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了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在我國未來發展中的突出地位。
總書記所說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是什麼關係?總書記講到的帥才型科學家,在突破「卡脖子」技術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採訪了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兩位專家。
兩手布局突破「卡脖子」技術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研究員表示,總書記關於我國很多「卡脖子」技術根源問題的論斷,十分深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鏈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然而在創新鏈布局方面相對滯後,存在原始創新不足這塊短板。
「我們不必為此否定過去,因為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所決定的。」石謙解釋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下遊,在科技領域以跟跑為主,所以在創新鏈的上遊投入較少。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時代,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而國際環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在國際競爭合作中佔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果說科技成果轉化是「從1到10」,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從10到100」,那麼原始創新就是「從0到1」。「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更長一個時期,我國只有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產業發展才有根基。這方面,總書記做了兩個重要指示:「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要抓緊推進;對屬於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
「這是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的兩手布局,一手著眼當下,一手放眼長遠。」石謙分析說,對於放眼長遠的技術攻關,我們也要有緊迫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加快布局和研發,確保「明天的脖子」不被卡住。
上海光源和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
應用需求驅動「巴斯德象限」
原始創新成果不僅來自基礎研究,也來自應用基礎研究。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邀請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出席,並指出:「基礎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另一方面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副研究員介紹,應用基礎研究位於「巴斯德象限」,這個概念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唐納德·司託克斯提出。他認為,基礎科學研究並不完全由好奇心驅動,以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為代表的眾多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比如巴斯德為了解決啤酒變酸問題,研究發現了微生物的生存規律。司託克斯將完全由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稱為「波爾象限」,將既由好奇心驅動又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稱為「巴斯德象限」,而應用研究被稱為「愛迪生象限」。
「總書記對基礎研究的論述,體現了對科研規律的深刻認識。」朱學彥表示,「一方面,我們要呵護科學家的好奇心,鼓勵他們進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引導科學家以需求為導向,追根溯源,開展應用基礎研究。」
上海要培養更多帥才型科學家
「要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重組,形成我國實驗室體系。」總書記所說的國家實驗室,就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組建的「國家隊」。它們對標全球最高科研水平,在我國實驗室體系中處於「領頭羊」地位。
目前,上海正在積極布局國家實驗室。「總書記要求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國家實驗室布局是一項重要任務。作為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有望成為上海創新策源的高地。」石謙說。
科技「國家隊」需要領軍人物,總書記指出,「要有一批帥才型科學家,發揮有效整合科研資源作用。」朱學彥認為,這類科學家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總書記多次講到的新型舉國體制,意味著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呼喚帥才,比如在科技重大專項中,如何提前幾步布局、整合各方力量,這就需要帥才型科學家的戰略眼光和領導能力。」
在參與制訂《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過程中,朱學彥發現,上海的帥才型科學家比較缺乏,一些科學家在自身研究領域鑽得很深,但戰略判斷能力不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今後要為這類科學家的成長創造更多條件,引導一些科學家思考戰略問題,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整合科研資源和市場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