事情,都會以死者為大。就算遠在千裡之外,接到主家訃告,也會連夜趕回,這也是對於喪家主人的一種極大的尊重。喪家主人對於前來弔唁的親朋友好友,會放聲慟哭的迎接,對於別人能夠千裡之外趕回來弔唁,主家人自然十分重視,弔唁完之後,主家人會磕頭謝客。這也是「喪不報孝不吊」的說法由來。當然如果不請自來的人,自然是不受主人待見的,畢竟雙方也許有過什麼矛盾,外人也不清楚。如果有不請自來的人鬧事,那麼這樣的人的道德品質也是極為惡劣的,主家人自然是不想看到的,當然這樣的事情也是少數。

再來看第二句話「不燒紙錢不謝孝」。這句話同樣很好理解,是說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燒了紙錢,主家人都會跪拜行禮。如若來客沒有燒紙,自然是不用行禮的。喪葬習俗中,燒紙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古人對於陰陽神鬼之說都比較看中。它們認為已經逝去的先人,會前往另外一個世界生活,錢財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前來弔唁的客人給死者燒紙錢,是對已經逝去先人的祝福和緬懷,對於這樣的客人主家人也會行叩拜之禮進行回應。

喪葬的過程當中,肯定不止文中所說的這些。除去上文所說的報喪、弔唁之外,完整的過程過程包括停屍、報喪、弔唁、入殮、喪服、出殯、哭喪、下葬。

其中停屍又叫做「挺喪」,在老人生命垂危之禮,親屬要給他穿戴好內外新衣;在老人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而入殮又分小殮和大殮,小殮是指為逝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又叫做"歸大屋",並且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一別,所以還要再次「瞻仰」一番。入殮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忌諱,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所以這是不吉利的。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

之後的喪服的分配,根據親戚血緣的遠近分配有不同的孝衣。再到出殯,指把靈柩送到下葬的地方的過程。出殯的過程中會有哭喪,哭聲的大小與有沒有人哭,代表著子孫是否孝順,否則只會招來別人的嘲笑,再到最後的下葬。整個過程莊嚴又肅穆。

以上就是作者為大家分享關於喪葬習俗的內容,大家各自的家鄉的喪葬習俗與文中所講的一樣嗎?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評論說出你所在家鄉的喪葬習俗。(見棺發財)

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農村,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非常多,最常見的風俗就是辦紅白事,在農村,喪事大過喜事,人死講究入土為安,農村有句俗語這麼說,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說的就是農村葬禮的各種講究,包括農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
  • 在農村,俗語「墳後西北凸,家父百歲餘」,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自古以來,在農村喪葬習俗講究多,俗話說「喪不報,孝不掉,不燒紙錢不謝孝」,在很多的地方,農村老人過世是不能說「死」,一般會說「老了」,「故了」以表示對逝者的追思。在農村,老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於墳地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俗話說「墳墓重山,房屋向水」可見一斑。
  • 俗語 | 「喜不送傘、喪不後補」,婚喪嫁娶真有講究嗎?
    在農村,婚喪嫁娶送禮時確實有講究,有的東西不能送,有些禮不能補,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種禁忌習俗,主要是一種忌諱心理。
  • 葬禮結束後為什麼要謝孝?有哪些講究
    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謝孝的時間和儀式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有地方葬禮結束後第二天謝孝,還有些地方葬禮結束三天後謝孝。無論時間如何安排,其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答謝前來弔唁的親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農村葬禮中的謝孝習俗。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何意?古人孝道令人感動!
    雖三大教派的精髓有所差異,但其傳達的思想,卻成就了不一樣的中華民族。其中儒家主張的「仁、義、禮、智、孝」中的孝道,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可謂之深刻,千百年來人們對孝道十分之看重,作為學徒自然應該尊師重道,作為子女自然要孝順父母。正如民俗文化當中這樣的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講述的是作為子女所盡孝道的一種體現。那麼這句俗語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為何會有這樣的講究?
    文/北舊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為何會有這樣的講究?小編一直都在想,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生物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思想,沒有哪兩個人的思想是可以完全一樣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某一方面,大多數人們的思想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在某一方面忌諱什麼。
  • 農村的15句俗語,可供人們日常生活作為參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些行業在過去都不錯,但是現在平原地區根本沒有放羊的地方,如果吃飼料,那就只能虧錢了。2.農村俗語:「雲霧山腳,淋溼擔腳」,這句俗語說的是雲霧在山的腳下出現的時候,這時候就會很容易淋溼了地了;其實就是雲霧低的時候很容易下雨,這個大家可以看下來的速度,等下降下來雨水自然也就到了。3.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還家」。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隨禮也是有門道的
    文/+兜兜兒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隨禮也是有門道的其實送禮也是很講究的一件事情,今天小編就講講關於隨禮的俗語。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指出。而且一般都會去隨禮,可是這隨禮並不簡單,有很多的習俗。可以不隨,但不能亂隨禮,一不小心隨錯禮,恐怕會讓主人不開心。不知道你們聽說過這句農村俗語嗎,「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其實也是很典型的了,寫出了隨禮的各種講究。小編認為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其實從字面裡不難解釋,就是在人過壽的時候,不可以送煙;也不能在喪事辦完之後再把禮隨上,隨禮也是有門道的。
  • 俗語「好男有毛不露臍,好女有膘不露皮」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
    特別是俗語更是核心和精華,不僅是我們民族文明的積澱,更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而俗語之所以傳承千年並散發燦燦金光,主要是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形象生動、簡練概括、寓意深刻、富於哲理、郎朗上口,包羅萬象。不過在民間禁忌類的俗語最為被大家津津樂道。畢竟在古代人們比較迷信,而一些禁忌也在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正如老話說的「入門而問諱」。
  • 風水先生告誡孫子:「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婚喪嫁娶,歷來都是農村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路口燒紙,這些民間習俗到底有哪些禁忌和講究?
    蔡夫人便繼續忽悠眾人,說這紙到了陰間就是那裡的錢,我男人給我燒了這麼多,我不就被閻王送回來了嘛。好傢夥,有這等好事,於是大伙兒便紛紛效仿,趕緊買紙給祖宗送過去,說不定祖宗在那邊還能捐個小官兒!上邊的說法雖然是民間普遍流傳的說法,但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杜撰的成分。其實,給先人燒紙錢,還是跟貨幣流通有關係。
  • 孕婦夢見燒紙錢總熄滅 孕婦夢見燒紙錢總熄滅是什麼意思
    談婚論嫁的人夢見燒紙錢拜祭,說明各人所求不同,與長輩不能協調,婚姻難成。別人的點子不妨多聽聽,搭上他人的便車掌握到好運的暗示喔。出乎意料之外的小道消息、小事件讓你格外興奮,而且這兩天的你頗有享受這份驚喜的本錢。尤其是愛情上心房全開的感覺,即使是長年交往的情侶之間還是能有一股新鮮的風吹出來喔。不害羞、臉皮厚一點示愛,浪漫的演出打動對方的機率大增。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夢見燒紙錢給爸爸 夢見燒紙錢給親人
    夢見燒紙錢給爸爸夢見自己的親人,通常反映了夢者的嫉妒心理。夢見受人紙錢,主大吉。意思是夢見受到別人燒給你的紙錢(冥錢),是大吉兆,預示著會發達富貴。夢見燒紙錢,意味著生活會幸福。夢見燒紙錢,預示著生活大吉大利。
  • 俗語「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什麼意思?
    俗語「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家中講三孝,福祿自來到」是啥意思?
    這不,前兩天與老農聊天時老農就這樣對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家中講三孝,福祿自來到」。一個家庭只要講究「三孝」,那麼,這個家庭必定福祿雙全。「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農說出這麼一句俗語,著實讓我有些迷惑,因為我不但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而且,我更不清楚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於是,我便向老農探尋答案。
  • 俗語「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上下傳承5000年的中華文明,有太多先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一些俗語,言簡意賅,是祖先留下來的生活生產經驗。如果說現在有天氣預報,這些關於天氣、耕種的俗語會用不到了,這或許能理解,但是人總要生活,總要社交,那這關於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俗語可永遠都用得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經驗指導,像「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這句話就是在說人如何處理一些關係,哪些事情不能做。先說一下「錢不借三」,這句話是說錢不能這給以下三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