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型人格障礙
在醫院裡,曾有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女性患者住院,她懷疑自己的手遊問題,不能動彈,但檢查結果顯示,她身體很好,並沒有問題。
因為她個性吵鬧,晚上為了不影響其他病患休息,有一天晚上,護士哄她躺下休息,然後把她的手舉起來,對她說,如果你的手有問題,應該是放不下來的,如果能放下來就證明沒問題,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結果,她為了證明自己的手有問題,就這樣把手舉了一個晚上,累的發抖也沒敢放下了。
也許你會覺得她很傻,很天真。其實這類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並不少見,純碎就是裝,她們這類就叫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又稱癔症型人格、歇斯底裡型人格、尋求注意型人格,女性居多。
表演型人格的人,心晴好的時候,可以是發光發熱的太陽,到處撒播她的「正能量」,充分展現她的個性,只要有她在,就沒有無聊的日子。
但當她們心晴不好的時候,那就是一部「災難片」,陰雨綿綿也不足以形容她的狀態,跟她相處久了,感覺自己也會得抑鬱症。
表演型人格的人,容易受人影響,追逐權威和潮流,她們的喜好、觀點、態度經常是變來變去。
她們擁有一項夢幻的技能,調情,但這種調情是淺嘗即止,還沒有等到男人回應,她們已經輕輕地走了。
人生就是她們舞臺,無時無刻都在表演,聚光燈就打在她們身上,戲精說的就是她們了。
表演型人格者通常有高度的焦慮、強烈的情感和過度的反應。
表演型人格者,在人際關係中,通常表現得比較熱情、充滿溫度,樂於表達自己。不過,有時情緒太過亢奮,過於豐富的情感會讓人感覺浮誇、不走心的感覺。基於自己的性格特徵,演員、教師等可以聚集他人目光的職業是她們偏愛的選擇。
要提醒的是,並不是說演員都有表演型人格障礙,不過,演員這個群體,肯定有相當一部分表演型人格者存在,只是大部分還達不到障礙的程度。
輕微的表演型人格傾向,可以讓他們跟容易入戲、面對鏡頭有更好的表現,對劇中人物理解也更加深入。優秀的表演者,能演繹出經典的銀幕角色。對周星馳有點了解的知道,星爺在銀幕上的喜劇形象,無人可以取代,但是離開銀幕後,星爺是一個落寞的人,朋友也不多。他就是一位天生的表演者。
研究發現,表演型人格的形成與家庭是有密切關係的。
表演型人格的女性背後,通常都有一位軟弱的母親和一位威嚴又有魅力的父親。父親既嚴厲又溺愛,女人不知道是該親近父親還是害怕父親,母親的軟弱更加是應驗了「女奴」這一卑微觀念。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女孩,一方面害怕遭到男性的拋棄,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男性的認可,而不斷表演去迎合他們。
表演型人格的人,內心卑微,害怕被拒絕和被侵害。面對日常的周遭,他們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壓抑、退行、性慾化以及付諸行動。
表演型人格,會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需求進行壓抑,這種壓抑就會導致癔症症狀。
當她們感覺不安全時,就會用退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比如說,乖得像一個孩子一樣,聽話,乖巧,似乎想通過迎合或者妥協來換取時態的平息。普通的退行或許有效,但如果去到精神病水平,就會表現出胡攪蠻纏、吹毛求疵、不計成本去做危險的事。
她們看上去充滿性慾,總能吸引到異性,但是她們對自己這種充滿性誘惑的行為全然不知。許多異性正被她們逼真的演技耍得團團轉,但如果你告訴她,你是在性暗示嗎?她會覺得震驚。
表演型人格的人,她們努力表現自己,讓自己充滿魅力,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獲得他人的認同。因為只有得到外界的認可,她們的自尊、安全感才得以維繫,長久下來,別人都認為她們是愛慕虛榮,殊不知,她們一直都在演戲。
我們也許很難看到表演型人格的真面目,甚至連她們自己也不知道,分不清楚什麼時候是表演,什麼時候是真實。如果我們能給她們更多的尊重、讓她們感到安全,也許是我們觸碰到真心的好辦法。
同時,作為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樹立性別平等的觀念,這是給孩子最重要的一節啟蒙課。
參考來源:心晴門診 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