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省圖借閱書刊的人,年輕人只有15%左右。
■很多中小學生到省圖看書學習。
「閒暇之餘,請放下手中的手機,回憶往昔懷舊經典巨著吧……」省會一家駕校近年來在學員等候區設置了微型圖書櫃,本意是為了學員們克服手機依賴,培養安全駕駛習慣,沒想到卻引發了人們對「低頭族」現象的反思,甚至有人擔憂,以「甜點」手機閱讀代替「主食」紙質書閱讀,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有醫生和學者表示,網絡文化始終無法代替書籍的「紙墨香」,當我們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時,別忘了它不僅是偷走時間的機器,而且可能還會導致記憶力和創造能力退化。
請放下手機,看看經典名著吧
家住石家莊的大學生小李,放寒假後到足利駕校學習汽車駕駛。一天,她發現駕校等候區大廳東面的窗臺上,依次擺放著四個微型圖書櫃,書櫃裡是四大名著連環畫,讓她頗感新奇。尤其是貼在書櫃下面的一段話,更讓她沉思許久。記者近日前往駕校了解情況,發現小李提供的情況屬實,那段宣傳語的原文是這樣的:「閒暇之餘,請放下手中的手機,回憶往昔懷舊經典巨著吧……」
小李說,現在迷戀手機的「低頭族」太多了,他們不分年齡和文化程度,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玩微信,搶紅包,刷朋友圈,看電視劇等等,幾乎經年都聞不到「紙墨香」,有的儘管床頭放著書,可一年也看不了幾頁。小李覺得微型書櫃的宣傳語很有意義。
據該駕校副校長姚鵬介紹,他們在學員等候區設置這組微型圖書櫃已近一年了。
2015年初,他們發現,學員們在大廳等候區等待教練的時候,大都埋頭玩手機。因過度沉迷手機裡的情景,有的學員上車練習駕駛時,精力不集中,視力模糊,存在安全隱患。還有些學員拿到駕駛證後,在馬路上邊開車邊看手機,險象環生。因此,他們就購買了四大名著連環畫,每套60本,想藉此引導學員們放下手機。
「看連環畫的學員越來越多,反響也不錯。下一步,我們打算在新建的休息區擴大圖書規模,報紙、雜誌、連環畫一應俱全,滿足學員們的需求。」姚鵬說。
兩種閱讀方式 哪個效果更好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坐在你對面,你卻在玩手機。」足利駕校設置圖書櫃的初衷雖然是為了讓學員養成安全駕駛習慣,但客觀上起到了讓大家多讀紙質書的引領作用。
與之相呼應,重慶工商大學在校車候車處、食堂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支起書架,放上報章雜誌,供同學們免費取閱,其目的更加直接,那就是倡議同學們少看手機多讀書,減少校園低頭族。
那麼,手機閱讀與看紙質書報,學習效果究竟哪個更好呢?
手機閱讀體驗不及傳統紙質書
駕校學員小李說,與傳統書籍相比,電子書交互性更強,使用更便捷,檢索起來也更容易,對讀者吸引力也更強。雖然電子圖書擁有眾多的優點,但很多人仍然習慣閱讀傳統圖書,原因是使用電子圖書需要相應的電子設備支持,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付費購買時需要網上銀行或者手機付費手段,閱讀體驗也不及傳統紙質書。
小李雖然也天天看手機,但只是刷朋友圈,看電視劇,讀電子書的情況很少。她覺得,閱讀本身屬於一項身體活動。除了文字,還有打開書時的墨水和紙混合的味道,有指尖划過書頁的感覺,有不同光線照在文字上不同的反光印記。所以,她還是喜歡閱讀紙質書報。
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
記者在省圖書館採訪了多位不同年齡、職業的讀書人,他們的回答都很一致,如果選擇讀書的話,他們還是覺得紙質閱讀可以獲得比電子閱讀更深的閱讀體驗,可以讓理解更深刻。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谷更有認為,閱讀分三種理解程度,包括字詞、句子和建立整個大框架。其中位置感很重要,就像是概念上的腳手架,將資訊和記憶自動編排起來,在視覺和觸覺同時存在時效果最好,比如頁面看起來如何,圖書摸起來感覺如何,能夠幫你拼湊起整個閱讀過程的印象,而手機閱讀則沒有這種效果。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調查結果也表明,「有超過七成國人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
過度依賴手機閱讀會導致右腦退化
記者在調查中常聽人感嘆,年紀輕輕卻提筆忘字,雖然每天在手機網頁上瀏覽各種信息,但能記住的卻很少,有些喜歡的經典句子也記不住。40多歲的徐先生說,他每天晚上逼迫自己看一會兒紙質名著,可僅看了十幾分鐘,其精力就被手機、電視吸引了過去。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許多年輕人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理想、有抱負,但過了一年半載,就變得暮氣沉沉,心浮氣躁。什麼原因呢?因素固然很多,但與不讀書或讀書少不無關係。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潘凱雄曾說,手機閱讀是實用的、隨機的,屬於一次性消費。如果傳統閱讀是主食,手機閱讀則是飯後甜點,以甜點代替主食的人必定營養不良。
所以,當我們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時,別忘了它不僅是偷走時間的機器,而且也容易誘發諸多負面問題。
河北省中醫院腦病科主任蘇志偉表示,人的右腦主要處理直覺、想像及情感思想等,左腦則是理性推理、線性思考、實況調查。而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時,主要運用左腦,倘若長期偏用左腦,就會令右腦功能退化,造成削弱集中力、記憶廣度,最終連認知能力也會退化。
蘇大夫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過度沉迷手機的人,除了容易罹患頸椎、視力、手指等方面的疾病外,還容易對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計算能力、執行能力、書寫能力等在內的認知功能和執行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以致影響一個人的知識積累。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數碼痴呆症」。
石市人民醫院心理門診副主任醫師吳彥敏、河北醫科大學心理研究室副教授何義芳,也都認為過度依賴手機閱讀可能影響記憶效果,從而導致文化素質下降。
「兩種閱讀方式」互補效果最佳
儘管手機閱讀有著諸多弊端,但「低頭族」越來越多已成客觀事實。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人手機閱讀接觸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過50%,達到51.8%,較2013年上升了9.9個百分點;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比2013年減少了0.21本;人均報紙閱讀量比2013年下降了5.82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3.22本,與2013年相比有所提升。
記者近日在省圖書館看到,來這裡借書看書的市民絡繹不絕,1樓大廳自動借還機旁始終圍著很多人,2-3樓閱覽室裡裡外外坐滿了人,可以說是一座難求,但中老年人和中小學生居多,20-35歲的年輕人較少。據二樓期刊借閱區工作人員李女士估算,來這裡借閱期刊的顧客平均每天二三百人次,寒暑假客流量最多,每天達四五百人次。客流量雖然不比以前少,但年輕人卻只有15%左右,而且這些年輕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陪孩子來看書的。
30多歲的葛女士經常帶女兒到圖書館看書,時至今日,上五年級的女兒早已喜歡上了這裡的學習氛圍,堅持讓媽媽陪她到省圖借書看。在女兒的帶動下,葛女士也放下手機,跟女兒一起讀書。
遺憾的是,一家人團坐在桌前看書的溫馨場面,如今在很多家庭已不多見了。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谷更有認為,足利駕校微型圖書櫃宣傳語的引導意義,已遠遠超出安全駕駛本身,它昭示了一種良好願景:「低頭族」不忘「紙墨香」,少玩手機多看書!正如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負責人徐國升所說的那樣,數位化閱讀方式有著許多負面影響,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紙質閱讀。因此,繼續推動手機閱讀與紙質閱讀的結合和平衡,提高閱讀效果,應是政府和全社會一起努力的方向。
□文/圖 本報首席記者 李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