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是道家第二號代表人物,莊子雖然生活困頓,卻出身皇族,是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後人。
莊子好清高,厭惡名利,崇尚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派人帶厚禮去請他做相國,被他一口拒絕。
莊子是個大文學家,文筆絢麗,構思巧妙,意境雄渾而不失靈巧,想像奇幻而富有魅力。
莊子有很多名句被世人熟悉,可以說婦孺皆知,耳熟能詳,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等等,不勝枚舉。
然而,莊子並不是一個古板單調之人,雖然物質匱乏,但是隨心隨性、至情至性,業餘時間,和好朋友惠子抬槓成為莊子最大的愛好,並樂此不疲
惠子是戰國中期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名流。是當時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素以與人爭辯為專長,而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辯論,最有名的莫過於濠梁之辯。
先看一下事情的經過
據《莊子·秋水》記載: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ao即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和惠子兩個人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水裡遊得自由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呢?」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同理,你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沒錯吧?你還犟什麼犟,可以打住了。
其實,論辯到此,莊子明顯落於下風
按道理講,這時候莊子已經無法自圓其說,換了別人,可能也就哈哈一笑了之。然而,別人是別人,別人會這麼做,莊子不會
一個觀點,就算再怎麼滴水不漏,也總歸是有破綻的,因為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都是相對而言。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道生一,一生二。凡事都有對立屬性,只要你想找,總能找到另一面,如果不能從對中找到錯,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槓精。
我們看看莊子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說:請回到最開始的話題。你說:「你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你這麼說,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然後才來問我。你想知道我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好,我現在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哈哈哈,看到這裡,我不厚道我的笑了:莊子就跟個槓精一樣,辯論不下去了,馬上調整思路,找到惠子話裡的破綻,輕鬆反擊,反敗為勝。
而惠子的破綻又在哪裡呢?
就是第一句,不該授人以柄
咱們現在回顧一下整個過程:
莊子:魚真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怎麼能感受魚的快樂?(這就是把柄,惠子壓根不應該承認魚快樂)
莊子: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能感受魚快樂?(死死抓住魚快樂這個把柄)
惠子:我不是你,我不了解你的感受 ,你不是魚,不了解魚的快樂(又把快樂帶上了)
莊子:別著急,有點亂,咱倆先捋一捋,現在回到第一句,你說:我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說明你已經承認魚的快樂,魚的快樂我是在濠上知道的(避其刀鋒,緊握刀柄,轉移焦點)
惠子開始問的那句話,就不能把「快樂」兩個字帶上,帶上快樂,就等於承認了莊子的觀點,後面自己再多爭辯也不攻自破,莊子直擊要害,一語中的。
當莊子說「魚在水裡真快樂啊」,這個時候,惠子應該問:你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而不是問,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就像兩個人殊死搏鬥,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揮舞匕首,不是用刀鋒,而是刀柄,那不是找死嗎?
那麼,莊子真的是一個槓精嗎?
其實不是,莊子並不是刻意抬槓,非要和人爭個是非長短,相反,這恰恰體現了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主張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語出《莊子·齊物論》。意思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錯,如果標準不同,是是非非根本說不清楚
在你那裡天經地義的道理,在我這個角度和立場看,可能就荒誕不經,世俗的觀點往往認為世界是二元對立的,對與錯,善與惡,黑與白,這些矛盾的雙方不可調和,勢不兩立,而在莊子看來,對立屬性之間並沒有本質區別,看似對立,實則一體兩面,一體無二。萬物狀態各異,本質實為一體。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世事無絕對,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如果你想和別人抬槓,就一定可以找到他觀點之中的漏洞,想在辯論中勝出並不難,只需要掌握這個原則,這也就是莊子濠梁之辯勝出的根本原因。
那麼,魚到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莊子認為魚可以遊來遊去,就是自由的快樂的
其實不然,魚雖然可以遊來遊去,但那不過是魚的生存本能,至於快不快樂,還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
魚離不開水,鳥離不開風,看似自由自在,實則有所依託,有所限定。根本沒有絕對的自由,生命需要靈性,靈性需要載體,這個載體限制了你的自由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其實惠子說的也很在理兒,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不是你,你不是魚,我不了解你,你當然也不了解魚,快樂不快樂,是你的感受,並非魚的感受,不要用自己的感受揣測別人的感受,其實這道理顯而易見。
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不要揣摩別人的內心,最難測量是人心,做好自己就對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內容,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國學經典,這裡是悅讀國學,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