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錯了,卻反而比對的人更有理?丨認知失調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時差大叔 心理0時差

01

今天的文章,先和大叔一起看個小故事。

60 多年前,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相信世界末日在 12 月 21 日來臨。群體的領袖 —— 瑪麗安·科琪,向所有信徒們許諾,他們將會在 12 月 20 日夜裡被一架飛船接走,飛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災難。

很多追隨者都放棄了工作,捨棄了家業,散掉了多年的積蓄,等待著末日的到來。是啊,都飛離地球了,誰還會需要錢呢?

時間終於來到了午夜,可院子裡根本就沒有宇宙飛船出現的跡象,這群人開始有些緊張了。到了凌晨 2 點,他們已經變得異常憂慮。而等到凌晨 4 點多的時候,瑪麗安拋出了一個全新版本:正是因為信徒們無與倫比的忠誠,世界已經被救贖了!

聽聽,多麼讓人吃驚的謊言呀,追隨者們還會繼續相信她的話嗎?

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變得比過去更加虔誠了。[1]

他們的心情從極度失望變成極度欣喜,他們走上了街道,逢人就宣揚自己的信仰,並要求新聞媒體報導這個 「奇蹟」……

最初看到這個故事時,大叔十分費解,事實已經證明這群人的信仰很明顯是錯誤的,但他們非但沒有幡然醒悟,甚至有理有據地去讓更多人相信自己 —— 「正因為我們的努力,世界才沒有被毀滅呀。」

明明錯了,反而更有理?

即使 60 多年過去了,這樣看起來荒唐的事情似乎仍然不在少數:

疫情期間,那些隱瞞行程、無視規則、提出無理要求的人,最後哪怕遭受到強烈譴責,也依舊會表現出特別強勢的一面;

伴侶之間,那些家暴成癮、頻頻出軌、絲毫不知道為家庭付出的人,最後哪怕鬧上法庭,也依舊會振振有詞;

親子之間,那些不分青紅皂白訓斥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感受的人,最後哪怕孩子受到嚴重心理傷害,也依舊會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

總而言之,錯不在我,我有一堆道理可以和你講:「就是因為我們的禱告,才讓你們倖免於難;我又沒感染,你們憑什麼檢查?都是她先惹事兒,我才動手打人的;肯定是這孩子的錯,我得管……」

有些人明明錯了,但就是不承認,瘋狂找藉口,看起來他們才更有理。不理解的同時又令人異常憤怒,他們怎麼能這樣?大叔不禁想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越 「錯」 越勇呢?

02

認知失調的怪圈:你也會為自己辯護嗎?

實際上,當時在瑪麗安的 「追隨者」 中,有一位很年輕的心理學家,名叫利昂·費斯汀格。他在報紙上看到了瑪麗安宣揚世界末日的消息,便決心潛入其中,一探究竟。

最終,他通過對越 「錯」 越勇這一現象的總結,提出了著名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理論。[2]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與之前的自我認知(通常是積極正面的認知)出現衝突時,會產生一種難以忍受的不舒適、不愉快的情緒,即認知失調。

例如,對於追隨者們來說,自己捨棄了工作、家業、積蓄,來等待飛船的救援,最後卻發現這純屬無稽之談時,他們如果承認自己從頭到尾都是錯的,無異于晴天霹靂 —— 不僅喪失了無數資產,而且顯得自己很蠢。

承認錯誤、承認自己很蠢,是特別痛苦的一件事。

因此,他們會更希望能夠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之顯得有意義。一旦某件事是合理的、有意義的,人們就會心安理得,認知上的失調也隨之消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再次相信瑪麗安的話,相信是自己的祈禱拯救了人類。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沒有他人幫忙找藉口,人們在出現認知失調時,也會無意識自動地進行自我辯護,即為自己找藉口、推卸責任。

自我辯護與撒謊不同,撒謊是有意識地欺騙別人,而自我辯護則是無意識地欺騙自己,說服自己是對的 —— 「雖然事情發生了,但這不是我的錯!」

面對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自我辯護,很本能的一種反應:

錯不在我,別人也這麼做;

錯不在我,是他太傲慢無禮了;

錯不在我,我這樣做是為了他好……

生活中,自我辯護十分常見。例如一個人已經嘗試戒菸,但最後卻失敗了,那麼 ta 就可能通過一些方式來減少自己沒有毅力來戒菸這種認知失調:我爺爺吸了一輩子煙,還不是活到了 80 歲;吸菸雖然有風險,但是可以放鬆心情呀……

這個時候,你根本沒有辦法說服他們。神經科學方面的也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認知失調的狀態時,大腦的理智區域完全停止了工作。[3]

在喪失理智後,人們就可能會表現出令旁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就像疫情期間那些明明沒有按照規定隔離的人,即使面對明文規定,他們也會特別強勢地為自己辯護。因為如果不自我辯護,就不得不要承受 「我做錯了一件很嚴重的事兒」 所帶來的煎熬。

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我辯護這種對錯誤的外在歸因,未必是一件壞事 —— 它能夠保證我們在夜裡安然入睡,而不至於自我攻擊。

但自我辯護就像是流沙,終究會讓我們陷入深淵。

首先,它會限制我們發現自身的錯誤;

其次,它會歪曲事實,扭曲記憶,讓我們喪失對問題清晰評估的能力;

最後,它會加深愛人、朋友、親子之間的裂痕,以及讓我們很難放棄那些不健康的行為習慣。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各種關係中的攻擊行為,會愈演愈烈。

例如,A 因為心情不好,向 B 大發脾氣。事後,A 對自己的做法感受到了一些失調,ta 心裡暗想:「像我這樣一個溫柔善良的人,怎麼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呢?」 為了減少失調,ta 會讓自己相信,B 並不無辜:「ta 是個笨蛋,說話很讓人不舒服,而且他肯定也會對我發脾氣。」

一旦 A 開始責備 B,那麼 ta 就會在下次有機會的時候,發起更猛烈的攻擊。也就是說,為自己的攻擊行為辯護,導致了更多的攻擊。最終喪失了溫柔善良,成為人人喊打的 「暴君」。

03

哪些人更不會承認錯誤?

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人們寧可為自己做的事情道歉,也更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也就是說,人們更可能表示:「對不起,我冒犯到了你」,也不願意說:「你是正確的,我犯了個錯誤」。[4]

究竟哪些人更不會承認錯誤,更容易陷入認識失調中呢?

1. 較為自戀的人

最近,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性格的人,在社交媒體上互動方式的區別。[4]

結果表明,較為自戀的人會痴迷於不斷發表自己的成就和優點。但是,這種以高度積極的自我形象為特徵的人格,幾乎從來都不會承認自己的過錯。

因為如果這樣做,就會直接與他們對自己的期望產生衝突:優秀完美 vs. 低級錯誤,出現認知失調。

但有趣的是,他們總是喜歡對別人吹毛求疵,處處挑剔過錯。

2. 自尊心較強的人

認知失調的減少,能夠讓我們的自尊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這也正是我們往往對自我辯護視而不見的原因,通過這種不經意間的自我欺騙,我們會拒絕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因此,當我們對自尊心有著強烈的需求時,往往會為了維持自尊,避免承認錯誤。而那些自尊心較強的人,往往對自尊心的需要也更高。

著名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做過一個關於讚揚與諷刺的實驗,發現那些自尊心較強的人,被別人諷刺自己寫的文章較差時,他們會給予對方嚴厲的懲罰,表現出很強的報復性 —— 他們所使用的噪音懲罰時間長度,要高出普通學生的 3 倍。[5]

他們接受不了諷刺,因為那樣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因此也接受不了承認自己是錯的。

3. 缺乏責任心的人

有多少人,持這樣的觀點:「如果我不對自己的過錯負責,那麼這些錯誤就將不復存在,我的行為也不會造成任何後果。」

當一個人缺乏責任心時,無論犯了什麼錯,ta 都會盡力去否認、推卸。總之一句話,不想負任何責任。

大叔想說,自我辯護是一種本能,但敢於認錯是一種本事。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動地為自己找藉口,但如果打心眼裡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是很可恥的一件事。

04

從自我辯護,到自我反省

前些天,中國的一句古話 「火了」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意思是,一個人做事情如果沒有成功,做了很重要的決定最後卻失敗了,需要反過來從自身尋找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自省」 不僅僅是在自我批判,也包括自我肯定。就像朱熹說的那樣: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所以大叔會覺得,自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自我辯護的沼澤,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但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犯錯後,被認知失調這種糟糕的情緒牽著走呢?大叔在這裡為你總結了幾種方法,相信你也會逐漸讓自己更適應失調,勇於承擔自己的錯誤(行為與看法)。

1. 放棄自我辯護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先放棄自我辯護,就像挑剔別人的行為那樣,通過積極反省自己的行為,打破自我辯護的惡性循環。

這是特別重要的一步,但也是最難的一步。

其中的關鍵,是在 「我們感受到的情緒」 和 「我們應該如何做出反應」 之間進行片刻思考。[1]

當認識到自己正處於一種認知失調的狀態時,我們就可以做出更敏銳明智的選擇,而不是任由自我辯護這種習慣性的保護機制,來消除內心的不協調。

例如,大叔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經過調查得出了關於某一問題的研究結果。但是在答辯時,卻遭到專家老師們的質疑,認為這一研究毫無價值而且缺乏理論支撐。

這無疑是當頭一棒,讓人瞬間怒火中燒:「我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但專家們卻認為毫無意義?」 很明顯,這樣的想法意味著已經產生了認知失調,就像捨棄了所有財產的信徒們一樣,難以接受自己最終的信仰是虛無的。

然而,好在這位朋友第一時間意識到了自己正處於認知失調的狀態,才沒有滋生 「這群專家都是白痴」 的想法。相反,他表達了自己難以接受的情緒,沒有任何否認。

你也可以這樣,把情緒和行為分開,理解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做出承認錯誤的行為。

2. 承認錯誤,是真正的強者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敢承認錯誤,是因為把 「錯誤」 和 「愚蠢」 聯繫在一起,而且會傾向於認為向別人承認錯誤,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行,讓人看不起。

真的會這樣嗎?

Anna Bruk 等研究者讓一群人想像一些情景,其中一部分人想像的情景是向別人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另一部分人想像的則是別人向自己展現他們脆弱的一面。例如,做了錯誤決定後,主動承認錯誤。[6]

然後,所有的參與人員都需要評估自己或別人在呈現脆弱的一面時,表現出的勇氣程度(courage) 和軟弱程度(weakness)。

結果表明,那些想像向別人呈現自己脆弱一面的人,認為自己的勇氣程度更低,而軟弱程度更高;相反,那些想像別人向自己呈現脆弱一面的人,則認為他們的勇氣程度更高,而軟弱程度更低。

這說明,在向他人呈現自己脆弱一面時,例如承認自己的過錯,我們會高估負面影響,高估別人會消極看待我們。

實際上,當別人看到我們可以主動承認錯誤時,反而會認為我們更加有勇氣,這種行為象徵著力量,而不是軟弱。

敢於承認錯誤,是真正的強者。

3. 用行為彌補認知失調

改變認知失調一般有兩個方向:改變想法 vs. 改變行為。

由於前者更簡單,所以人們更傾向於改變想法,例如決心戒菸但失敗後,為了不讓 「自己是個有毅力」 的人這一信念崩塌,人們會開始認為吸菸也沒啥事兒,而且還能放鬆心情。

這樣一來,煙就戒不了了。

相反,如果通過改變行為來讓自己更加協調,那麼便會避免找藉口推卸責任,避免合理化自己的過錯。

例如,疫情期間不遵守規定隔離,被糾正後,可以積極配合改正,進而維護內心的 「遵紀守法好公民」 的形象;戒菸失敗後,繼續嘗試戒菸,維持內心 「堅持不懈」 的形象……

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是越挫越勇,而不是越 「錯」 越勇。

寫在最後

作家劉慈欣在其代表作《三體》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大叔深以為然,當我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時,永遠也看不到自己的錯誤,永遠也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更不用提去改正錯誤了……

周而復始,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傲慢、越來越狹隘。

希望讀到今天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意識到為什麼有些人會越 「錯」 越勇,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會無意中自我辯護,瘋狂找藉口。

這些或許都是人之常情,當我們能夠正面面對時,生存的阻礙就會減少一些。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Tavris, C., & Aronson, E. (2008). 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Why we justify foolish beliefs, bad decisions, and hurtful act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該書已有中文版,《誰會認錯》)

[2] Festinger, L. (1962).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 Westen, D., Blagov, P. S., Harenski, K., Kilts, C., & Hamann, S. (2006). Neural bases of motivated reasoning: An fMRI study of emotional constraints on partisan political judgment in the 2004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11), 1947-1958.

[4] Exploring Your Mind: Why Some People Don’t Admit Their Mistakes?

[5] Baumeister, R. F., Heatherton, T. F., & Tice, D. M. (1993). When ego threats lead to self-regulation failu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high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1), 141.

[6]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有好運氣
    作者: 搭狸軟裝美學你那麼在乎家怎能隨便搭——搭狸試穿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有好運氣我們經常會感慨身邊總是有些人的運氣特別好。比如愛打羽毛球的同事在球館認識了一個大客戶業務量就有了突飛猛進。而專業水平比他強很多的你只是因為不喜歡打球或是只是那一次沒有去球場就沒有了這樣的好運。
  • 認知偏差:半信半疑的人反而會覺得算命最準?
    《鐵齒銅牙紀曉嵐(第四部)》有一段談及算命,非常有趣,也充滿有洞見,可以用來說明人的心理認知機制:紀曉嵐問皇帝:「你信不信命?」皇帝:「信,也不信。」紀曉嵐:「這就太好了。算命這玩意兒,你太信就不準了,不信也不準;就是又信又不信的,他就最準了。」
  • 為什麼有些人好像永遠無法對自己滿意?丨自我厭惡
    相反,那些真心善待Ta們的人,卻會讓Ta們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厭煩。因為對自我厭惡的人的來說,善意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挑戰。人們通常害怕「被指責」,是因為它挑戰了人們對自己積極的認知。但對自我厭惡的人來說,「被表揚」、「被肯定」才構成了這樣的挑戰,是極具威脅性的(Karson, 2015)。
  •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深度好文)
    等冷靜下來之後,我便想他為什麼這麼固執?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認知能力,當發現這種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甚至是唯一的反應就是設備故障,任你怎麼拿證據去給他看,他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其他的看法。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 講道理讓人不爽,就是你的錯
    但是,很多時候又會陷入溝通的僵局 為什麼他總是誤會我的意思呢?我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啊... 為什麼我看到她,就遏制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欲望呢? 為什麼他一開口說話,我就希望他快點結束這個話題呢?
  • 為什麼說性格孤僻的人更適合投資,而且成功的人更多
    這樣的人說話不得體,平時喜歡說真話,得罪人而不自知。做人做事都堅持己見,身邊的人都覺得他有點怪,情商有點低。這類人往往適合投資,如果早點進入股市,不久後大概率能成為一個穩定盈利的投資者。為你好的人都勸說你要改掉你內向孤僻的性格。在中國的職場確實性格外向,情商高的人更受歡迎,更能得到好的機會和晉升,一個內向的人總是感覺到職場的壓力,但是內向的人非凡的才能也能為世界創造無限價值。
  • 為什麼有些人的孩子比預產期推後出生,而有些人提前出生?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的孩子比預產期推後出生,而有些人提前出生?一、為什麼有些人的孩子比預產期推後出生,而有些人提前出生?我們知道無論是孩子提前出生還是推後出生都是能夠經常聽聞到的,只要是在不過分超出預產期出生都是正常現象,這是不需要去擔心太多的。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深度好文)
    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生活正是道場,歷境修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不要徵服對方」這是夫妻最重要的問題!徵服,是夫妻之間經常發生的事情,談論誰是對的,追究誰是錯的!討論誰傷害了誰,誰過分了!這些,都是大忌。好夫妻,永遠都在相互裝傻,就是護短!能夠護短的,才是真愛!
  • 話不在多,有理就行的兩個星座
    1、摩羯座摩羯座從來不和任何人講道理,自己做對的事情更不需要說出來,反而會在人群中被討論的更久。面對模稜兩可的局面時,摩羯座更不會擺事實,講道理,TA們深知每個人都有思考問題的方式,只要想聽就一定能聽到,只要想看就一定能看到,摩羯座會站在自己的角度:點到為止。為了讓一切有餘地。
  • 人為什麼會得強迫症
    人為什麼會得強迫症人類對強迫症的認識起步很晚,直到1980年代,精神科專家還認為強迫症的案例不多。如今,醫學界普遍認為強迫症是四種最常見的心理失調症狀之一,排在抑鬱症、藥物濫用和焦慮症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將強迫症列為十大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發病率是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的兩倍。強迫症成因複雜,心理學界對此至今沒有定論。
  • 為什麼有些人戀愛中感到不合適,就分手?
    正因為很少有人思考這個問題,把社交關係中自己的溝通能力作為「肯定自己在戀愛中溝通能力的依據」,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戀愛溝通缺少「認知」和「邊界感」。 兩個人的溝通都會存在哪些阻力呢?
  •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八字算命是騙人的?
    而從《易經》中衍生的各種文化,如醫學、命理學、佔卜學,在如今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封建迷信,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那麼,人們為什麼說易學,命理預測是封建迷信吶?連中醫很多醫術甚至都被罵成了巫術? 其實,這根本原因是因為文化斷層造成的。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讓你很快的作出分析,我哪裡出問題了,我的情緒為什麼這樣低迷,我該如何的對症下藥,我該如何的緩解壓力,我該如何的調整好我的心理狀態,我該如何判斷我的心理出問題了,要不要去看醫生?據統計,學習了心理學的人,一般收入更高,身體更健康,生活的更加輕鬆。還有一個研究表明,喜歡心理學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戀愛機會,因為他們的人緣更好。
  • 2020寧夏教師招聘備考:《教育知識與能力》認知風格的差異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其主要特徵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與學生的個性相關的,而且與學生的情感和動機特徵等聯繫在一起。   沉思型個體在問題解決時常常不急於說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分析,解決問題時往往強調精度而非速度,所以沉思型的人更善於對問題的細節進行思考;比如在課堂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在老師提出問題後並不著急舉手回答問題,而是深思熟慮之後再舉手回答問題,這樣的學生就屬於沉思型的學生。
  • 與動物對話:文化差異演變如何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認知?
    在很多傳統認知中,青蛙據說能帶來雨水,但也可能引發洪災。烏龜因為智慧長壽被人崇拜,因為膽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為癒合和復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視為邪惡的象徵。蜥蜴被尊為慈悲的守護神,但又被視為魔鬼,讓人膽戰心驚。我們對動物認知的文化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呢?該如何解釋某種特定的動物在這個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卻受到迫害?
  • 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身邊總有一些人,你跟他講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說實力,他跟你聊運氣。 你捶胸頓足,心力交瘁: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就是聽不懂呢? 其實,關鍵在於你們「認知模型」的不同。
  • 比劫格八字的人,為什麼有些捉襟見肘,而有些反而大富大貴?
    命局官殺除了代表夫星,同事也是代表命主事業,官殺齊透,用神不專一,導致自己從事什麼工作都不長久不穩定,因為用神七殺的人有志氣,富有進取心,也善於創新,言出必行,不善虛偽客套,而用神正官的人臨危不懼,決斷力強,競爭意識也強;所以兩者齊透,導致了事業工作反而不穩定。
  • 心理學:為什麼有些朋友你對他好,他反而會背叛你
    我們有時會面臨這樣的疑問,有些朋友,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還會背叛我。這種親密之人的背叛是非常傷害我們的。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你對他越好,他越會背叛你?心理學研究人類情感1.你的好不是他的好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無法理解這一點的。不同的人心理差異相當大,也許你是一個幽默喜歡看玩笑的人,但你的朋友卻是那種比較自卑,玻璃心的人。
  • 為什麼有些人的夢境會真實發生
    我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夢境留心,因為在高中,這樣的預言夢我經常做。夢中見過的人、物,第二天在現實中也同樣看到,這太平常了。我也曾尋找過這種現象的答案,有一種科學說法是記憶錯亂。就是當你看到一樣東西的時候,信息會分別存儲進記憶區和感知區。有時候存進記憶區會有延時,就導致你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我覺得這種解釋太過牽強了。
  • 反雞湯丨「大腦結構決定女生學不好數理化」,這樣的偽科學為什麼...
    這樣的偽科學為什麼可怕,不僅是因為它「有理有據」地否定了女生的能力,更是因為它讓女生在學不好功課時,找到了打退堂鼓的藉口。波伏娃說,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