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永發家裡堆滿各種書籍
默默無聞了40多年,隱匿在虹鎮老街棚戶區的私人「現代文學史料藏館」瞬間火了。這個民間「藏經閣」裡竟有6萬多冊書和10多萬頁的珍貴手稿。如今,虹鎮老街七號地塊面臨房屋徵收,為了讓寶貝能妥善保存,為世人所用,這些天「藏經閣」的主人瞿永發日夜奔波。
上周五,虹口區文化局的領導走訪了瞿永發家,有意在即將裝修的乍浦路圖書館開闢一個現代文學研究室,將這些書請過去。
他家就是書的海洋
最老的書100多歲了
如果不是主人親自來領路,一般人很難找到棚戶區中的這個「藏經閣」。上周五,記者走進虹鎮老街一幢不起眼的4層樓老房子,迎面而來的是「頂天立地」的一面書架。上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種書籍與資料。書架上端懸掛的匾額上面寫著「現代文學史料藏館」幾個字。
採訪間隙恰有訪客到來,開門一看,是虹口區文化局副局長張烈浩、虹口圖書館副館長張雄和採編人員劉樹春。
沿著僅能通過一人的木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的藏書室,張局等人驚呆了:眼前是鋪天蓋地書的海洋,數萬本泛黃的老書大多出自民國,有的已經100多歲高齡了。老書中的「元老」要數民初商務版說部叢書,共有128冊,已經有100多歲了。瞿永發拿出一本古老的言情小說,這本書用塑膠袋塑封起來,保存良好。另一套1932年「出生」的兒童晨報也是保存完好,甚至還有第一期創刊號。在舊書桌上,還擺放著一張1930年的《結婚證書》,新人是清朝建造鐵路的大臣的兒子和兒媳。
看到那麼多寶貝,張局激動地跑上三樓、四樓,查看名人書稿和其他舊書。
瞿永發的「藏書閣」見諸媒體後,有不少愛書之人慕名而來,就在記者採訪的當口,又有兩位獨立視頻製作人摸上了門,記錄這座即將拆遷的民間「現代文學史料藏館」。
曾一次砸下30萬購書
為書差點連命都丟了
今年60多歲的瞿永發是滬上有名的藏書家,早在1996年就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就開始逛舊書市場,陸續買了很多書。後來文廟開張後,他幾乎每個禮拜都會去淘書。
早先瞿永發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他把工資收入的一半都用來買書。實在沒錢買書時,還會向親戚好友借錢買。
下崗後,2001年、2002年他開起了舊書店,這也是當年上海僅次於古籍書店最大的舊書店,一個月可淨賺一兩萬。與此同時,他還置換了大量民國期間的書籍。
對於好書,瞿永發會像「追星族」一樣鍥而不捨。有次他看中書友的一本書,對方本不肯出售,沒想到他一磨就是五六年,最後對方終於被他感動,同意以3萬元的價格出讓這本愛書。
2006、2007年股市大牛,瞿永發炒股賺了一筆錢,他拿出其中的一大部分放開手腳買自己喜歡的書。2009年,他的一位老朋友、上海社科院的教授因年歲漸長,無奈準備將藏書出售,他得知消息後當即拿出30萬元,買下了2000餘冊藏書和其他雜誌、書信等5000餘封,也是他迄今買書的最大手筆。據瞿永發自己估算,40年來他投入買書的錢不下200多萬元。
為了書,瞿永發早年有次差點把命都搭進去了。那次他赴浦東買了1000多本書,騎著黃魚車乘擺渡回家。由於工作人員疏忽沒有將他的車用鏈條拴住,車子因為慣性直往黃浦江裡衝。幸好他急中生智將輪子朝石凳上撞上去,才避免連人帶車跌下河去,他說,當時要他撒手「棄車保命」,他在本能上是不肯的。
看著「藏書閣」裡已經泛黃的老書,瞿永發萬分不舍。「這些全都是我一本一本淘過來的,幾乎每本書都有一個故事。」瞿永發淡淡地說道,這些年,上海第一代藏書人已經沒剩幾個了。
數萬冊藏書找到歸宿
乍浦路圖書館願接手
據介紹,瞿永發有6萬餘冊藏書、1萬餘冊舊期刊及各種手寫的歷史史料。其中,以民國時期版本的現代文學書籍為重頭,不少還是珍貴別致的初版本和毛邊本。近幾年,瞿永發開始關注名人手札,收集了茅盾、柯靈等人的信札,以及錢學森、周建人、關露等多份名人手跡。如今,上海不少文化研究機構都會向他借閱這些珍貴的史料。
不久前,瞿家所在的虹鎮老街七號地塊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公布。瞿永發高興之餘,卻為這些寶貝藏書的出路犯起了愁。
他開始四處尋找適合放書的地方,最近,他將3萬冊藏書裝箱,搬到了黃浦區廈門路上一間租來的石庫門房子裡。「希望社會能提供合適的場地來安置這些珍貴的藏書,組建一個真正的『現代文學史料藏館』,讓書的研究利用價值得以最大發揮。」
他的故事被媒體報導後,各方人士慕名找上門,希望提供幫助。上周五,虹口區文化局副局長張烈浩等人提出了初步方案:虹口圖書館的老館——乍浦路圖書館今年9月份將重新裝修,預計裝修時間為10個月。他們打算在裝修好的圖書館裡闢幾百平方米的房間,作為現代文學研究室。這一方案得到了瞿永發的首肯,「太好了,我覺得這個地方不錯。」
「我們回去將向上級領導匯報這件事,如果批准的話,會給你答覆的。」臨走前,張烈浩表達了這層意思。
瞿永發透露說,其實自從他的「藏書閣」被媒體報導後,嘉興街道、嘉興街道圖書、虹口區檔案館、復旦歷史系、社科院等部門的領導都來找過他。
「復旦和社科院打算合作建一個現代文獻史料研究中心,他們希望我將有研究價值的手稿和書送過去。或者放一個複印機在我家裡複印相關史料。但我覺得都不太可行。另外,崔永元也派助理找過我,打算在傳媒大學的一幢樓裡幫我找塊地方,也被我婉拒了。」瞿永發說,到目前為止,這些書最好的出路是到乍浦路圖書館。「我希望這些書能物盡其用,而不是雪藏起來,否則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