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我選擇給自己降溫|長安十二時辰|兩京...

2021-01-12 騰訊網

「從南京到北京,高鐵需要3個多小時,飛機需要約2小時。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時間,如何完成這段旅程?」

8月15日,馬伯庸來到上海書展,帶來了新作《兩京十五日》。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做客上海書展,但《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馬伯庸受到了空前的關注。雖然今年書展限流,但新書見面會現場,還是擋不住讀者撲面而來的熱情。

故事靈感來源於僅40字的史料

「從上一本書《顯微鏡下的大明》開始,我就一直在做相關資料的搜集,創作《兩京十五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讀者見面會

在馬伯庸最新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明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巨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

這本長篇歷史小說巨作分為上下兩部,全文近70萬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故事靈感,竟來源於《明史》中一段僅40字的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

馬伯庸分享創作體會

馬伯庸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巨細無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明史》一句40字的記錄變成一部長篇小說,主要人物和史實多有據可查,馬伯庸讀史解史的功力堪比「文字考古」。

他說:「這40字中只提到了從南京到北京的前因和後果,但是整個過程沒有提及,我會關注這40字裡面的想像空間,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可以挖掘的劇情寶庫。」

小人物的命運寫起來最有意思

以明朝初期熱門話題遷都、漕運、靖難等為故事背景,用小人物的故事和小團隊的經歷串起了大明王朝的社會生態。《兩京十五日》描繪的是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生、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的拯救之旅,一幅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風情的鮮活畫卷。

馬伯庸

談起新作,免不了會與之前的《長安十二時辰》相比較,對於兩者最大的不同,馬伯庸說道:「《長安十二時辰》關注的是同一個地點的時間變化,長安城的24個小時。《兩京十五日》關注的是空間上的延伸,他們從南京到北京,離開了金陵,一路北上,是一個空間的轉換。」

小人物的命運總是馬伯庸最關注的,也是他認為寫起來最有意思的。「當你放在小人物視角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可以說得很透,而且我覺得從大的方向上來說,中國歷史你要是不了解小人物、小細節的話,那麼談論大政策、大趨勢,往往就失之空泛。」

《兩京十五日》裡的捕快吳定緣,就是一個小人物,而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籤售現場

此外,新作《兩京十五日》由一個人的「拯救」,換成一群人,馬伯庸這樣總結:「獨角戲不如群戲好玩!」

由於《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的熱播,讓《兩京十五日》又一次得到影視行業的青睞,據馬伯庸透露,目前已經授出影視版權。

·晨報記者對話馬伯庸

「如果爆款能夠被公式總結,

那影視圈早就被連環爆破了」

馬伯庸在書展上談走紅

新聞晨報:去年《長安十二時辰》大火,那個時刻你分享到的最大紅利是什麼?這股風頭你覺得過去了沒?

馬伯庸:最大的紅利是,我對於選擇走作家這一條路的信心更足了,應該沒走錯。這股風頭應該已經過去了,如果還在持續,我反而會尷尬了,總不能一輩子躺在一部作品上面。

新聞晨報:從《長安十二時辰》,到新作《兩京十五日》出爐,其中間隔了多久?你是不是又回到了寫作的日常?

馬伯庸:大概三年吧。《長安十二時辰》出版之後,我就意識到,如果我馬上出一本書,銷量肯定會很好,但我怕這個火。就怕火過了,所以我主動給自己降了溫。我當時出了一個歷史普及類的書,非常冷門,叫《顯微鏡下的大明》,和前面的書完全不一樣,也沒有指望這書銷量有多好,想給自己冷卻一下。這個書,需要翻很多資料。說實話,這書都是一堆小事,沒有大事,也不是故事性的東西。所以就是給自己一個調節狀態。調節完之後,然後再開始新書《兩京十五日》的創作。

談出圈

新聞晨報:寫作至今,你有不少暢銷作品,《古董局中局》更是粉絲無數,但一直到《長安十二時辰》,一下子火出了圈。你覺得是什麼因素推動了出圈?

馬伯庸:我沒有特別去想過這事,我覺得寫作還是一件相對純粹一點,寫出讓自己滿意的好故事。《古董局中局》有我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那麼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會把不滿意的地方做調整,然後讓滿意的地方進一步升級。這就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至於是不是去總結《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點在哪?以後再利用起來,這個我沒有想太多外部的原因,覺得還是得從內容本身來講。

新聞晨報:《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你的心態有沒有改變?

馬伯庸:有,方方面面的人會找過來談合作,有一段時間應酬不暇,讓我變得有點社恐了。嚇得我趕緊寫了一部冷門的歷史普及降降溫。

新聞晨報:你在寫作時,會討好讀者嗎?還是只追隨自己,順從自己的內心?

馬伯庸:讀者是不可能被討好的,因為讀者在你這裡期待的是一種未知的愉悅。你只有超越讀者的經驗,才能讓他們喜歡你。你去討好讀者,說明你創作的一切都在讀者預期之內,這就是個悖論。所以從這個邏輯來說,寫作不是去迎合某一類讀者,而是你寫出你覺得好的東西,然後把喜歡的讀者聚攏過來。

新聞晨報:《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有人總結了這樣一個公式:歷史知識點+家國情懷+爽感包裝=爆款作品,你同意這樣的公式嗎?你認為,爆款有沒有公式?如果有,你心裡的公式是怎麼樣的?

馬伯庸:如果爆款能夠被公式總結,那影視圈早就被連環爆破了。事實上,所有爆款的公式,都是在爆款之後才發現,事後諸葛亮罷了。你如果迷信這東西,套著它去搞創作,再爆的概率會非常低。

新聞晨報:有沒有期待新作《兩京十五日》能像《長安十二時辰》那樣火呢?

馬伯庸:這個不是我能決定的,交給市場去檢驗吧。我就是把它認認真真去寫完,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談寫作

新聞晨報:主持人曹可凡說,你寫作偏愛咖啡廳,公司辦公室、大學教室,似乎環境越嘈雜你靈感越迸發,怎麼會形成這樣一種寫作癖好?

馬伯庸:中學時代喜歡在課堂上偷偷寫小說,如果周圍很嘈雜,說明老師在熱情授課,我很安全。什麼時候感覺到周圍一片安靜,說明老師已經發現你開小差,正冷冷站在旁邊瞪著你,一場電閃雷鳴即將到來。所以嘈雜的環境,會帶給我安全感。

新聞晨報:寫歷史小說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如何合理想像但又逼近歷史真實?

馬伯庸:最大的難點是在保證歷史不扭曲的前提下,寫出新花樣來。我的辦法是深入挖掘細節,細節寫得足夠生動,就會產生一種信服力。

新聞晨報:寫《兩京十五日》的過程,你有哪些新的考古發現?

馬伯庸:我不是考古學家,我只是從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裡汲取養分,為我所用。寫作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新聞晨報:在寫作中,你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這種文字考古工作的通常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馬伯庸: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開腦洞的過程,我原來也以為這是一個開腦洞的過程,其實不是,後來我發現,這是屬於大量閱讀之後必然會產生的火花,你要產生靈感,你要從這些史料的細枝末節中找到有用的內容,你必須做大量的閱讀和大量的積累,有這種積累的土壤之後,這個土壤才能生長出靈感,才能生長出腦洞。所以,與其絞盡腦汁去想怎樣去挖掘靈感,倒不如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去看書,書看多了,自然就會想出來了。

新聞晨報:你的腦海裡是否有一個知識寶庫?

馬伯庸:應該是有一個索引庫。我會把雜七雜八的知識,記錄一些關鍵詞,需要挖掘時,再去搜索。平時我也記不住,需要我去找哪方面,我會迅速找到方向。

談美食

新聞晨報:這次你作為作家代表,參加了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你會如何與讀者分享你的美食感受?

馬伯庸:我一直在跟讀者分享。不管是線上社交媒體還是線下讀者見面會,我一直在跟他們分享美食。因為我覺得,美食是一種共同記憶。我跟你可能完全不認識,我們的人生經歷完全不同,但是我們對美食的感覺肯定是一樣的。看到好吃的,烤串兒、辣條、軟兜,看到這些好吃的東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記憶。而且這些記憶都可以分享。

新聞晨報:看到之前有採訪說,你每到一地,不僅愛當地的博物館,也愛去吃當地美食。生活中,你是一枚吃貨麼?在上海有沒有你獨家的美食地圖?

馬伯庸: 美食是生活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人生質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上海我來的比較頻繁,有幾家老字號是每次必去的。

新聞晨報:愛美食的你,據說最近還愛上了健身?

馬伯庸:反正機緣巧合,正好趕上那個機會,就練了。發現還挺舒服的。而且有一點成果後,動力就更足了。練的越多,效果越好,進入一種正循環。而且對作家來說,寫長篇很消耗體力。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狀態,很難去把它完成。

談「上海十二時辰」

新聞晨報:這是你第幾次參加上海書展,對上海書展怎麼評價?

馬伯庸:應該參加過很多次。每次來,都會讓我有一種安全感。看到有這麼多人還在看書,我就覺得寫書還是個有意義的事兒。

新聞晨報:之前你是在上海念的大學,你對上海有著怎樣的印象?

馬伯庸:我在上海讀的大學,後來來上海的次數也比較多。對於上海這座城市,原來我對它有一種偏見。覺得上海是一個市井氣息比較濃厚,商業氣息濃厚的城市,後來慢慢發現,其實上海的人文內核非常豐富,它是一種東西方結合的感覺,既能夠有東方的韻味,同時也有西方的一種契約精神。所以我對上海感覺挺好。

新聞晨報:上海這座城市帶給你怎樣的改變?

馬伯庸:改變的主要是口味方面。原來我吃不太習慣。因為上海菜,一個是量小,一個是偏甜,對我來說,可能偏淡。後來接觸多了,濃油赤醬我也見過。上海菜量雖然小,但特別精緻。春天吃醃篤鮮,八月吃大閘蟹。

新聞晨報:說一說馬伯庸的「上海十二時辰」?比如你在上海的一天,會怎樣安排?

馬伯庸:我在上海的一天,就是逛博物館,去一些冷門的地方。比如說,在老上海站,有一個火車博物館,那個地方不太有人去,但那裡有中國近代鐵路相關的重要資料,以及一些我們完全不知道的鐵路路標,當時用的信號器等等,那些小細節的東西,我覺得很有意思。

新聞晨報:在上海你最愛去的書店是哪裡?

馬伯庸:我在上海讀大學那幾年,去得最多的是上海書城,那時它剛剛開張,我記得那時每逢周六周日,我就坐公交車,或者借一個自行車,從魯迅公園,騎到福州路,到上海書城逛一天,中午隨便吃點飯,然後下午再逛。那時上海書城也算是我心目中的聖地吧。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長安,在長長的鏡頭徐徐緩緩之下,高空明淨,集市喧譁。一曲清平樂,一個依窗而望的歌姬。在氤氳明亮的長空之下,長安城呈現出愜意和繁華。
  • 繼《長安十二時辰》後再推《兩京十五日》,作家馬伯庸:重回大明,走...
    著名作家 馬伯庸,代表作品:《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兩京十五日》、《龍與地下鐵》、《風起隴西》等2012年,《古董局中局》誕生,馬伯庸開啟暢銷作家之路。2015年辭職成為全職作者後,馬伯庸佳作頻出,亦成為影視IP圈的寵兒。從論壇到微博再到影視IP,他每一腳都順利地踩在時代的脈搏上。他似乎和時代相處得很好,既不抗拒,也不掙扎。
  • 《長安十二時辰》十二問解讀
    《長安十二時辰》展現了唐代長安上元燈會的恢弘景象。雷佳音飾張小敬。易烊千璽飾李必。新京報專訪導演回應易烊千璽斷句有錯、多線敘事不緊湊、街道稍窄、平房變二層樓等質疑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優酷播出。
  • 《長安十二時辰》24個小時,我卻好像看到了一生
    答案毫無疑問:《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十二個時辰,用現在的時間計算就是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看過太多劇,它可能講述一個青春,描繪一種人生,也可能講述一個傳奇人物的人生。但講述一個二十四小時內的故事,講真的,還是國產電視劇的第一次。
  • 《長安十二時辰》爛尾了嗎?
    從6月27日低調上線,到8月12日落下帷幕,歷經一個半月,《長安十二時辰》收官。目前豆瓣有超過24萬人打分,分數仍然高達8.5分,與開分時的最高分8.8分僅有略微的下滑。從口碑上看,《長安十二時辰》算是善始善終。但從輿論聲勢看,《長安十二時辰》則經歷了一個不斷衰落的過程:一開始盛極一時,中途熱度平穩,到了後半程討論度就漸漸變少了。
  • 對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問:在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突厥狼衛假扮成粟特商人進入長安後,首先來到了西市。為什麼他們會把西市作為進入長安的第一站呢?問:《長安十二時辰》曾多次提到胡餅、胡服、胡樂、胡旋舞等,為什麼和「胡」有關的東西在唐朝特別受歡迎呢?
  • 《長安十二個時辰》雜談
    2、毒別人的,終將毒到自己。而且鏢每出手前,自己離危險時最近的。3、什麼事情都要遵守心裡的順序。4、不統一是外亂,同一是內亂,人心亂,有什麼措施。心裡的事情沒什麼方法。5、凡事終有量,萬物不消散。6、任何一種自在都是另外一種部署的開端。7、死是成果,不是未來,未來是死之前的結果。
  • 《長安十二時辰》背後的1萬個小時
    但這次為了張小敬,雷佳音不僅戒掉了自己喜歡的美食,而且為了滿足飾演張小敬所需要的體能要求,瘋狂健身。其實,雷佳音對於張小敬的準備工作,開始的更早。「差不多確定合作的時候,佳音就有意識的在調整飲食,開始運動了」。《長安十二時辰》動作導演高翔對我們說。在整個訓練及拍攝過程中,雷佳音的表現,不斷印證著曹盾導演選演員的眼光是多麼的「毒」。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一劇中,描繪了上元節這天長安發生的一系列險象環生的事情。各位觀眾老爺一定很好奇唐代上元節這天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玄宗頒布允許上元節徹夜慶祝的詔書之後,上元節成為第一個被特許關閉宵禁的節日,允許放燈三日。唐代韋述在《兩京雜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她禁,前後各一日,以觀燈。」開放宵禁是為了更好地慶祝上元節,方便了上元節燃燈活動和百姓夜遊賞燈。於是每逢上元節,百姓通宵達旦慶祝,正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感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長安十二時辰》隱藏劇情:郭利仕的來意,李必沒懂
    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長安十二時辰》滿倉大兄弟素來是不相信豆瓣評分的。只有在我的觀劇感受和它的評分大體相當時,我才會認可這個評分。易烊千璽主演《長安十二時辰》第一個隱藏劇情,我們先來熱熱身。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在拜見太子之後,遇到了兩個小太監。小太監對他下跪施禮之後,說請李司丞賜福。然後畫面就切走了。
  • 《長安十二時辰》受關注是有原因的
    原標題:講述發生在一天中的懸疑故事《長安十二時辰》受關注是有原因的 開播以來,豆瓣評分8.6,頻上熱搜,被用戶戲稱為盛唐版「反恐24小時」的《長安十二時辰》,在優酷平臺的播出讓受眾的關注與話題持續走熱,為2019年國內平淡已久的影視劇市場帶來了久違的驚喜。
  • 《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在即
    由優酷聯手微影時代、留白影視、娛躍影業與仨仁傳媒、十間傳媒重磅推出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預計今年播出,該劇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人領銜主演,張鈺淇、韓童生、蔡鷺等加盟。 據了解,《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本劇故事背景發生在唐代,主人公張小敬(雷佳音飾)出身軍伍,後被任命主管偵緝逮捕的官差不良人,協調維護地方安全工作。可是因為處事不當,違反了唐律,受了牢獄之災,負責長安城保安工作的靖安司。
  • 「精剪版」《長安十二時辰》登廣東衛視
    該劇講述了唐朝天保三載上元節前夕,繁榮昌盛的長安城面臨空前危機,長安死囚張小敬(雷佳音飾)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飾)在十二時辰內攜手拯救長安城的故事。  《長安十二時辰》此前曾在視頻平臺上線,豆瓣評分高達8.3分,居2019年國產古裝劇豆瓣評分榜首位,網友給出了「近年來不可多得的良心劇」等高度評價。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辦公室曝光 長安第一情報局長這樣!
    搜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   中國娛樂網訊 今天搜馬伯庸馬伯庸生日之際,《搜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劇組特地在零點送上新繪製的長安一百零八坊高清輿圖為其搜慶生慶生。 搜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         《搜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以李泌和張小敬捉狼衛,並試圖破解他們背後陰謀的探案合作展開。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據說服裝道具、配樂、攝影、打光、整片電影質感都絕了,開頭的一鏡到底真是盛世長安啊!
  • 《長安十二時辰》總製片人求婚奧運冠軍
    8月18日晚,何雯娜曬出鑽戒照,公布被《長安十二時辰》總製片人梁超求婚。消息一出,迅速引爆話題。(主辦方供圖)據了解,求婚成功的梁超並不僅僅是《長安十二時辰》的總製片人,還是多家公司的老闆。其中,梁超擔任董事的徐州仨仁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其董事長正是《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曹盾。該劇出品方之一的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也持股10%。
  •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
    由作家馬伯庸原著,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等領銜主演的超級劇集《長安十二時辰》發布主演雷佳音全新生日特輯。《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雷佳音飾演的死囚張小敬與李泌(易烊千璽飾)在短短十二個時辰內攜手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輿圖在手,長安我有!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古都長安炙手可熱。「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劇情緊張地發展,長安城輿圖是最初的線索,「五尊閻羅」張小敬從開頭就說城市模型沙盤落入歹人之手後果嚴重,狼衛們也不惜生命爭奪的長安城輿圖,究竟有什麼奧秘?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簡介
    張小敬,在西域當了10年的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殺人無算,坊間稱呼他為五尊閻羅,之後他憑藉戰功當上長安一個區的捕頭,在長安三教九流通吃,是一個粗獷的孤單英雄。 他在得知狼衛想要迫害長安百姓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找出狼窩,然而在找線索的期間,他之前手下的人不是很理解他,幾乎都背離了他,跟他劃清了界限,他帶著一腔熱血孤膽前行,最終和李泌一起護住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