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贊僧佛法興 福智真如上師領僧團佛光山拜會星雲大師

2021-01-10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臺灣訊 福智真如上師,在2015年3月8日首次帶領福智僧團住持如證法師等比丘僧團執事、南海寺住持融光法師等尼眾僧團執事、福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盧克宙、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福智教育園區負責人陳耀輝等約70人,在佛光山傳燈樓與拜會星雲大師。

真如上師以琉璃觀音、藏文《菩提道次第廣論》長函、花梨木七層寶塔,以及真如上師所創作的佛教讚頌專輯供養大師,祈願大師法輪常轉、法體康泰。大師也回贈《百年佛緣》、《雲水三千》等重要著作。會談進行了約1小時,星雲大師談到自己已高齡90,出家77年,長期與各界大德往來切磋,主持過許多重要的佛教組織聯合會議。對於此次福智團體大的來訪,大師表示歡迎。

大師對於福智僧俗二眾致力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也特別讚許。並且強調做善事容易,但是佛法僧三寶以法為中心,沒有法寶,佛也不能成佛。對福智團體能從教育、法理著手,打造出深厚良好的基礎,非常肯定。

大師感慨臺灣社會的分歧與佛教界缺乏合作,表示地球都是我們的家,唯有包容才能廣大。教團的形式雖有不同,在弘法利生的作用上殊途同歸。對於在法義上精進研修的福智法師們,大師接連數次以「很有為」稱讚。大師表示,真如上師帶領福智團體,作為法師們傳承的中心,對佛教的延續是很重要的。大師歷數禪、淨、天台、賢首各宗,各有祖師,如百花燦爛,說道:「這個時代是彩色的世界,大家多彩多姿才好!」真如上師熱切呼應大師的「彩色佛教觀」,也認同「包容、團結、合作,最能為眾生帶來安樂繁榮」。

星雲大師大師親切地詢問真如上師有什麼理想與心願?真如上師表示自己承接日常老法師託付的使命,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堅持將身心奉獻給佛法、善知識和眾生,實現日常老和尚的期待,帶領住持戒律、以佛法為中心的僧團,開展如大師所言的具有包容力、多採多姿的佛法事業。」

「想到大師在世界各地跨越人種、膚色、語言所開展的佛法事業,就心中澎湃不已,這樣的宏觀發展正是福智團體要努力追隨學習的」。真如上師謙稱自己不是老師,是終身的學生,是眾生的僕人。

大師則表示早已聽聞外界盛讚真如上師非常謙虛、開明。做為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謙虛和開明。真如上師表達她會努力學習,大師稱讚「你已經夠條件了」。

星雲大師讚美福智僧團前途無限,最後以佛與佛間都是相互讚美,來期勉教界要學習諸佛,擴大心量,彼此多多交流學習才是。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這三個表現,往往是轉運的徵兆,看看你有嗎?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這三個表現,往往是轉運的徵兆,看看你有嗎?一、心無外物,不隨情動星雲大師:「不動心」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想獲得這種禪心,就要做到不為財動,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力動,不為氣動。
  • 仁清法師:割裂僧團屬於破壞和合僧
    「破壞和合僧」是使用手段離間僧眾,導致內訌和法事的廢除。法事的廢除包括:誦經、禪修、上殿、講經、誦經等等的一切佛事活動的廢除。這一切佛事活動廢除了,因為一些人的搞事廢除了。這就叫「破壞和合僧」。這是非常嚴重的後果。現實生活當中,肯定會有。
  • 五逆「破和合僧」,這也是墮阿鼻地獄罪,擔心嗎?
    我就了解他的意思,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互相嫉妒、障礙、毀謗,這就是破和合僧,他說這個事情嚴重,造這個墮阿鼻地獄罪。我就笑了笑說:我們吃飯,沒事。他看到我很從容,覺得很奇怪,怎麼沒事?我反過來問他:「老居士,你學佛比我早」,他是跟印光大師學佛的,跟李老師是同學,我學佛那個時候大概也有十幾年了。我說我不但沒有看到和合僧,聽都沒聽說過,你在哪裡看到有和合僧團?
  •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簡介
    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臺,擔任《人生雜誌》主編、「臺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臺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
  • 妙江法師:禮拜佛法僧為啥要「五體投地」?
    (圖片來源:資料圖) 凡禮敬佛法僧三寶,必須五體投地,以折服驕慢心。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雲︰「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今我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法。
  • 南哲思享|楊維中:論僧格培養、叢林教育與現代佛學教育的結合
    初開宗本,披會精求,僉共怪焉。又酬抗群鋒,無所踱礙,眾益欣美。」所謂「覆講」就是在其師講畢之後,弟子又重新講之。這是訓練弟子的一種方法。在靈斡十四歲時,拜當時住錫鄴都大莊嚴寺的曇衍為師,十八歲時就奉師命覆講《華嚴經》和《十地經論》。《續高僧傳》卷十二記載:「冠年受具, 專志昆尼,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三業護持,均持遮性。」二十歲受具之後,專志研習戒律, 養成了嚴謹持律的作風。
  • 密宗佛中為何像蓮花生大師有如此高的地位?
    密宗佛像蓮花生大師是佛教史上偉大的成就者之一,是藏傳佛教的主要奠基者,是密宗寧瑪派的創始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就是由密宗佛像蓮花生大師創立的。後世人尊稱蓮花生大師而第二佛陀。8世紀後半期,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堪布與蓮花生大師先後入藏。他以密宗法術一一收服藏地兇神邪崇,使之立誓擁佛法,並與堪布菩提薩埵建立桑耶寺。他還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從印度迎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創建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發展在家、出家兩種僧團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因此,密宗佛像蓮花生大師被認為是藏傳佛教初興之時的大阿闍黎,開創了藏傳佛教。
  • 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閉幕 心保和尚接任會長
    星雲大師頒發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聘書給心保和尚。 (攝影:蘇少暘)(攝影:蘇少暘)  大公網訊 國際佛光會2014世界會員代表大會10月8日在佛光山舉行閉幕典禮,此次大會舉行世界總會第六屆理事改選,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擔任世界總會總會長,慈容法師擔任副總會長及署理會長,副總會長尚有劉長樂、餘聲清,秘書長由慧傳法師擔任,並恭聘國際佛光會創會總會長星雲大師、吳伯雄榮任終身榮譽總會長一職。
  • 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像這種將自己的成佛之道寄希望於他人身上的修行者,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的典範,偏偏現在這種人還不少,這種缺乏自信自尊的學佛人,如果有幸讀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之時,不知該做何感想!比如說殊勝的法門,老師的境界和法不二傳的密意,乃至佛祖所說的教義,就是不肯相信自己本就是佛這個真理,只要用功,自心就能破迷開悟而徹見真如本來面目。
  • 2018年農曆7月14日--18日誠摯邀請您參加五臺山普壽寺盂蘭盆萬人供僧朝拜之旅
    >普壽寺每年的七月初九至十五,都會舉行為期七天的報恩法會,特別是七月十五當天,上午法會圓滿後,近萬名居士端著供品虔誠排著長隊跪在大眾僧>雁行過堂必須經過的道旁虔誠供僧,種真福田,不同的臉龐,但眼裡含的淚花,口裡唱著」贊僧歌」,卻體現著同樣的感恩與敬仰,見者聞者皆法喜充滿。
  • 農曆臘月十八恭逢近代高僧太虛大師誕辰紀念日
    太虛大師首倡的「人間佛教」思想在中國海峽兩岸以及海外華人佛教界產生了深遠重大的影響,得到多元並行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成為開闢中國佛教新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方向指引。今日恭逢太虛大師誕辰紀念日,頂禮緬懷太虛大師!
  • 虛雲大師座下十大弟子,每一個人後來都成了佛教的中流砥柱
    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鬥,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一)具行禪師  具行禪師,名日辯,雲南大理人。幼失依怙,入贅曾氏。虛老至雞足山,師全家八人皆在寺務工,漸生信仰。宣統元年(1909),師領其妻、子、侄、弟、嫂、嶽母等全家八人同禮虛老剃度受戒。
  • 掃地僧一席話竟已說明,真相讓人感慨!
    那麼到底是什麼,我們來看掃地僧怎麼說。《天龍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中掃地僧說了這樣一席話:少林寺七十二絕技,每一項功夫都能傷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厲毒辣,大幹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須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
  • 第191集寶林寺不接待雲遊僧的原因,因為僧官曾經也受過傷
    唐僧吃了閉門羹,本該返回,可是他又怕悟空幾人笑話,所以再一次來到那僧官處,隔著門大喊,老院主,弟子問訊了。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唐僧已經如此謙卑的問話了,那僧官再大的架子也該收一收了,他依舊不耐煩地問道,你是哪裡來的?唐僧回答說是東土大唐駕下差來去西天拜佛求經的,路經此地,萬千能借宿一宿,明日天不亮就走。
  • 一代文豪歐陽修,從謗佛到信佛,從排斥佛法到誦經而逝的醒悟之路
    佛法的鼎盛時期一個是唐朝一個是宋朝,不但是佛教大師輩出,就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佛教有崇高的信仰。還有很多文人墨客都以佛教居士自稱,好像不與佛教有點關係就不能顯出自己的不凡脫俗來。像是李白號稱「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到了宋朝像是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等。
  • 有氣牆護體神功莫測的掃地僧,為何會被蕭峰一掌打斷幾根肋骨?
    但仔細分析小說這一節,我們很明顯能看出,修訂版小說在這一段寫掃地僧之所以會被蕭峰的掌力所傷,一是距離太近,二也是最關鍵一點,是掃地僧此時沒用神功護體。不過新修版小說卻改變了這一設定,改成被被重傷,但沒斷肋骨。
  • 學問僧:人生在世 什麼最靠得住?
    風水是不可以肯定的,它雖然是有的,但也會隨時發生變化,不是究竟可靠的。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廣東鶴山,他說那邊有一座山,風水很好,是真龍穴;但在上面已建了寺院。當時有一官員,利用他的權勢,趕僧拆寺,強把他父母的遺骨移來埋葬在那個龍穴上。當那個僧人被他趕走時,只說了兩句話:「此地不發無地理;此地若發無天理」。結果那官員的子孫,幾代都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