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說說「天南地北」一詞。
我曾撰《周易成詞例說》一文,認為與八卦方位有關的詞語,只與文王后天方位(坎,北;反,東北;震,東;坤,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良,西北)有關,而無有因伏羲先天方位(龔,南;兌,西南;坎,西;良,西北;坤,北;震,東北;離,東;兌,東南)而成詞者。後來讀周山同志的《易經新論》,他在談「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時說:「在『先天八卦圖』中,代表著『天』的乾卦處在正南方,代表著『地』的坤卦處在正北方,我們現在常說的『天南地北』,也正是源於『先天八卦圖』中的天、地位置。」初讀時感到欣喜,覺得終於發現了一個與先天方位有關的詞語;後來經過反覆研究,才認為這是個誤解,實則「天南地北」一詞的來源與伏羲先天方位毫無干係。
據我所知,「天南地北」一詞出現在唐代武周時期的《鴻慶寺碑》:「天南地北,鳥散荊分。」(見《金石續編》卷六)如果伏羲先天方位比文王后天方位出現的早,肯定會像後天方位一樣產生一些有關的詞語;而如果「天南地北」由先天方位而來,如果先天方位又較後夭方位早,這類詞語應該在唐代之前就已產生。但事實卻是,「天南地北」一詞在唐代才『有,且有唐一代可能僅此一例。這是從詞語產生的時代上說明應與先天方位無關。再則,「天南」一詞,專指嶺南,亦用以泛指南方或南.廳極遠之地。如唐代自店易《得潮州楊相公繼之書並詩以此寄之》:「詩情書意兩殷勤,來自天南瘴海濱。」又如唐代周踩《送楊環校書歸廣漢》詩:「天南行李半波濤,灘樹枝枝拂戲揉。」
再如唐代戴叔倫《屯田詞》:「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雖然這些例子都晚於武周時代,而又找不到早於武周時代的「天南」用例,但說「天南地北」或當從「天南」擴展而來尚非混說瞎道,因為「天x地x」這種成語形式用法挺多,太常見了,如「天覆地載」、「天懸地隔」、「天旋地轉」、「天誅地滅」、「天高地厚」、「天荊地棘」、「天荒地老」、「天差地遠」、「天經地緯」、「天崩地裂」、「天長地久」、「天翻地覆」、「天公地道」、「天昏地暗」、「天寬地窄」、「天羅地網」等等,「天南地北」也是這種造詞方式之一,沒必要和八卦方位生硬地拉扯什麼關係。三者「天南地北」和「天南海北」從含義到造詞方式上都極相似,出現時代也都在唐代,並非臨時活用形式。「天南海北」與八卦方位無關,同理「天南地北」亦不應和八卦方位聯繫在一起。「海北」一詞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用以指代僻遠的北方。
如南朝宋鮑照《河清頌》曰:「朔南暨教,海北騰聲.」又如南朝陳徐陵《河東康簡王墓誌》:「違青丘於海北,應紫蓋於江南。」由「海北」,逐漸擴展為「海北天南」之語,亦作「天南海北」。如唐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叢之吳興口號》之一:「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宋蘇軾《次韻郭功甫》亦曰:「蚤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總是歸。」前面說過,「天X地X」形式常見,「天X海X」形式亦非僅「天南海北」一詞,「天涯海角」或「海角天涯」亦然(如白居易《春生》詩:「春生何處暗週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宋張世南《遊宦記聞》:「今之遠宦及遠服賈者,皆雲天涯海角,蓋言遠也")。「天南海北」和「天南地北」僅有一字之別,使用中可以混一如果「天南地北」是由先天方位而來,那麼,知此來源的文人們就不會再生造出「天南海北」一語來;如果「天南海北」一詞形成較早,而事實又的確是與八卦方位無關,那麼也就不會再由八卦方·位著眼而又生出個同義詞「天南地北」來。
從與八卦方位有關的成語來考察,沒有與先天方位有瓜葛者,而皆與後天方位有聯繫。我認為這反過來證明了後天方位來源於《易大傳》,形成較早:故而先天方位形成當較晚,應是宋人據「天地定位」等設計製造出來。.雖託名為夢伏羲」,尊之為「先天」,實際比「後天方位」要晚得多。
但因「後天方位」源遠流長,所以不少詞語等都據「後天方位」而製作;宋代以後,雖有了先天方位,但積習難改,』使用中仍用後天方位,而先天方位就這樣被束之高閣,未有因之而成詞者。「後天八卦」又名「文王后天八卦」,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那時,周族正處於祖國的西北隅、在「後天八卦方位」巾』,乾卦為西北方;乾為八卦之首,取象子天,與坤卦並稱為又母卦。『一看來,周文王用乾卦來表示西北方是有一定的用心的。在邢伏羲先天方位」中,乾卦取象子天,表示南方,坤卦取象於地,表示北方,與「天南地北」一語暗合{但這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並不能說明該詞就是來源於「伏羲先夫方位。」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