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有碗熱氣騰騰的鮮湯,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別是在冬春季,湯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開。 煲湯往往選擇富含蛋白質的動物原料。
要使喝湯真正起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在湯的製作和飲用時有一定的科學原則要遵循,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
1、看菜譜上介紹煲湯的方法,總是說「將肉出水或飛水」,什麼意思?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用雞、鴨、排骨等肉類煲湯時,先將肉在開水中氽一下,這個過程就叫做「出水」或「飛水」,不僅可以除去血水,還去除一部分脂肪,避免過於肥膩。
2、我每次煲魚湯,湯好了,魚都沒形了,快給我支一招。急!
煲魚湯不能用出水的方法,而要先用油把魚兩面煎一下,魚皮定結,就不易碎爛了,而且還不會有腥味。
3、煲湯時是冷水下料好還是熱水下料好?
冷水下料比較好,開水會使蛋白質迅速凝固,不易出鮮味。
4、煲湯用什麼鍋好?
煲湯以選擇質地細膩的砂鍋為宜,但劣質砂鍋的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鉛,煮酸性食物時容易溶解出來,有害健康。內壁潔白的陶鍋很好用。
5、為什麼煲完湯的肉很柴?
瘦肉煲湯後,肉質較粗糙。可以選半肥半瘦的肉,但豬前腳的瘦肉,煲燉多個小時後肉質仍嫩滑可食
6、在飯店裡喝的魚湯,肉湯都像奶汁一樣,感覺很滋補,可是我自己在家煲湯總是出不來這個效果。
油與水充分混合才能出奶汁的效果。做肉湯時要先用大火煮開,然後用小火煮透,再改大火。做魚湯時要先用油煎透,然後加入沸水,用大火。還要注意水要一次加足,中間再補水,湯就洩了。
7、煲湯要加哪些香料,味精要嗎?什麼時候放鹽?
大多數北方人煲湯認為要加香料,諸如蔥、姜、花椒、大料、味精、料酒之類,事實上,從廣東人煲湯的經驗來看,喝湯講究原汁原味,這些香料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姜足矣。鹽應當最後加,因為鹽能使蛋白質凝固,有礙鮮味成分的擴散。
8、煲湯是不是時間越久越好?
錯!湯中的營養物質主要是胺基酸類,加熱時間過長,會產生新的物質,營養反而被破壞,一般魚湯1小時左右,雞湯,排骨湯3小時左右就足矣。
9、湯雖滋補,有些肥膩,怎麼辦?
可以把湯煲好後熄火,待冷卻後,油浮在湯麵,或凝固在湯麵,用勺羹除去,再把湯煲滾。
10、喝湯應該是在飯前還是飯後?
一般人飯前喝點湯,可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但有淺表性胃炎的人應飯後喝,以免加重症狀。
11、煲過湯的肉料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般人認為營養都集中在湯裡,所以煲好的湯就只喝湯,對於裡面的肉類就棄之不要了,其實,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全溶解在湯裡,所以喝湯後還要吃適量的肉,把煲過湯的肉料取出撕開,以生抽、蔥薑絲、辣椒絲調成蘸料配食,入口很美味。
12、煲湯有什麼經驗嗎?
廣東人煲湯的經驗,是喝湯講究原汁原味。如果需要, 一片姜足矣。鹽應當最後才加, 因為鹽能使蛋白質凝固,有礙鮮味成分的擴散。
13、下料最佳時間
煲湯時是在冷水時下料比較好,因熱水會使蛋白質迅速凝固,不易餚出鮮味。
感冒的時候不適合用煲湯進補,就連品性溫和的西洋參也最好不服用,因為容易加重感冒症狀
這些具有食療作用的湯要常喝才能起作用,每周2-3次為宜
還可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溫和的湯料,如身體火氣旺盛,可選擇如綠豆、海帶、冬瓜、蓮子等清火、滋潤類的食物身體寒氣過盛,那麼就應選擇參類作為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