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從寶寶出生後,父母一直期待著他喊爸爸媽媽,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幾個字,對寶寶暫時不會說別的詞不是很在意。
等到開始教孩子說更多詞語和句子時,慢慢發現孩子學不會,或者說的詞很少,有的寶寶根本不願張口。
2歲寶寶不愛說話
琪寶是由姥姥帶大的,老人照顧孩子很細心,寶寶的身高和體重發育都正常,只是有些太文靜了,一天下來不說幾句話。
一開始老人並沒在意,因為她聽很多人說,孩子說話晚有福氣,認為外孫女這樣挺好的,家裡不會有太吵鬧的聲音。
當她看到同齡孩子在外面「嘰嘰喳喳」的交流,琪寶無法融入進去, 才開始有些著急。
鄰居有時會委婉建議帶琪寶去院檢查,於是前段時間,老人跟女兒說起這件事,家人一起帶著孩子去了醫院。
孩子沒有任何問題,醫生考慮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原來孩子的姥姥平時話不多,而且不經常讓孩子看電視聽故事,祖孫倆在家交流不多。
導致孩子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有些詞不是不會說而是懶得說,以後多跟孩子溝通就能好很多。
真的是「貴人語遲」嗎?
孩子會說話的時間沒有明確的年齡界限,不過4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可以發發出a、o、e等簡單的聲音,8個月左右可以說「mama」。
到了1歲左右掌握更多簡短詞彙,2歲左右可以跟大人溝通,最晚不超過3歲。並不是說話越晚才有「福氣」,寶寶的語言能力需要一點點鍛鍊,掌握詞彙量並表達出來,才能與其他人溝通。
如果發現孩子不愛說話、說話晚等,家長要考慮是否平時有以下幾個習慣,並加以改正。
孩子說話晚,跟家長的4個習慣有關
1)家長沉默寡言
這種情況多見於一個人在家帶娃的家長,或者想琪寶姥姥一樣本身不喜歡說話。
每天面對著不會說話的寶寶可能會有些無聊,不知道說什麼,或者覺得孩子聽不懂就不跟他說話,也可能是忙到沒時間跟寶寶說話。
研究表明: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學習能力和性格的形成有影響。
這種沉默的環境下,寶寶想說話不知道該跟誰學習,造成了說話晚的情況。
2)大人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有些大人喜歡說話,卻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親子之間默契度高,寶寶一個眼神、用一指他就懂,還沒等孩子開口大人已經做好了事情。
或是等孩子沒說完話、表達慢、表達有錯誤時,家長前先一步說:我知道了!然後替寶寶說出未表達的話。
這種行為是家長本能反應,因為他們最了解孩子,可這會打斷孩子組織語言的思維,阻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發育。
3)語言環境混亂,寶寶不知道學哪種
教寶寶說話也需講究方式,只是讓他聽見大人說話還不夠,要保證家中的語言環境簡單些。
在一開始教孩子詞語時,儘量不要用普通話和方言穿插著來,或者是中英文輪流教學,這會讓孩子的語言發生混亂。
當他懂得一個詞的意思後,並會正確卻出說來,再讓她接觸另一種語言環境。
4)教得太難或者太簡單
在教孩子說話時,家長容易長掌握不好度,或是不停重複說疊詞,比如果果、拿拿、瓜瓜等,小時候說很可愛,但不利於語言能力的進步。
太長的一句話,寶寶理解起來很困難,也無法重複大人說的話,因此家長要更注意語言表達的目的性。
家長這樣做
★ 聽得多才說得多
平時多對著孩子清晰簡潔地說話,不用他馬上學會,目的是營造有聲音的環境。
★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當孩子開始嘗試說話時,耐心等待讓他自己完整地說出來,有需求時不是靠眼神和手指,而是用說話的方式表達,通過不斷練習提升語言能力。
★ 家長注意表達方式
教孩子說話時別心急,用對正確的表達方式,學習語言初始期發音正確、由易到難、清楚表達。例如媽媽愛你、寶寶餓了、我想要某件物品,簡單明確的話理解更深刻。
孩子說話晚,家長需要關注
孩子可以清楚地說出幾個詞,而且情感溝通正常,家長可以對應上面的原因做出調整。
若他總是一言不發,說話時特別不清晰、不會發音要檢查聽力和語言功能。如果孩子說話晚的同時,感情淡漠、情緒控制能力差,還要考慮心理方面的問題。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多大時會和大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