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基辛格兩次來華,為何避而不見毛澤東?天才下屬的智慧

2021-01-12 三道歷史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破例在尼克森總統抵達北京後3個小時,在中南海接見了尼克森總統、基辛格博士一行人。

基辛格在這次會面中首次見到了毛澤東本人,而在此之前,1971年基辛格曾兩次訪問中國,卻並沒有請求接見毛澤東,毛澤東更不可能主動接見基辛格。

此時的基辛格身負重要使命,如果提出請求接見的要求,毛澤東主席必定慎重考慮,但是從目前公開的史料來看,基辛格從未有過這樣的要求,為何基辛格沒有主動請見毛澤東?能夠得到毛澤東的接見,在當時無疑是一件轟動世界的事情,必將留名青史,基辛格為何沒有把握這兩次機會,讓自己揚名立萬?

讀懂1971年基辛格兩次來華,為何避而不見毛澤東,就能一窺基辛格作為一個天才下屬的處事智慧!

毛澤東接見基辛格

01 尼克森訪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機場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國總統的專機在轟鳴聲中降落,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對中國進行為期7天的歷史性訪問。待飛機停穩後,打開艙門,尼克森攜夫人走下舷梯,向前來迎接的周恩來主動伸出了手,雙方緊握雙手長達一分鐘之久。周恩來總理對尼克森總統說道:「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尼克森與周恩來握手

三個小時後,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尼克森總統,雙方舉行了友好會談,進行了深入交流,這是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首位美國總統。

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森

尼克森的訪華之旅,從1972年2月21日到2月28日,為期7天。在這7天裡,覆蓋在中美關係上的厚厚堅冰迅速融化,中美建交的大門緩緩打開。世界為之震動,整個世界格局隨之改變,這一周也被世人稱之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正式籤訂並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給尼克森這一場訪問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6年後的1978年12月16日,中美雙方正式發表建交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美兩國能夠順利建交,尼克森這場破冰之旅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

毛澤東與尼克森會談

02 基辛格訪華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過程「不幸病倒了」,為此基辛格不得不在臨時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安排的別墅中休養調理。

殊不知,基辛格秘密地在7月9日凌晨時分,乘坐飛機,飛越中巴邊境,抵臨北京,開啟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冒險。尼克森和基辛格將這次的冒險,行動代號命名為波羅行動,渴望能夠像700年前馬可·波羅那樣獲得成功!

基辛格於1971年7月9日12時抵達,11日12時離京,在北京僅僅只呆了48小時,先後與周恩來總理舉行了6輪會談,將近17個多小時的談判,最終雙方商定了正式發表的公告,確定了尼克森訪華的主基調。

周恩來與基辛格

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於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森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森總統與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這一份公告一經發表,世界震驚!資本主義陣營的老大哥美國居然要訪問中國,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所有身處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都被此消息所驚呼,跟隨美國同中國改善關係也成為了各西方國家的當務之急。不得不說,3個月後的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中國能夠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一份公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跟隨美國的西方國家在投票中投出了贊成票。

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訪華,不同於第一次來訪時的秘密進行,這一次基辛格是公開來訪,從10月20日到10月26日,基辛格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10次會談,長達23個多小時,但這一次基辛格仍舊沒有見到毛澤東主席。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森總統正式訪問中國,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

1973年2月17日,基辛格抵達北京,毛澤東主席接見了基辛格。同年11月12日,基辛格再次訪華,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在中南海面見了毛澤東主席。

1975年10月21日,基辛格在鄧小平的陪同下,再次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此時的毛澤東主席身體極為虛弱,仍在百忙之中抽空接見了基辛格,可見毛澤東主席對於基辛格的重視!

1975年11月1日,基辛格陪同福特總統最後一次與毛澤東主席見面交談。

1972年尼克森沒有正式訪華並且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之前,基辛格兩次訪華,避而不見毛澤東主席。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滿意離去之後,基辛格多次訪問中國,得到了毛澤東主席至少4次的接見,即使是1975年毛澤東主席病重期間。

70年代初期,世界各國政要無不以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為榮,崇拜毛澤東主席的人遍布全世界,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曾於1974年7月訪問中國,因為無緣得見毛澤東主席當場淚流滿目,又因能夠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而破涕為笑,即使需要跋涉千裡也不在乎,可見毛澤東主席的魅力所在!

毛澤東與伊梅爾達

那麼,為什麼在1971年基辛格沒有主動提出與毛澤東主席見面,甚至有點避而不見的意思呢?又為何能在1972年之後頻頻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為人下屬的處世智慧?

03 天才下屬的處世智慧

2011年,在紀念基辛格首次訪華40周年座談會上,基辛格回憶說。

當時,任何一位到訪中國的外國政要,都以受到毛主席接見為最高禮遇,可他卻避之不及。「因為我很清楚,尼克森總統希望成為第一位見到毛澤東的美國官員。儘管訪問中,我知道中方的態度是,如果我提出要求,毛澤東將會見我,如果我不主動提,毛澤東就不見我。但考慮到一旦見了毛,我回美國後會讓尼克森不悅甚至動怒,我還是按捺住了見毛澤東的強烈願望。」

這句話透露了兩個消息:

第一,基辛格洞悉了尼克森的內心想法。

第二,基辛格是渴望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的。

尼克森總統的真實想法,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基辛格的渴望,從基辛格的著作《論中國》一書中,曾表達了對於沒能與毛澤東主席見到面的遺憾。

1974年12月我從符拉迪沃斯託克到北京訪問,中國因符拉迪沃斯託克會議對美國的不悅相當明顯,那是唯一我沒能與毛澤東會面的一次訪問。出自 基辛格 · 《論中國》第十一章 與毛澤東的最後幾次會晤:燕子與山雨欲來

基辛格博士

1971年基辛格的兩次訪問中國,第一次可以說是行程緊張,需要跟周恩來總理探討的問題太多而抽不時間與毛澤東主席見面,那麼第二次多達6天時間,完全有充足的時間給基辛格博士與毛澤東主席完成見面,為何沒有呢?這裡面除了毛澤東主席當時的身體狀況的不允許外,基辛格博士個人的意見才是決定因素,基辛格博士選擇成就自己的領導尼克森總統的願望,對於在尼克森總統之前與毛澤東主席見面避之不及!

那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什麼?

第一:洞悉領導的想法。

領導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就會有所追求,或為求名,或為得利。不管哪一種,作為下屬的你,都需要在第一時間提前洞悉領導的想法,在不違背自身原則且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能夠幫領導將這些想法完美的實現,領導想不重視你都難!

這裡會有人說到這不就是溜須拍馬、取意奉承嗎?我想說的是,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地討領導歡心,這不也是中庸之道嗎?

明朝嘉靖年間,有一直臣,名叫海瑞,有一能臣,名叫徐階。兩人對於領導嚴嵩的態度就大相逕庭,徐階是取意奉承,為了取得嚴嵩的信任,不惜下嫁自己的嫡親孫女給嚴嵩孫子做妾;海瑞就不一樣了,對於嚴嵩甚至頂頭上司嘉靖,看不慣的事,直接開罵。

可是最終的結果呢?徐階鬥倒了嚴嵩,撥亂反正,保護了一大批能臣幹吏,而這些能臣聯手創造了隆萬中興,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海瑞則只是在史書中留下美名,與國何益?

徐階的做法不可取,海瑞的做法更不可取。察言觀色,洞悉領導的心思,不動聲色之間辦成領導想辦的事。當然,不能違背原則,不能傷害他人,更不能違反法律,這些是基本的準則。平衡好了是為能臣,平衡不好則為佞臣!

這一點基辛格博士在1971年與毛澤東見面的問題上處理得很好,值得人們深思。

第二:不貪名利。

與毛澤東主席見面,而且是作為第一個與毛澤東見面的美國政府高級要員,這必定將在歷史中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名利的誘惑,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但是當這份名望正是領導所想要的,作為下屬,該怎麼辦呢?天才下屬基辛格給出了回答,成就領導,個人光芒微不足道!

這其實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基辛格秘密訪華之時,還只是尼克森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然而在尼克森訪華滿意而歸後,第二任期開啟之時,基辛格已然成為國務卿,深得尼克森總統的信任,基辛格是何時得到尼克森總統的信任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基辛格將首個被毛澤東主席接見的美國高管這份榮譽讓尼克森總統獲得,絕對是搔著了尼克森的癢處。

即使是之後尼克森因為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基辛格仍舊在福特總統下擔任國務卿。這一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可以說是託付於基辛格一人之手,基辛格的穿梭式外交揚名世界。

尼克森與基辛格

第三:做好細節,辦實事。

為了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基辛格前後兩次打前站,第一次可以說是試探中國的態度,達成共識。第二次,則是為了尼克森總統訪華的成果進行提前的溝通談判,以及確定尼克森總統訪華的一些細節問題。

為了讓尼克森總統更好地了解中國,基辛格組織人手收集並整理中國國情、毛澤東著作等等信息,在基辛格的書中曾說到,關於中國的書籍堆滿了尼克森總統的書桌,從沒見到一國總統對於一次出訪如此看中,並為之精心準備。

做好第一第二兩條,討得領導歡心,最終成為的可能只是楊國忠、李林甫、賈似道這樣的誤國殃民的佞臣,能夠辦好實事,做好本職工作,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能臣!

第四:跟對領導。

領導很重要,一個肯放權、敢放權、信任下屬、成就下屬的領導,是成就一個天才下屬之名的重要條件。

尼克森總統對基辛格敢於放權,全權負責讓基辛格充分發揮了自己天才的一面,成功解決這一跨越世界最廣闊海洋、打通中美兩國長達25隔離的世紀難題!

毛澤東會見基辛格

忍住誘惑,守得寂寞,終得花開!

這是我對基辛格博士在1971年在處理與毛澤東主席見面問題上的結語。

以上僅為個人淺見,歡迎朋友們指正!

相關焦點

  • 1971年10月25日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在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從1951年到1960年,10年間,美國賊喊捉賊,以所謂「中國侵略朝鮮」為藉口,整整十年不讓聯合國大會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1961年,第十六屆聯大總務委員會通過了討論中國在聯合國席位問題的議題。這無疑是對美國為阻止中國恢復其席位設置的重重障礙敲響了第一聲警鐘。但美國仍頑固堅持其錯誤作法,不見棺材不落淚。
  •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
    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以後,鑑於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主張同中國改善關係。 1970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要求即將訪問北京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轉告中國政府,美國準備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隨後出現公開發表斯諾站在天安門檢閱的毛澤東身旁的照片,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等事件。
  • 1971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聯大遭遇意想不到
    (資料圖)  自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成立,中國就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迅速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直到1971年10月25日(北京時間10月26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表決通過第2758號決議,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才宣告結束。
  • 7位外國人看毛澤東:令人極感興趣而高深莫測的人
    後來許多夜晚,毛澤東回答了關於他個人生活經歷和中國紅軍的歷史。10月中旬,斯諾離開保安經西安返回北平。1937年10月,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由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發行。1938年2月中譯本改名《西行漫記》,在上海用復社名義出版。此後,1939年、1960年6月、1965年初、1970年10月,斯諾多次來華受到毛澤東的接見。
  • 1971年9月9日:挫敗林彪謀害計劃
    1971年9月9日  1971年9月9日這一天,在毛澤東的感覺中,絕不會是火紅的和蓬勃的。  當時,他一路南巡,於9月3日0時到達杭州。從1953年以來,毛澤東40多次到杭州,一共住了800多天,杭州被他稱為「第二故鄉」,這次來,也是要多住幾天的。
  • 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為何1979年才建交,和這個條約有很大關係
    這種狀況一直到1972年才發生了變化。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這開啟了中美兩國交流的狀況。1972年,美國總統基辛格訪華,這標誌著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尼克森這次訪華,雙方達成了很多共識,關係也可以說更進一步。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上面這些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在學習外交史的時候都學習過。不過為何1972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了,1979年才建交,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
  • 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墜機身亡(組圖)
    在1970年8月29日召開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林彪一夥利用「堅持設國家主席」和「天才」的問題,向黨中央、毛澤東發動突然襲擊,企圖以和平方式,實現「搶班奪權」的目的,結果失敗。全會以後,黨中央、毛澤東採取多種方式,一面削弱林彪集團的權勢,一面對林彪進行耐心的批評教育。但林彪一夥毫無悔改之意,一面以假檢討應付,一面決定密謀武裝政變,以暴力方式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
  • 1971年周恩來答美國記者問時,對臺灣回歸祖國做出5條設想
    周恩來總理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多次指示以及中央的對臺政策,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科學地概括出「一綱四目」思想。一綱:就是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這是總的方針和原則,任何情況下都動搖不得。「一綱四目」的科學概括,受到毛澤東及中央其他領導人的認可。1971年6月21日,周恩來在會見美國新聞界人士時,從理論的高度,就貫徹「一綱四目」作了具體說明。以下是周恩來同美國《每日新聞》社長兼發行人威廉·阿特伍德的談話節錄。1971年4月,周恩來接見應邀訪問的美國桌球代表團全體成員。這次邀請被稱為小球轉動大球的「桌球外交」。
  • 1971年 林彪政變墜機溫都爾汗
    八九月間,毛澤東在巡視期間,對各地官員警示「有人要奪權」。9月13日,暗殺未成,林彪一家出逃蘇聯,座機墜毀在蒙古的溫都爾汗。 林彪之死,也使毛澤東從神壇上走下來。 文革這一歷史上空前的烏託邦實驗,也在這一刻全面破產。只是靠慣性,她的歷史又持續多年。 冷戰史上,國際政治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在北京。
  • 歷史上的今天:毛澤東逝世
    毛澤東逝世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政府都給了毛澤東極高的評價。美國總統福特在9日的唁電中稱讚毛澤東的著作給人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認為「毛主席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對歷史的影響將遠遠超出中國的國界。」國務卿基辛格以他特有的風格說:「我的孩子們談到流行音樂歌手身上有一種『顫流』,我承認我自己對此渾然不覺。但是毛澤東卻發出了力量、權力和意志的『顫流』。」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1925年,而立之年的毛澤東。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9年,毛澤東在閩西。   1931年,中共蘇區中央局合影。   △1939年,毛澤東與朱德檢閱三五九旅。   1939年,毛澤東與延安農民交談。
  • 1953年蘇聯援華,為何1958年中蘇反目?毛澤東的堅持
    為何中蘇兩國會由親密無間的盟友,轉變成為怒目敵對的對手?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曲折故事?01 史達林時代1949年12月21日,史達林70歲生日,此時的新中國剛剛建國不久,南方諸多省市還在發生著零星的戰鬥,西藏、四川、海南三省甚至尚未完全解放,爭取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的支持和援助,成為新中國的當務之急。
  • 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原標題: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革命年代,毛澤東的名言是「筆桿子槍桿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在寫給作家丁玲的詞中,甚至說「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延安整風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出現知識分子不大吃香的苗頭。
  • 檔案解密:「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的自我批評
    核心提示:「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面對全社會的震蕩,毛澤東不得不就他所選定的接班人叛國出逃的問題向全黨全國做一個檢查交代。儘管毛澤東所做的自我批評並未對「文革」的整體錯誤方針作出根本性改變,但他的這種表態,卻使周恩來在一個時期內掌握了主動權。
  • 1976年,毛主席為何邀請下臺的尼克森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開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世人稱之為「破冰之旅」。那麼,時隔4年之後,1976年尼克森受毛澤東邀請訪華就較鮮為人知了。當時,尼克森已經因為「水門事件」辭職,在美國聲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總統,這時候毛澤東為什麼還要邀請他訪華,其中有何背景和意義?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77頁)與魯迅關係密切的馮雪峰說:毛澤東的解釋是「一個天才的解釋」,因為魯迅詩中「孺子」的本意只是指兒子海嬰。曹聚仁則說:毛主席引用魯迅的詩句,境界比魯迅原意廣大得多。魯迅願做兒子的牛,毛澤東號召共產黨人做人民大眾的牛。從此,「孺子牛」一詞帶著嶄新的含義流行全國――郭沫若說,自己願為牛的尾巴。
  • 1972年歡迎尼克森的神秘晚宴
    一、基辛格被中國名廚的高超手藝所徵服1971年7月9日凌晨4時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方式開始了他僅有48小時的中國之行。當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這位美國秘使。此前,中國方面早有耳聞,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難對付的談判高手,也是個口味極高的美食家。
  •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七律·長徵》是譯成外文的第一首 毛澤東詩詞最早為各國讀者所見的一首,應該是1936年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翻譯成為英文的《七律·長徵》。由此算起至今,毛澤東詩詞在海外傳播已有80年的歷史。1936年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第五篇「長徵」一章的結尾處,斯諾引用了毛澤東的這首詩,用來說明中國革命逆境中共產黨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