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耳機音頻這塊兒早已經進入了所謂的夕陽產業,發聲單元,前端後端、線材,這些個詞彙也仿佛只有老燒們才會掛在嘴邊,都說一入 HIFI 深似海,從火電到水電再到核電,玄學什麼的也不是我這群木耳朵能夠玩的明白的。遊戲的其實和傳統 HIFI 的發展歷程不太一樣,可能在需要定位的 FPS 類遊戲中還可能用的到定位,結像這些需求,在 MOBA 類遊戲裡面遊戲耳機其實也就用來聽個響,然後也讓你的隊友能聽到你在響,這可能就是遊戲耳機的全部功能了。
遊戲耳機或者說幾乎所有的遊戲外設,在 17 年那波吃雞熱潮之後被強行續命了一波,吃雞這個遊戲其實也是命途多舛,國外伺服器外掛橫行,鵝廠的國服遲遲又未能過審,這都 2020 年了,還在等吃雞國服的人應該不存在了吧。
在 17 年那個遊戲耳機廠商百花齊放的一年,產品更迭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如今這個熱度逐漸平息,市場和用戶也都冷靜了下,在這個屬於遊戲外設的次時代,這不我剛拿到了 HyperX 即將發布的遊戲耳機次世代無線旗艦 —— HyperX 天箭 S。
一睹真容
回想在 17 年末 18 年初那會兒吃雞類網遊大熱,當時我也毫不例外的,參與到了這款及其流行的遊戲當中,每天晚上就是跟自己的車隊一起吃雞,在隊內擔任的是多面手的位置,無論是偵查,斷後,突進都得有,為了不給隊友拖後腿,所以也就從那會兒開始研究各種外設,遊戲耳機那會兒買了不少,從碩美科到雷柏、從 HyperX 到賽睿、羅技、酷冷至尊等等都有入手過。
不過說句公道話,在定位類遊戲裡面個人覺得就定位的準確度而言的話,還是 HyperX 做的好,而 HyperX 裡面尤其是黑鷹 S 這款耳機,作為當時 HyperX 最高端的遊戲耳機,當時也是各大主播的標配,黑鷹 S 在遊戲裡面聽腳步聲定位卻是莫名其妙的準,聲音這個東西確實是咱們光從參數上根本看不懂的玄學。
天箭 S 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是在天箭的基礎上新增了無線充電,閹割影響續航的發光部分,標誌性的騷紅線去掉了有點遺憾,然後對耳機側面快捷鍵做了一個增加,具體是哪些改動後面會提到。
天箭 S 的續航官方宣稱是 30 個小時,由於採用了 2.4G 赫茲傳輸信號的方式需要接收器,只支持 PC 和 PS4。
開箱之後老生常談的配件,其實也就這些,大家就自己看了。
天箭 S 與天箭一樣支持耳罩 90° 的徑向旋轉,不用的時候可以掛在脖子上,很方便。
除了麥克風、無線接收器之外,還送了一根 Micro-USB 充電線,可惜是 Type-A 的,2020 年的今天還是顯得不太友好,耳機在插上麥克風后實測是 319 克,屬於輕量化設計。
耳機的右側外面板這次沒有做任何按鍵的設計,只有醒目的 HyperX LOGO,考慮到無線通信要儘量減少幹擾,無線通訊的模塊應該是在藏在這個部分下面的。
左側外面板上貼著一張支持無線充電的標識,值得一提的是天箭 S 的無線充電走的是 Qi 的公有協議,你可以買 HyperX 配套的 Hyper X Charge Base 無線充電模塊,也可以使用身邊可以得到的 Qi 無線充電器,像我就是用以前的舊 Qi 充電板(窮鬼是這樣的啦)。
與無線充電線圈一樣的是,主要的控制器都集中在左邊的耳機,這樣設計的好處將主要的控制電路集中在左邊,防止對右側的無線通信模塊產生太多的幹擾,當然也是為了走線的方便。
四顆按鍵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功能,這次還新增了類似於某睿的 Chat Mix 調音功能,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在你隊友的聲音和遊戲音效之間,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耳機轉軸部分採用了這種機械式的彈出卡扣,段落感不錯的同時也卡的很緊。
耳罩部分使用的是蛋白皮,觸感很不錯,佩戴之後第一感覺當然就是比較軟咯,並且與耳朵直接接觸的那一面的黑色棉布下面也有一層海綿這樣的好處是耳朵比較大(比如我)的用戶不會出現壓耳朵的情況。
耳廓可以在軸向進行一定角度的活動以適應不同頭型的用戶,活動開之後我們可以看到裡面的透氣孔。
HyperX 的 logo 也是在耳機的橫梁上面,屬於常規設計。
左側耳機的側面可以看到有四個功能性的趨於,從左往右依次是麥克風插口、Micro-USB 充電口、7.1 聲道切換開關以及耳機的電源開關。
右邊的側面右邊的側面照顯得簡潔許多,只有一個無極式的音量調節器是直接對系統音量鍵調節的,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電位器老化之後出現傳導不良導致電位調節器失效的情況出現。
取下耳機的皮罩,可以看到發聲單元直接裸露在外面,有點跟之前的阿爾法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同樣採用了雙音腔的設計,這個設計之前我還做過數值模擬去驗證它是否能真的讓三種頻率的聲音更加的分散開來。
頭梁的伸縮部分採用了刻度式設計,美中不足的是並沒有數值的標註,所以一旦位置發生變化之後還是得憑感覺再去還原。
接著是 2.4G 赫茲的接收器,接收器從個頭上來說挺大的,其實 HyperX 的硬體設計能力不至於弄得這麼大,不過也許又是為了防丟?畢竟這玩意丟了,耳機可就暫時沒法用了哦,不過最有可能的其實還是為了增大天線的表面積,增強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麥克風和黑鷹基本一樣的設計,唯一的不同就是上面有一顆可以指示是否當前麥克風處於靜音狀態的常暗 LED 燈,只有麥克風靜音時發紅光。
使用體驗
佩戴主觀感受
在 319 克(包含麥克風)的耳機裡面,HyperX 給了無線傳輸/充電、30 小時續航、遊戲/語音平衡調節、並且還有不俗的音質表現,重量這塊首先不會成為下單的阻礙。
如果是戴眼鏡的用戶可能對頭戴式耳機會有牴觸,但實測下來,早在 HyperX 第一代產品上就解決的了戴眼鏡、夾頭等問題想當然也沒有出現在天箭 S 上。
耳罩的皮質比較軟,連續兩個小時佩戴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不適,透氣性差的問題當然也是皮質的通病,如果 HyperX 能在夏天推出網布材料的耳罩可能會更好。
打遊戲
吃雞
廢話少說,先上圖。
天箭 S,給我在遊戲中的第一感覺就是聲音很纖薄,注意這個的纖薄可不是貶義,遊戲音效的纖薄在於精緻入微,即便是在混亂的巷戰裡面,也能很輕鬆的定位隔壁樓裡面人員的分布,在遊戲裡面掌握更多信息就是掌握了更多的勝算,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對敵人進行打擊何嘗又不是一種「開掛」的行為呢?
天箭 S 雖然支持物理按鍵一鍵切換 7.1 聲道,但是這個功能在吃雞裡面可千萬別開,當年我還是個萌新的時候,一直開著 7.1 聲道玩吃雞,那會兒根本不知道聽聲辯位是個啥,直到有一天那個耳機的驅動因為意外沒能啟動,我才發現這遊戲真的是可以聽到人的。。。
並且天箭 S 不知道是加強了腳步聲頻段的敏感性還是降低了其他無關頻段的增益,聲音這種用科學很多時候沒法解釋的東西我們還是就交給 HyperX 吧。
傳輸穩定性
無線 2.4Ghz 在現代家庭裡面已然到處都是了,因此要走這個頻段,做好抗幹擾是必須的功課,在實際測試下來,在複雜程度如圖的無線(2.4Ghz為主)的環境中,天箭 S 無論是在遊戲還是看電影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過可察覺的斷流的情況。
當然移動場景我也做過測試了,戴著耳機直接去客廳(離接收器大概 10 米的距離)接水,如果在播放音樂或者看電影,在行走的過程會有斷流的情況出現,但是當我停下來開始接水,即當我的位置穩定下來之後,聲音傳輸又正常了,因此天箭 S 不存在無線傳輸可靠性的問題。
驅動
驅動裡面可以對左側四顆按鍵進行自定義的修改,也能查看當前耳機實時的電量,72% 這是我打了一天遊戲的成果,所以官方標稱的 30 小時可能還標少了,高強度的遊戲滿打滿算能用個 5 天應該不在話下。
不過驅動我使用的頻率很低,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側鍵重新定義之後,我的使用基本上就脫離驅動了,用完就直接放桌上的 Qi 充電板上,也不動擔心每次開黑車的時候突然需要充電的尷尬,現在基本上我的桌上已經沒有一根線了,可能遊戲外設次時代,無線也將會是標配。
總結
優點
繼承了 HyperX 遊戲耳機系列的一貫優點,在 FPS 類需要定位的遊戲耳機中定位十分準確
節電策略,電源管理優秀,在待機一段時間沒有聲音信號後會自動關機,在 319 克的重量下能保持30 小時的續航,配合無線充電器更是可以擺脫有線充電的束縛
不足
對某些頻段過於靈敏,以致在音樂靜音後能夠聽到一定的底噪,夜深人靜的時候聽純音樂也能夠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