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什麼意思呢?猛然一聽,可能馬上脫口而出,「吉人」就是「好人」嘛!什麼是好人呢?好人就是心地善良的人嘛,不做壞事的人!好人自有天助,好人一生平安,真的是這樣嗎?而我們常說,好人難做,好人容易吃虧,「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好人吃虧的例子比比皆是。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試著追根溯源地探討一下吧。
何謂「吉」?何謂「吉人」?百科上解釋,「吉」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吉」字的寫法,上部象兵器,下部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來就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減少戰爭,使人民沒有危難。或者表示兵器安放,以確保自己具備防範侵襲的實力,心生安然。本義為吉祥、吉利。《廣韻》解釋,吉,吉利也;《說文》解釋,吉,善也。「吉人,善良的人」。「天相,天的幫助」。那麼,當然理解為,吉善的人自有上天的幫助,好像我們的理解沒錯。
並且,類似說法很多,比如,《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老子《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易傳文言傳坤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連孟子也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都是教人行善的。
有人說,「善」有「三善」,眼善、語善、行善。眼善:就是看社會、人類、自然萬物,心存感恩、心存善念,用溫和和善的念頭去看,無邪心邪念、噁心惡意。語善:就是無論和人還是自然萬物溝通過程中,只說好的話,不講壞話、不胡說八道等。行善:就是多做善事,多幫助人、鼓勵人、讚美人、幫助動物、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解危濟困等等。
有人說,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少說人壞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在人窮困之時,伸出溫暖之手; 總是記人好處,永遠心懷感恩,不記仇不報怨;多說人好話,少說人壞話。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些可以說是「吉人」、「善人」了,這也確實是擺脫是非、與人和諧相處的好辦法。但只有這些是不是就夠了呢?「吉人」、「善人」一定就有「天相」了呢?
司馬遷《伯夷列傳》說:有人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像伯夷、叔齊這樣仁人善士卻餓死了;孔子七十多個學生,最喜歡安貧樂道、敏而好學的顏回,可顏回卻早早去世了。盜蹠天天胡亂殺人,胡作非為,聚集幾千人橫行天下,卻壽終正寢了。於是老先生疑惑地問:「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倘若有所謂天道,那麼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信奉積德行善的善良的中國老百姓讓日本鬼子和其它外族入侵者殺害了多少啊,是他們積的德行的善不夠嗎?恐怕日本鬼子才不管你那個呢?而那些殺人者有多少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啊?
司馬遷老先生疑惑,我們也疑惑。然而在《周易.繫辭》中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賢明的人言辭少,急躁的人言辭多。這又是對「吉人」的一個側面定義吧。為什麼吉人言語少呢?因為他心靜,所以能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深入思考,說話不多,但一說話就能切中要害。而心情急躁之人,正好相反,亂說一氣,不加思考,抓不關鍵。
那這樣的「吉人」怎麼就會「自有天相」了呢?我們順這個思路思考下去:因為心靜就能深入思考,因為深入思考就能想明白道理,因為明白了道理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智慧,因為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增加了勇氣,因為有了勇氣就敢於行動,因為按照正確的辦法勇於行動,所以就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有人說,你這是胡說八道,那麼我要說,範蠡就是這樣的「吉人」,你是否贊同呢?範蠡首先不會是躁人,能思考,能明理,有智慧,有勇氣,能行動,所以幫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後,離開了越國,成為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免遭大夫種一樣殺害。是不是吉人呢?
所以說,吉人,不同於我們常說的「善人」「好人」,更不那種「濫好人」,而是具有「靜、思、明、智、勇、行」特性的人,當然能夠得到「天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