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第十三則,在手稿中居於第五則,緊承其評述溫、馮二者詞之後。這裡將這二則分開,是因為前面一則主要是分析溫、馮二詞特點以佐證自己的美學觀點,這一則分析李璟詞的特點,所以將二則分開,但是兩則都是表達王國維自己的美學觀點的作品。
這一則意思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詞作「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讀起來有屈原《離騷》中「哀眾芳之蕪穢」、「恐美人之遲暮」的感覺。但是從古到今,大家都只欣賞推崇他後面的「細雨夢回雞塞遠」一句,所以王國維覺得真正的專家非常難得。
這裡有這麼兩則小故事,《南唐書》有記載,李璟曾經和馮延巳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就是說,春風把春水吹起了波紋又關你什麼事呢?馮延巳回答:「不如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李璟非常開心」。這是因為馮延巳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句,非常受大家的欣賞推崇,於是李璟有這樣的一問,馮延巳有這樣的一答,這裡也體現出馮延巳和當時人對「小樓吹徹玉笙寒」的欣賞。
胡仔的《苕溪魚隱從話》記載,王安石曾問過黃庭堅一個問題:「你作詞的時候參考李後主的詞嗎?」黃庭堅回答說參考。王安石又問:「你覺得哪一句最好呢?」黃庭堅回答:「一江春水向東流」。王安石說:「這一句不如『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啊。」這裡雖然王安石誤將李璟詞當成了李煜的詞,但是也說明這句詞在他心中的分量,對他的影響。
從古到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細雨夢回」一句,唯有王國維眼光獨到,將「菡萏香銷」拈出。「細雨」一句確實語言高度簡練準確,從夢前的小雨到夢後的玉笙,以時空的跨度對比來體現夢中和夢後巨大的情感落差,是非常好的句子,但是確實不如「菡萏」一句。
「菡萏」是尚未開放的荷花,「翠葉」是未完全長成的荷葉,這些珍貴而稚嫩的自然之物在秋風的作用下凋零敗落,強大的感發力量一瞬間就迸發出來俘獲了讀者的心靈。不得不說王國維眼光獨到。
這裡也體現出王國維獨特的一種審美方法,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合理的聯想與想像。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也是源頭之一,而屈原又是將香草美人作為基本喻體,所以王國維在這裡立馬將李璟和屈原聯繫了起來,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自然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李璟的這一句作品是非常符合我們文化的,當然就是最好的作品了。
一部作品,必定要根據它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因為這部作品代表的就是那個民族,那個文化的特色,拋棄了這些,再優秀的作品也無法被人欣賞了,因為作品當中的這些文化內核才是它真正經久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