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分為虞夏商周四書,為儒家五經之一的書經,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中真偽參半。伏生口述的28篇為今文尚書,魯恭王拆孔故宅段牆時發現的為古文尚書。西晉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失散,東晉豫章內史梅賾獻給朝廷獻的一部58扁尚書,包括今文33篇和古文25篇 。
傳統今文尚書或上古帝王之書,記載了上古文化傳說中的遺留著作,大部分屬於官府治國的公文,然而尚書始終有真偽之爭。尚書大禹謨舜對禹講的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有傳統文化靈魂心法之說。尚書所記言辭大多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傳聞,其中,典是重要專題史實的記載,謨記的是君臣謀略,訓是臣勸君主的話,誥為勉勵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話,命為君主的命令。據說,三國末年魏國的王肅是位博學而有野心的人,他偽作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的傳,他採輯歷代嘉言巧為聯綴,先將伏生29篇分割為33篇又增25篇共58篇,以合於東漢儒者班固等所記的《古文尚書》篇數。所增各篇滿是仁義道德的格言,這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專崇儒學以來的正統,所謂大經足以取信於人,其人還可能是皇旗外戚,即使有疑也不敢言。其實尚書的主要思想應該是鬼治,西周以前君主唯所欲為,不受約束,只要抬出上帝先祖就能解決一切,西周以後孔子等人的政治主張,大都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尤其是儒家進一步擴張了人性,認為政治有誠信感應,有道德的君主臣民自然風從,德治是用不著鬼神的,王肅所處的時代是其偽書成功之所在。
尚書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來解釋天下興亡史,這種天命觀念的理性內核是敬德重民,所謂治國之道在於養德養力,自古就有「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之說。堯典是虞舜時史官補記堯帝的事跡,堯帝是一位聖德賢明、知人善任與政績輝煌的大帝。史記描述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尤其是在制曆法、任賢能和禪帝位三件大事,讓人由衷欽佩而崇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