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又被稱作「仲春」「令月」「花月」「杏月」等等。可是有一個稱呼「竹秋」也是指農曆二月的,會不會感覺特別奇怪呢。明明正是春天的時候,為什麼會被稱作「竹秋」呢?
其實這和竹筍的生長習性有關。在中國古代,一般認為各種作物初生的時候為春天,成熟的時候為秋天。但是竹筍二三月份從土裡鑽出來之後,就表示它已經長成了。宋代贊寧在《筍譜》中就有記載,「凡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若筍,以鞭行時分芽、露白月為春。。。。及乎外苞內實,冒土而生,當二三月為秋。」因此農曆二月又被稱為「竹秋」。二月是「竹秋」,那麼「竹春」呢?「竹春」就在秋天了,農曆八月被叫作「竹小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份的稱呼遠不止「一月」「二月」……「十二月」這麼簡單,每個月都有許多優美且文化意涵深厚的名稱。比如有依據天空中北鬥七星不同的方位叫作「建寅」「建卯」等等的;有依據古代樂律名的,古樂分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於是拿他們對應一年十二個月;還有從《詩經》中來的,一月又稱作「三之日」,這個稱呼就來自《豳風·七月》,同樣十一月被稱作「一之日」,十二月被稱作「二之日」等等也是源自這首詩。這首《豳風·七月》中還有一句非常好玩的話,估計很多人都聽過或見過,那就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下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一年十二個月份的稱呼,讀之是不是覺得特別美。這也是漢字的魅力所在啊!
一月:正月、建寅、孟春、太簇、寅月、春王、嘉月、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歲首、歲發、獻歲、肇歲、芳歲、華歲、早春、孟陽、冠月、元月、端月、徵月、初月、三微月、開發、首春、泰月。二月:建卯、仲春、夾鍾、酣春、竹秋、仲陽、令月、花月、如月、卯月、杏月、麗月、四之日、大壯、同月。
三月:建辰、季春、末春、姑洗、桃浪、鶯時、暮春、櫻筍時、晚春、杪春、桐春、蠶月、辰月、桃月、雩月。四月:建巳、孟夏、中呂、純陽、初夏、維夏、槐夏、麥春、槐序、槐月、麥候、乏月、陰月、麥月、餘月、巳月、清和月、正月(正陽之月,夏曆四月)、朱明、乾月、除月、仲月、麥秋月。
五月:建午、仲夏、小刑、鬱蒸、蕤賓、鳴蜩、天中、惡月、皋月、午月、蒲月、榴月、炎月。六月:建未、季夏、林鐘、精陽、褥暑、徵暑、旦月、未月、暑月、荷月、蓮月、焦月、秀月、遁月、伏月、徂月。
七月:建申、孟秋、夷則、肇秋、初秋、首秋、上秋、早秋、新秋、蘭秋、瓜時、蘭月、霜秋、涼月、相月、瓜月、申月、巧月、杏月。八月:建酉、仲秋、南呂、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壯月、酉月、桂月。
九月:建戌、季秋、無射、涼秋、三秋、杪秋、青女月、玄月、成月、菊月、暮商、季商、霜序、菊序、剝月。十月:建亥、孟冬、應鐘、上冬、開冬、初冬、小陽春、小春、正陽月、陽月、亥月、良月、坤月。
十一月:建子、仲冬、黃鐘、一之日、龍潛月、辜月、子月、暢月、葭月、復月。十二月:建醜、季冬、大呂、暮冬、殘冬、末冬、杪冬、二之日、嘉平、星回節、窮節、塗月、丑月、臘月、臨月、冰月、嚴月、嚴冬、歲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