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寫字
作者:陳樂奇
寫字,似乎也簡單,拿個書寫工具,在書寫材料上刻刻劃劃,用線條或者說筆畫組成一個個稱為「字」的符號就行。
刻在牛胛骨或龜腹甲上的字叫「甲骨文」。雕模、印鑄於青銅器上的字叫「金文」、「銘文」或「鐘鼎文」,是為大篆。秦統一後,由大篆演化出兩種書體,官方「書同文」者曰「小篆」,民間流行的叫「隸書」,大都寫於兩種材料上,寫在竹木片上的叫「簡牘」,一冊一冊的,寫在絲織品上的叫「帛書」,一卷一卷的。漢末三國時,書家王次仲、鍾繇等人對隸書進行改造,寫出了一種新的書體,叫「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相伴而來的是,「草書」和「行書」作為楷書的輔助形式也悄然出現了。很快,南北朝到了,北朝馬背上的民族從隸書中也演化出了一種雄強的書體,叫「魏碑」,大都為刀刻,留存於碑石上。
恰在隸書向楷書轉變的時期,漢字的書寫材料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逐漸取代竹木片和絲織品,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於是,漢字的書寫有了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在那個盛行玄學、崇尚藝術的士族時代,人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書寫出來的漢字符號,無論是古代的作品還是他們當代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閃露出一些超實用的美感,或造型美,或裝飾美,或氣韻美、或意趣美……這些超實用的美感,便是形而上的「書法藝術」了。從此,寫字之於藝術,成了讀書人的自覺追求。也就是說,寫字之於藝術,魏晉開始,由過去不自覺的「無為」實踐變成了一種自覺的「有為」實踐了。寫字的名稱也多出了一份高雅,叫「書法」。
當寫字超越其實用功能而成為一種藝術追求時,看似簡單的寫字便很不簡單了!
聊以米芾為例,看看優秀書法家是如何練成的吧。
米芾學書,是從唐楷入手的,他說「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後,「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 覺段全繹展《蘭亭》, 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 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他還說自己「一日不書便覺思澀」,「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這是避開米芾的過人天賦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專從他的勤奮努力方面來談的。可以說,為了書法,米芾是畢生心血畢生付出,至老,方成大家。事實上,二千多年來,像米芾那樣窮其一生追求書法藝術的文人雅士是何其的多也,但他們中間又有多少能像米芾那樣取得開拓性的成就呢?算來也就幾十人吧。可見,要在書法藝術上有大作為,絕非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既然寫字之於藝術,要想取得大的成就,並非是件易事,那麼,在「書法熱」的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藝術層面上的寫字才算是正確的呢?
這一點,讓我想起了沈從文先生關於書法的一個比如。沈先生把對書法藝術的職業追求稱為「當行」,而把對書法藝術的業餘愛好稱作「玩票」。「當行」的人是極少數,在書法藝術上是該畢生付出,不斷精進,不斷開拓創新的;而「玩票」的呢?是大多數,業餘愛好還是業餘一點好,犯不著太多的付出,耍耍幾筆,算是修身養性,或者說附庸點風雅吧,很不錯的情趣。又,既然是「玩票」,最好是不要沽名釣譽、賣弄「才情」——尤其是那些不大不小的領導,或者所謂的名人,因為,你本來就不是職業書法家,你的書法功力還很欠火候,假若你業餘的練過幾天書法,就自我感覺良好,就飄飄然的到處題詞、到處送字的話,到頭來,肯定會留笑柄的!
還是回過頭來說說那個「實用」的寫字吧。無論今天的書法熱有多「熱」,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寫字的主要目的還是實用——承載和傳遞信息。
實用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我的看法是:首先,你寫出來的字,別人得認得。如果寫得過於潦草,「鬼畫符」一樣,再「龍飛鳳舞」,寫字的實用功能也就失掉了。第二,必須快速流暢。現代社會,節奏快,雖然電腦打字可以大部分的代替寫字,但現代人總有動筆寫字的時候,比如考試,現在對考生的閱讀量和書寫量就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考語文考試,試題的閱讀量已增加到7000字,據說以後幾年內還會增加到9000字甚至突破一萬字,考生兩個半小時要大量閱讀思考,要進行各種題號的答題書寫,還得完成不少於800字的作文,如果書寫速度過慢,考試肯定會吃大虧。第三,整潔美觀。這個也很重要,俗話說:「書是屋,字是門」,字寫得整潔美觀,很多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機遇來了,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比如,老闆喜歡書法,而恰恰你的字令他欣喜,說不定他會因字而喜歡你,甚至重用你、提拔你。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而是很多。
要做到上述三點,或者說要比較好的實現寫字的實用目標,難度並不太大。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有不少學生的字寫得又快又好又容易識認,我詢問過他們,無例外的,他們都說練過某一書法家的正楷法帖。大概是正楷練了一定的基礎,筆法嫻熟了,字的結構掌握了,筆勢也就形成,書寫的速度也就自然流暢起來,所謂由正楷而轉行書,易也。
最後,補充一點。一個人的字寫得好不好,一定是與他寫字的啟蒙教育有關聯的。家父只讀過三個月夜書,但他的字明顯的好過我這個所謂的大學畢業生。原因就在於家父這三個月所寫的字,練的是法帖,而我,一路讀書過來,從沒練過法帖,大致是,看到哪個老師的字順眼,就跟著模仿,初中時,看到一數學老師的字一行行整齊的朝右斜躺著,所有的「口」字都畫成圈圈,竟覺很美,也就依葫蘆畫瓢地模仿了兩年。於是,我的字越寫越難看,以至於後來「積弊難糾」。
法帖是古人寫字技巧、寫字美學原則實踐的實物留存。裡面包含筆法、筆勢、結體、章法等等許多法則或法度。比如,同樣是寫一「橫」畫,練過法帖的人,運筆時,講究起提和收按,寫出來的這一橫,富於力度和美感,而沒有練過法帖的人也就隨意一筆橫過,寫出的這一橫,似軟蟲一條。這就是筆法正不正確的問題。
要寫好字——即使是實用意義的字,必須從兒童的習字啟蒙教育抓起,如何抓?臨習法帖是少走彎路通向正道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陳樂奇,1962年生,湖南師大歷史系畢業,1982年開始發表散文,汨羅市第一中學在職教師。
圖片:網絡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