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穿民族服裝的,是白倮姑娘。她們居住的地方在雲南文山州麻慄坡縣董幹鄉。「白倮」,是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從崑崙山遷徙而來,到這裡定居已經上千年。全村寨一百七十多戶,四百多口人。白倮人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其衣食住行與其他地區彝族相比,存在較大差異。保留完整的古樸著裝、奇異民間風俗和獨具特色的杆欄式建築,今天,讓我們走近白倮人。
看到來了客人,穿著日常居家服的白倮姑娘有些羞澀。
熱情好客的白倮人馬上拿出自己的待客禮服,用最經典的節慶才穿戴的民族服飾來展示自己。
這麼小的孩子也有全套的民族服裝,她的樣子非常活潑可愛。
這是年輕姑娘盛裝出場的畫面。這樣的衣服,全部手工製作,一套衣服要縫製一年時間。衣服上面的圖案, 有方塊、三角、稜形等等,分別標誌各個時期的女性。對少女、未婚姑娘、已婚女子、已婚未生育的女子等類別都有不同的符號設定,寨裡人可以一目了然。
老年人的服飾又有不同,老人受到特別的尊重。因為沒有文字,白倮歷史文化的很多內容靠口頭傳播,主要用唱老歌的方式。這些老人會唱的老歌非常多,幾天幾夜都唱不完。
白倮女孩從五六歲就開始繡花做衣服。她們個個心靈手巧。她們製作一套衣服,有人出幾千元訂購。而且排到幾年以後才能交貨。這個情景,有點像搶手的國際頂奢時尚用品。
這是用天然染料染布。染布要經過幾十天才能完成,其中經過水煮、洗曬、上色、再煮、再洗曬,直到讓色彩牢固。
這是白倮婦女在排列織布的經線。這是手工織布的必要環節。之前已經經過種棉花、採棉花、紡線、染棉線等環節。所有工序,一步一個腳印,一個都不能少。
白倮人住的房子很有特點,是用66根木頭建起來的,是典型的杆欄式民居。
雖然白倮人的住房是全木的,但是 白倮人對樹木的愛護非同一般。蓋房子的木頭都從外面買來,自己一棵樹都捨不得砍。寨子裡,房前屋後就是原始森林。這裡的紅榔樹是國家級珍貴樹種,已經進入保護系列。白倮人視樹木為神明,生了小孩,要把胎衣掛在一棵樹上,與樹一起生長,老人故去,也要認一棵靈樹。原始森林裡還有專門的敬神處。
這是走親戚賀小孩滿月的白倮美女。她手裡拿的是樹葉包的黏米飯和菜,相當我們常用的點心盒子。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五光十色、喧囂熱鬧的現實社會,白倮人能保持一顆寧靜的心,熱愛著自己的熱愛,堅持著自己的堅持。能用最初始的方式,花一年時間製作一套服裝,是他們心靈沉浸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