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何意?婚喪嫁娶有講究!
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從呱呱落地到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只是完成了生命的延續,壽終正寢才是人的一生的終點。無論男女生下來之後,父母都會為孩子舉辦「滿月」酒,以示慶祝。成年之後男子會舉行「弱冠」之禮,女子會舉行「笄禮」。壽終正寢更會舉行「喪葬」之禮。
提起喪葬文化,可以說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這樣的喪葬習俗是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但是時至今日,真正懂得喪葬習俗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也只有村裡年長之人才能攜手操辦。但是喪葬過程中的禮節大家知道嗎?今天就有這麼一句俗語是介紹關於喪葬禮節的。這句俗語叫做「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什麼意思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讓我們分開來看這句俗語。前一句「喪不報孝不吊」,這句話也很好理解,是說一家之中如果有人去世,要前往親戚朋友家去報喪,得知喪事的親戚朋友會去弔唁。反之,如果主家人沒有前去報喪的,別人一般也不會去弔唁。畢竟我們生活當遇到這種事情,都會以死者為大。就算遠在千裡之外,接到主家訃告,也會連夜趕回,這也是對於喪家主人的一種極大的尊重。喪家主人對於前來弔唁的親朋友好友,會放聲慟哭的迎接,對於別人能夠千裡之外趕回來弔唁,主家人自然十分重視,弔唁完之後,主家人會磕頭謝客。這也是「喪不報孝不吊」的說法由來。當然如果不請自來的人,自然是不受主人待見的,畢竟雙方也許有過什麼矛盾,外人也不清楚。如果有不請自來的人鬧事,那麼這樣的人的道德品質也是極為惡劣的,主家人自然是不想看到的,當然這樣的事情也是少數。
再來看第二句話「不燒紙錢不謝孝」。這句話同樣很好理解,是說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燒了紙錢,主家人都會跪拜行禮。如若來客沒有燒紙,自然是不用行禮的。喪葬習俗中,燒紙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古人對於陰陽神鬼之說都比較看中。它們認為已經逝去的先人,會前往另外一個世界生活,錢財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前來弔唁的客人給死者燒紙錢,是對已經逝去先人的祝福和緬懷,對於這樣的客人主家人也會行叩拜之禮進行回應。
喪葬的過程當中,肯定不止文中所說的這些。除去上文所說的報喪、弔唁之外,完整的過程過程包括停屍、報喪、弔唁、入殮、喪服、出殯、哭喪、下葬。
其中停屍又叫做「挺喪」,在老人生命垂危之禮,親屬要給他穿戴好內外新衣;在老人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而入殮又分小殮和大殮,小殮是指為逝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又叫做"歸大屋",並且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一別,所以還要再次「瞻仰」一番。入殮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忌諱,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所以這是不吉利的。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
之後的喪服的分配,根據親戚血緣的遠近分配有不同的孝衣。再到出殯,指把靈柩送到下葬的地方的過程。出殯的過程中會有哭喪,哭聲的大小與有沒有人哭,代表著子孫是否孝順,否則只會招來別人的嘲笑,再到最後的下葬。整個過程莊嚴又肅穆。
以上就是作者為大家分享關於喪葬習俗的內容,大家各自的家鄉的喪葬習俗與文中所講的一樣嗎?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評論說出你所在家鄉的喪葬習俗。(見棺發財)
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