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2015年6月3日,很榮幸應邀參加了重慶本地重量級企業
CIO的「
網際網路+」分享會。來到會場才知道,這是一場我要主講的會議,做了一場暢快的分享,自己也很受啟發,能夠了解到大家的思考。這也是唯一一次基本由自己一個人為主導、沒有準備講稿、自己遲到了30分鐘、最後大家特別滿意的一次特別會議。
各位CIO和老總提出了很多的「網際網路+」的痛點,最後我歸納為十個重點問題進行解析,大家一直聽到很晚才肯去吃飯。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譚書記,CIO王總,北汽姚總,嘉陵股份郭總,精耕杜總,交開投陳總,海外旅業楊總,華南集團唐總,水務集團譚總,宗申動力江總,重慶
醫藥熊總,
用友陳總等參與了會議。
首先,應大家要求,分享了在長安、南航推進移動化、社交化、開源化、平臺化的體會。接下來, 由於參與的人員比較多,每位CIO輪流可以講5分鐘,講講自己企業的痛點和體會。最後,我將大家的問題圈出了10個問題重點進行了個人觀點解析,並每個問題允許1個CIO參與3分鐘觀點。
「網際網路+」,傳統大型企業CIO的困惑與解析
困惑1
CIO圈,如何整合各個企業的資源,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公交集團的譚書記提出這個非常具有高度的問題,更像是企業家而不是CIO提出的問題。企業家考慮的更多是資源整合帶來的優勢。比如公交集團就在考慮,如何進行轉型,讓用戶通過網際網路就更好地體驗公交系統,利用公交網絡的優勢,很可能在區域物流、小企業交通、個性化等方面做一些創新,甚至可能跟租車、長安
汽車等進行整合,發揮更大的價值。
對於產業的整合,我覺得,每個企業都在尋求整合和合作,包括長安汽車,也是持有開發的合作思維,積極尋求與網際網路等的合作。例如,我們拜訪過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巴巴、京東、騰訊、華為、小米、汽車之家、車風網、車分享等,都是在整合價值。其實,咱們本地圈子就可以經常搞一些行業級別的論壇,促成大家的整合。這個問題沒有能夠完整解析,可能更加適合的是更高層次的組織,例如政府,產業聯盟。而我們CIO群體,反而可以在思維碰撞、IT解決思路、系統整合等各個方面做一些後續的圈子探討。
困惑2
在坐的很多企業,都無法像南航、長安汽車這樣的IT資源投入,該如何做?
我覺得小企業有小企業的打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完全也可以做到很好的體驗。比如,華帝是一個50億銷售額的企業,但信息化通過幾年的建設,也做到非常好了,在一些創新點上也是很厲害的。
這類企業,可以精選和培養合作夥伴,包括用友、
SAP等對
中小企業,其實商務策略也是不一樣的,可能同樣的東西,在小企業只要200萬,而在大企業就要2個億。
但我認為,小企業更需要一個好的IT的將軍,能夠指揮和培養精悍的部隊,能夠有開闊的思維,把大企業做的好的,挑選精華學過去,自己就減少了不少投資,一樣能夠比大企業做的好。
比如,湯臣倍健、湖南衛視快樂購,我看他們也沒有龐大的投入,但做得也是風生水起,他們的CIO就很善於學習別人精華。
同時,如果CIO能夠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方案,有重點去推進業務的變革,通過IT如果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也是能夠說服老闆增加IT投資的。
困惑3
內部員工社交比較容易做,但外部TO C的社交很難做,需要如何處理?
外部的社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流量,如何連接客戶。我來長安時,就應我們總經理朱總的要求,給從CEO到各個副總裁、部長做了一個專題,就是關於外部社交、網際網路怎麼做的,分析了所有比較成功企業的案例,包括汽車的、消費品的、工業製造的,如紅領、海爾、海底撈、小米、雕爺牛腩、無印良品等。並在後來,又提出了整套的網際網路轉型的方案,得到兩位重要級領導的支持,獲得了後來做所有事情的很好的基礎。
這裡,我最重要的核心觀點就是,發現我們的痛點,借鑑成功企業的經驗,提供IT工具與業務結合而形成的解決方案,最重要是融合業務。
還有一個核心就是,一定要利用微信、移動App等,將傳統的線下大量的營銷活動、品牌推廣等投入了大量經費引入的客戶,如何讓他跑到線上來跟我們O2O互動,營銷活動、品牌推廣等也要逐漸改變業務模式,從重廣告投入走向重線上線下結合、粉絲互動的模式,這才是充分發揮了傳統企業的優勢。
傳統企業最大的資源就是已有的客戶,潛在的購買客戶,以及大量投入的營銷推廣費用。這些客戶如何變為粉絲,要解決的第一步就是連接,下一步就是體驗。做深體驗,黏住客戶,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務和增值價值,這樣2C的社交就成功了。
困惑4
如何向公司要資源?
大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能夠在長安要到這麼多資源、在南航能夠要到這麼多資源。說實話,我也有時沒有想到,沒有去計劃要到多少資源。
我總結核心的一點就是,「不斷思考、不斷學習、提供思路清晰、具有價值的方案給領導」。
第一點,關鍵是給領導提供價值,給企業提供價值。如果領導所有的講話你都看過一遍、行業內很牛的領導所有的講話你都看過一遍、行業所有最優的解決方案都看過一遍,你再思考、再總結、再分享、再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一定可以想出有價值的東西,並讓老闆們覺得,原來覺得投100萬可以搞定的東西,我就是投一個億也值得。
第二點,另外一個核心,就是要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從點突破,以點帶線帶面,要真正做出東西,才能最後讓領導兌現承諾。這也能夠讓團隊有成就感、有激情。我們長安這個團隊,從7個核心開發人員到40多個,用我們胡部長的話說「改變真大,就像打了雞血,天天討論的都是產品、產品的價值」。
困惑5
DMS將死掉,以後如何做?
我說,不僅DMS要死掉,
ERP、財務
軟體都要死掉,為什麼?
因為以前的權利在政府、在國企、在很牛的外企和國內大的軟體廠商手裡,大家寧願買
IBM\小型機也不會考慮草根創業公司的產品。
但現在權利發生了轉變,權利轉向了用戶,90後,他們更加個性,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購買,在自己的圈子形成認同。而不是過去的先搞個企業戰略,然後搞個生產規劃,然後大量的廣告轟炸,用戶就認同,就接受了,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更加透明,隨便在手機上用幾分鐘就能比較出幾個同質化產品的優劣,通過朋友圈就能了解廣告、產品宣傳的真實性。
企業軟體也一樣,企業為了滿足客戶,勢必每個企業都要很個性化去定製自己的軟體,那麼,一套相同的ERP、財務軟體、DMS,而且相互孤島,如何能體現企業之間競爭的差異,如果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來競爭,這是不可想像的。
將來企業的系統架構,一定會像阿里、騰訊這些架構一樣,公司整個就是一個平臺,有產品的劃分,但這些產品都是可以隨時整合,隨時彈性部署、隨時橫向擴充的。IT的供應商也會形成生態鏈,企業通過網際網路逐步消除這種與專業廠商信息不對等的狀況,具有越來越大的選擇圈。
等著挨SAP、ORACLE、
微軟等宰的,只有那些不重視IT的企業、不重視網際網路轉型的企業。
因此,將來沒有ERP、財務軟體、DMS的概念,企業將需要完整的、定製的、無孤島的企業網際網路產品和架構,這是一個巨大的金礦,一個很長的變革過程,有的企業在這個過程被顛覆掉,又有很多的企業成為新的行業領袖。
困惑6
企業對於平臺的選擇問題:A,自己做,還是外購?B,人才、團隊如何組建?C,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員就可以使用這個平臺?
第一個小問題,從我這麼多年苦逼的南航和長安經驗來看,如果有很好的平臺,還是外購吧;只是我們沒有遇到很好的平臺,阿里的很好,他們又不肯賣。買了,又不一定適合企業一些場景,因為阿里不一定了解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
自己做有什麼不好?第一,投資大;第二,不容易體現價值;第三,作為你自己,一定是要更多去想如何用IT為業務更多創造價值,而不是自己做個工具。
為什麼我又一直在自己做?第一,因為我沒有發現什麼平臺適合我們,我曾經在南航對比過八九個移動平臺,都不符合我的要求,要不產品不好,要不廠家服務不好。第二,發現做新IT的業務系統,很難找到整合的平臺。那幫廠商們都是今天給你推薦個安全套件,明天給你推薦個MDM套件,後天給你推薦個開發工具。
如果您覺得有很好的平臺,歡迎推薦給我,發現你平臺的價值,我會再用自己的視角去分析,為更多的CIO提供建議。
第二個小問題,如果決定使用廠商的平臺,我也建議自己要有主控的能力,最少要將平臺了解到極致。因此,團隊、人才方面的建設,我建議企業要培養供應商,讓供應商提供產品時,也讓他們更願意提供服務,培養我們自己的人員,逐步掌控,合作共贏。
現在很多企業沒有好的供應商,也是自己害的,搞那麼多不合理的採購制度,低價中標,惡性競爭,沒有像國外企業一樣,用心去尋找、培養供應商。這就像結婚,如果低價中標,我不知會娶到什麼老婆,感情需要慢慢培養,然後再結婚,就是這個道理。公開招標,招來一個一點不了解的企業,下一次還是公開招標,還能持續嗎?軟體不像硬體,很標準,都是個性化的東西。因此,我建議CIO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思維,民族的軟體企業才能更好生存,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個小問題,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員就可以使用這個平臺?這個觀點是我一直的小理想。也是我微信座右銘「I have a dream, I am working hard on the way!」的核心思考。
我曾經和朋友自己創業,主要業務就是承接CA華南區所有產品的實施,以及IBM、HP等產品的,包括資產管理、IT服務管理、安全管理等,在這個過程中,我曾經只帶著一個程式設計師,就能同時承擔廣州地鐵、海南電信、安利、南航等七個並行的項目,這些項目我想CA每個最少不下幾百萬吧。
為什麼能夠做到,因為國外這些產品在2004年那時,已經能夠做到定製型很好,我基本很少的編碼就可以快速響應甲方公司提出的需求。後來我在廣東移動實施了一個項目後,不少部門排隊讓我做他們的項目,而這些項目根本跟這個產品承載的業務相同,我也做了一個,但發現我要為此付出上百萬的ITSM產品License費用。
因此,我後來拉了四個兄弟,在我小區租了個房子,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當時開源項目OfBiz的基礎上,就「複製」了一個這樣的平臺。並且,後來我研究了Salesforce上的所有界面,現在還存在我的Google Drive裡面,又複製了一部分Salesforce的想法。
我覺得,有一個平臺,如果能讓業務部門稍微了解一下就能用起來,這樣價值就大了。要知道,業務人員是最了解市場、用戶的,如果他們的需求經過部門之間、產品經理、需求人員、設計人員再到技術人員,不變才怪呢。利用業餘時間,我就和幾個朋友做一個移動的平臺,這個平臺不需要你安裝什麼幾百兆的Eclipse和Java環境什麼的,業務人員就可以很輕鬆開發自己的App,只不過,這個過程有點長。
所以,我建議,那些IT提供商,應該開發出
SaaS版本的開發平臺給企業用,而不是給一個需要非常非常專業的開發平臺給企業,這個平臺只適合讓專業人員去定製那20%以內需要那麼高深編碼才能完成的任務。
困惑7
「+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
我的回答很簡單,網際網路企業,例如阿里巴巴、騰訊,他們希望的是「+網際網路」,傳統企業都去他的平臺,加到他們上面去最好。
而我們在坐的傳統企業,當然希望做「網際網路+」,考慮的更多是怎麼把網際網路的元素,例如網際網路的研發模式、網際網路的產品、網際網路的技術平臺、網際網路的商業思維,「+」到我們傳統的業務,產生創新型的商業模式,並發現新的機會和調整企業戰略的重點。
困惑8
網際網路思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是的,現在說網際網路的人很多很多,圈子很多很多,文章很多很多。但下手的很少,下手的很多都成功了。
我覺得,網際網路思維,大家要把握一個核心,這個思維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最短路徑、免費搶佔、羊毛出在豬身上,其他的都是一些網際網路的元素,工具和方法。那麼,我們只要圍繞這個核心去思考,一個點一個點去突破就好了。
我曾經在北京拜訪汽車之家的李想,我先是分析了國外和國內企業電商、汽車媒體、以及借鑑
房地產模式,來分析汽車之家必須從媒體廣告走向電商交易為主的模式。那麼,我們長安就想做這個,我們合作吧?結果李想給我反過來上了一課,他提到他們將和快樂購合作,使用快樂購拿到的那塊地,做交車等體驗。
你就發現,網際網路思維更多是從某些點,做到極致,然後建立一種全新的服務、商業模式,去影響整個產業。做一個點,集中所有資源,然後才能有極大的影響力去影響這個生態圈。包括獵豹移動,他們用全公司的力量去做瀏覽器的搶票功能,然後在這個市場搶得一席之地,這就是網際網路普遍的玩法。
而傳統企業的IT人員、CIO並不這麼玩,他們通常會有一筆很大的投資,然後公開招標,然後讓很多廠商來講方案,然後選一個功能最多的廠商,然後廠商也是極力渲染自己的方案,沒有的說成有的,白的說成黑的,最後交給用戶一頭大象,用戶發現其實他只想要象牙,這就是傳統IT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最大的差異。所以才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說說我在南航和長安怎麼做。我基本是學習網際網路人的做法,先從一個點開始,我通常一桿子伸到底,會參與到產品規劃、產品體驗設計、產品架構設計,甚至我還要看大家的代碼,為的是從一個點,我來建立規範、建立模板,然後大家就會被影響。另外一方面,我通過做那麼一個產品,形成標杆,大家感覺上認可了,我才有機會去做另外的產品,去要更多的資源。
例如,我還沒有進入長安,我就參與了內部協同iChangAn每個重要界面的設計,按鈕擺在那兒,工具條怎麼擺放,窗口彈出的層數和邏輯,界面導航的順序都是我定的。有了這個標杆,後來公司一些部門做App時,更多就是說,給我們做的App就能做到iChangAn那樣就不錯了。也為我們在後來能把品牌App、PPO定製後臺架構、車聯網TSP/車機/車聯網App內部驗證平臺、甚至可能把電商平臺研發也拿下,創造了最好的基礎。
困惑9
搞不懂現在的網際網路盈利模式
這方面來講,也是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思維巨大的思維差異。
我們在內部討論方案時,大家更多的是考慮如何不與原來的經銷商渠道發生衝突,這個方案何時能夠盈利,我們的投資如何得到回報?這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創新惰性」,傳統企業創新最大的障礙就是路徑依賴,不捨得原來既得利益,總是在思考投入產出比。但網際網路模式不是這樣,網際網路思維更多考慮的是資本增值,搶佔入口。傳統企業考慮的是眼前的利益,網際網路考慮的是長遠的戰略。
試想,以汽車產業為例,如果現在不去搶佔,在10年後,你現在的份額,將來是否還存在?一定會急劇萎縮。那麼現在投入幾個億幾十個億,將來卻是為幾百億的蛋糕去搶一塊,你不搶,網際網路公司來搶,他們既讓自己的資本增值了,還賺了風口上的名氣,快速創建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傳統企業一不小心就被顛覆了。
困惑10
我們信息人該如何定位,搞技術,還是引導業務的變化?
在這點上,我覺得宗申動力的江總既把問題提出來了,也把答案提供了。他認為,我們的CIO不缺工具,也不缺業務,最缺的是一種能力,將工具、技術與業務結合的能力,既對技術理解深刻,又能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
我個人認為,信息化人,就應該具備專業的IT理解和領悟能力,更應該去學習、去領悟市場、領悟整個行業的發展,領悟領導的戰略,並將技術和工具進行完美的結合。
責編:胡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