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花,我想要帶你回家。在那深夜酒吧,哪管他是真是假。請你盡情搖擺,忘記鍾意的他,你是最迷人噶,你知道嗎?」
雖然出自東北人老舅,但是因為這僅有的兩句粵語,《野狼Disco》可以讓人一瞬間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蘭桂坊,伴隨著迷離的燈光,穿著吊帶裙的風情港女在你身旁激情熱舞。即使陳偉霆在視頻中儘量讓自己顯得土味,但聽到粵語歌詞的一瞬間,也只能把眼前這個男人跟韻味聯繫在一起。粵語,全世界5651個語種中的氣質擔當,語調和情緒表達的扛把子。
打開搜尋引擎輸入「粵語學習」,在前五頁都是粵語培訓班和各種網課的廣告,這是應試教育物理奧數才會有的待遇,顯然粵語已經成為語言中的頂流,不需要升級考試推波助瀾,一樣有大批人無法抵擋它的魅力,並心甘情願為這項知識付費。「會說粵語」早已成為一項技能,如能熟練掌握,撩妹撩漢成功指數將會有質的飛躍。對於任何人或作品或語言來說,最難的不是擁有粉絲,而是獲得路人緣。不得不說,粵語的國民好感度實在是太高了。
粵語被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全球多地的大量民眾廣泛使用,而深居內地的人提到粵語,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香港,是維多利亞港來去的遊船,是繁華商圈閃耀的霓虹燈招牌,是擁擠的中環街頭形色匆匆的人群。這樣的印象,大多來自於曾經輝煌的香港流行文化。
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香港文化在這兩代人的童年和青春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60年代的邵氏、70年代的嘉禾、80年代的新藝城和90年代的銀河映像,這幾個電影公司名字的背後,是燦若星河的香港影視明星與百花齊放的電影產業。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香港,是一個香港人自己都會無比懷念的文化黃金年代,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電視,從香港走出的文藝作品深刻地影響著包括內地在內地亞洲流行文化。
從70年代初李小龍橫空出世開創了風格獨特的功夫電影新時代,到許冠文為代表的許氏三兄弟引領香港喜劇電影的潮流,再到周星馳、王家衛……幾乎每個人都代表了一個時代,《唐伯虎點秋香》、《賭俠》、《暗戰》、《重慶森林》、《美少年之戀》……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部屬於自己青春回憶的香港電影。
讓鳳梨罐頭銷量大漲的《重慶森林》以香港的警匪片為例,從1985年的《警察故事》到2002年的《無間道》,幾乎所有的內地人都通過電影學到了那句「Yes Sir」和「Yes Madam」,配合TVB諸如《鑑證實錄》、《陀槍師姐》等,成為了很多人的警匪片啟蒙,即使是普通話配音版本,也有不少人對著演員的口型,去還原那一句「多謝你哋」。1986年狄龍、張國榮和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作為當年香港票房冠軍輻射範圍幾乎涵蓋全亞洲,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將主演在一起觀看《英雄本色》的場景作為開頭,並在劇中多次插入電影主題曲。
韓劇《請回答1988》中播放的《英雄本色》畫面粵語配合影片中香港的街景與演員,給人的感覺就像《鑑證實錄》裡陳慧珊所飾演的曾醫生一樣,溫柔卻堅定有力,開口自帶一種精英氣質,讓人難以抗拒。
《鑑證實錄》另外一個對內地人影響深遠的文化要素就是粵語歌,香港流行音樂的興盛,不僅僅給幾代人帶來了深刻的回憶,也對華語樂壇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直接推動了華語樂壇的興盛和發展。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兩王一後」(「兩王」為譚詠麟、張國榮,「一後」為梅豔芳)的時代,這三位的地位不必贅述,尤其是張國榮,他清秀俊朗的五官、紳士又俏皮的氣質配合乾淨的聲線,很快在香港樂壇一眾唱將中脫穎而出,加上他在電影中也表現出色,「張國榮風」一時間在亞洲範圍風靡起來。
而後香港「四大天王」被推出,溫文爾雅的黎明、唱功成熟的張學友、深情穩重的劉德華以及活力四射的郭富城創造了很多內地人心中對「天王」的第一印象。
熱血樂隊Beyond則影響了很多內地人的「搖滾觀」,這支由黃家駒、黃貫中、葉世榮、黃家強組成的搖滾樂團是當時亞洲搖滾的代表,創造了包括《海闊天空》、《真的愛你》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直到如今都頻頻被作為經典翻唱。Beyond的粵語歌曲對內地影響之深也可以從其歌曲的傳唱度略知一二,「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很多人看到這句歌詞,即使不會粵語也會像看到「一閃一閃亮晶晶」一樣,不自覺地唱出來。
Beyond除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後起之秀陳奕迅、古巨基、楊千嬅、鄭秀文以及被廣為人知的作詞人林夕、黃偉文等等,給香港樂壇注入了不少活力。粵語歌曲以其婉轉的曲調以及獨特的遣詞造句方式在全國範圍內圈粉無數,很多人的靈魂中,有著對粵語歌最真摯的熱愛,即使是不關注流行文化的路人,也能哼唱幾句《偏偏喜歡你》、《紅日》、《真的愛你》等等,在KTV唱這些粵語歌的你雖然有著蹩腳的發音,卻依然覺得自己是整個包房最有格調的崽。
實際上除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加成,粵語本身的底子就非常不錯。粵語雖然也是方言的一種,但它同時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除了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它還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在這些西方國家中,粵語被早期的移民使用並廣泛傳播,如今全球共有1.2億人在使用粵語。所以,粵語早已衝出方言界,其在世界語言體系中的番位和普通話幾乎平起平坐。
粵語的起源分別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語楚國的楚語,而雅言則是周朝的官方用語,儒學從誕生之日其,就是以雅言為載體的。這意味著什麼呢?《論語》搭配粵語享用,更能體會儒學靈魂。因為當初孔子他老人家就是用雅言來教學,並且強調了「詩書執禮」都要使用雅言。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樣的名句,用粵語重新感受一遍,好像變得更有道理了是怎麼回事?兩漢時期儒學在嶺南地區傳播,雅言也通過辦學逐漸普及開來。
既然來自於雅言,粵語聽起來更加好聽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它保留了很多古代漢語的特徵,包括大量的上古詞彙和語法。宋朝的官方字典《廣韻》是以當時的開封話為標準音所寫而成,現在的普通話已經很難對上了,但是粵語和客家話卻能對應其中的大部分用詞。
經常聽粵語歌或者看香港影視劇的人可能會發現,雖然港劇的劇情常常很摩登,粵語的用詞卻非常具有古韻,稱「吃」為「食」,稱「喝」為「飲」,稱「穿」叫「著」,稱「脫」叫「除」,這些用詞在內地講普通話的人看來,是只有在文言文中才會見到的,而很多詞也確實出自古文。
比如粵語中把「站」念做「企(kei)」,在《漢書·高帝紀》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吏卒屆山東之人,皆企而望歸」。粵語的古韻就藏這樣的遣詞造句裡,它保持著對古代漢語的傳承,對於現代人來說,喜歡聽粵語,或許也有一種「尚古情懷」作祟。
相對於普通話來說,粵語的音調變化也更加豐富。普通話只有四個音調,而粵語有九個音調,這九個調裡除了第一聲和第二聲之外,其他七個調都是普通話裡沒有的,粵語讀起來已經是抑揚頓挫十分好聽,更不用提感情層次豐富的粵語歌了。
粵語在發音上保留了在普通話和北方方言中已經完全消失的入聲,也就是發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結尾的音。入聲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短促有力,節奏明顯。在古詩詞中,很多使人喜歡用入聲韻,比如嶽飛的《滿江紅》、柳永的《雨霖鈴》等,這些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或許並不押韻,但是換成粵語卻更有韻味。
曹植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三個字中「汁」出韻,但是用粵語讀做「zap、jap、gap」三字完美押韻且入聲發音簡短、鏗鏘有力,感情豐沛。
在看粵語影視劇聽粵語歌時也是同理,其中出現的很多用詞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些古風古韻,尤其是在粵語歌裡更加明顯。周華健演唱的《天龍八部》主題曲中有這樣的歌詞:「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頻繁使用疊詞搭配歌曲意境,唯美畫面呼之欲出。
林夕作詞的歌曲中也常常出現古詞,比如陳奕迅的《明年今日》中唱道:「或在同伴新婚的盛宴,惶惑地等待你出現」,惶惑一詞是典型的古言用詞,並且是一個書面語言,用普通話讀起來難免有些彆扭。同一首歌,用粵語表達和用普通話表達,聽起來也有不小的區別,陳奕迅的《富士山下》的國語版《愛情轉移》,歌詞要傳達出的意境截然不同。
外行聽粵語大都看個熱鬧,但也有不少對粵語比較了解的人覺得香港粵語比其他地區的粵語聽起來要更加舒服。之所以讓人有這種感覺,是因為香港人說話時懶音,比如「你」的發音,正確的應該是「nei」,在香港很多人讀為「lei」,發音時不再經過鼻腔,更加簡單方便,使得香港的粵語聽起來有一種懶洋洋的溫柔感,另外由於各種原因,香港人在說話時某些用詞習慣用英文替代,也使得香港粵語變得更加獨特。
所以要破「粵語情懷」的案,不僅僅要看香港流行文化對內地受眾造成的深遠影響,還要粵語自身過硬的「基本素質」,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共同作用,躥起了很多人學粵語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