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有幾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其中之一便是夷陵之戰。劉備因關羽的犧牲對東吳恨之入骨,隱隱已經有了伐吳的舉動;但是諸葛亮、趙云為了蜀國的安危極力勸阻,認為魏國才是蜀國的頭號大敵,伐吳並非明智之選,這才使劉備暫時放棄了伐吳的念頭。
可誰能想到張飛因關羽之死時常打罵軍士洩憤,導致其部下懷恨在心,最終張飛在夜間睡覺之時被部將範疆、張達殺害,而後投奔東吳孫權。
劉備得知張飛過世的消息後五內俱焚,此時的他已經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當即決定起兵伐吳;而當時阻止他伐吳的諸葛亮、趙雲則被留在了蜀中;諸葛亮認為劉備此時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為此諸葛亮每天憂心忡忡,況且意氣用事自古乃兵家大忌,諸葛亮認為此次劉備出徵怕是兇多吉少。
因蜀國大軍傾巢出動,前期可以說是屢戰屢勝,同時這也助漲了劉備囂張的氣焰,甚至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就算此時曹魏來攻打自己,他也能一併除掉。在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刻,東吳孫權任用陸遜為大都督出戰劉備,並且採用了堅守不戰的策略;而此時連續進攻數月的蜀國大軍也漸漸的露出了疲態。
最終陸遜的策略奏效了,劉備此次出徵本求速勝,但是堅守不戰極大的削弱了蜀軍的士氣;況且蜀軍連續攻城拔寨已經不支,再加上夏季酷暑炎熱,三軍將士不僅士氣低落、而且多生疾病。無奈之下劉備只好停止進攻、修整三軍。這時的劉備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一意孤行的決定把大軍屯於山林之間,待到秋日再與吳軍一決雌雄。
正是因為這個錯誤的決定,致使大都督陸遜用火攻大敗劉備,使蜀國大軍幾乎消耗殆盡。這一戰不僅使蜀國元氣大傷,而且魏、蜀、吳三國再次恢復了相對平衡的狀態。
當遠在蜀國的諸葛亮得知劉備把大軍屯於山裡之後,便知道此次劉備出徵可以說是必敗無疑,當下便派出趙雲前去接應。吳軍追殺蜀軍路過魚腹浦,見到前方山裡狼煙四起、殺氣重重;本以為是大軍埋伏,走近一看發現竟然是通過亂石堆砌而擺出的陣法。陸遜不以為然,帶領部分將士殺了進去。沒想到進去之后里面竟然飛沙走石、狂風大作,再想走出陣法卻找不到出口。
正當陸遜束手無策之際,陣法中突然出現一位長者,遂將陸遜帶出八陣圖。而此人正是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根據黃承彥自己的訴說,諸葛亮早就知道陸遜會進入此陣,並且叮囑黃承彥千萬不要把陸遜引出來,可最終黃承彥還是把陸遜帶出了陣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認為,黃承彥此舉實乃大智。如果東吳這支主力部隊若在此折損,看似對蜀國有利,實則卻有更大的危險。如果東吳主力盡失,曹魏必然會對東吳下手,如此一來東吳斷斷抵擋不住曹魏大軍;一旦東吳滅亡,那麼蜀國也將朝不保夕。黃承彥看似救了東吳,實則救了蜀國。
不僅如此,蜀國經此大敗國力損耗巨大,東吳也折損了不少將士,蜀、吳同歸於盡才是曹魏最想看到的結果;而曹魏卻未動一兵一卒,經此一役之後曹魏再次成為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蜀、吳兩國為了自保除了結盟之外再無其他選擇。而放走了陸遜,也是為了給雙方之間留有一定餘地,為今後的再次結盟埋下伏筆。
總之,黃承彥此舉雖然違背了諸葛亮的意願,但卻也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如果陸遜真的死在八陣圖中,恐怕蜀、吳也真的要因此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