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友人閒聊,友人談及自己的親妹妹就要出嫁,其母喟嘆女大不中留,老是向著夫家。我笑道,這正是老一輩人總結的「女生外向」,女生外向是個成語。友人大驚,古代女生怎會外向?其實,「女生外向」作為成語,有這層含義!
「女生外向」一詞,出自漢朝班固的《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這裡的女生不等於女生,而是指女子出生,外向也不等於外向,而是指臉朝外,意指女子出生時面朝外,有出嫁從夫之義。
總之意思就是說,女子出嫁後從夫,是與生俱來的使命(呸)。「女生外向」的詞意後來則引申為了「出嫁的女兒心思朝外,向著丈夫」。這正是筆者開頭調侃友人時,所引用的含義。漢朝時的才女卓文君當壚賣酒,不正是「女生外向」嗎?
西漢豪富卓王孫跟當地的縣令王吉常有往來,這天,卓王孫擺宴款待王吉,司馬相如也被邀請去了。卓王孫的女兒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卓文君。彼時卓文君新婚剛寡,正呆在娘家。卓文君才貌雙全,赴宴的司馬相如一眼就看上了這個女人。
古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婉約的,司馬相如在宴會上彈奏了一首《鳳求凰》,把卓文君勾走了。二人私奔以後,由於司馬相如家貧,遂變賣車馬開了家酒店。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打雜洗刷。卓王孫雖極力反對,卻也只得打錢,為女兒補上嫁妝。
其實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女生確實都是挺向著夫家的,因此還招來了娘家人的「醋意」。比如元雜劇《舉案齊眉》中的:「我看這窮秀才,一千年不得發跡的。女生外向,怎教我不著惱。」女兒要出嫁,娘家人嫌女婿窮,其實還是為女兒好。
父母抱怨女兒「女生外向」,其實心裡是「酸溜溜」的,因為女兒要被別人「拐跑」了,自是不舍。朋友的母親要彩禮要得多了,他的妹妹就說,「媽,你要是為我好就少要點吧,我們沒那麼多錢,還得借,到時候不還是要還?苦的還是我……」
時至今日,「女生外向」的含義又有了變化,變得通俗了,翻譯過來就是大白話:女生很外向。巧的是,當今時代,確實是女生越來越外向了,而男生卻越來越內向。世界越來越有意思了。在筆者看來,外向的女生十分可愛(內向的也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