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還記得80000的那個夏天嗎?那個夏天好像有紙短情長,有98k,有80000,還有起風了,還有還有還有,那個夏天好像除了有點熱以外,我還挺開心的。」
——抖音某用戶
也許是2020年的開局太慘,對未來摸索不清,能追溯的感受的美好只有過去了,所以全網公認最美好的18年夏天發生了什麼?
18年的那個夏天,作為第一批參加高考的00後,Ba姐順利從高中畢業了。
6月8日的那個晚上,所有高三畢業生包括我,紛紛從考點趕回學校,緊急集合後,開赴大禮堂,迎接整個高中最輝煌的時刻——畢業典禮。
大會上,校長說了什麼我記不得,記得的只有那句似乎是全國通用的結尾:學校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大會上,節目順序是如何我也記不得,記得的只有一個學妹在臺上唱著「我曾將青春翻湧成她,也曾指尖彈出盛夏,心之所動 且就隨緣去吧。」格外應景;大會上,班主任對我們說了什麼我也記不得,記得的只有全體高三班主任上臺朗誦的時候,臺下的我哭笑不得,笑是聽見了熟悉的口音,哭是這口音也許以後再也聽不到了。
在路燈下等待的時候,我望著漆黑的夜裡露出斑駁紅色的校大門,腦海裡一個奇怪的想法出現了:從前的我能夠理所當然地走過校大門,以後再走進來我會不會像個陌生人呢?
之後的程序按照高三生的畢業規律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為不如意的高考分數愧疚自責著,為順利錄取的第一志願興奮著,為錄取通知書遲遲不到焦急地等待著……
一場接一場的升學宴上,看著電視裡姆巴佩與法國隊捧起了大力神杯,談論著感動了整個夏天的《我不是藥神》。
不習慣分別的我們,用一次又一次的聚會加固三年積澱的友誼,街道上《紙短情長》接著《起風了》循環播放著,記得撞球室裡學撞球永遠跳杆的我,還有密室逃脫裡被恐怖的音樂支配的恐懼,再後來,駛離的高鐵動車送走了我的朋友,也送走了我,當異鄉和未來捆綁在一起時,迷茫的感覺又多了幾分……

18年那個夏天,還有很多很多:《鎮魂》一出,身邊的女生多了一個新的稱呼:「豬豬女孩。」;「吃雞」除了真的吃雞肉,多了「大吉大利」的意味;一句「燃燒我的卡路裡」佔據了各個城市的廣場;RNG剛剛拿到SMI冠軍,幻想著S8總決賽;當然遺憾也不少:QQ寵物停止了運營,兩隻呆萌的小企鵝再也不會在電腦屏上出現;梅西和C羅絕代雙驕止步十六強……


如果真的要給18年的夏天給一個特殊的含義,我想應該是以高考為界限,00後離開苦難的高中生活,享受第一個沒有作業的暑假,經歷自主選擇的大學生活吧。
人總是有個對比心態,2020的夏天因為開年的疫情籠上陰影,懷念2018年的夏天,有青春的尾巴,懷念的夏夜晚風中肆意的笑聲,用冰鎮可樂乾杯憧憬未來。
不只是18年那個夏天,所有逝去的、不可挽回的都值得懷念。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懷舊或許隱藏著對現狀的不滿,現在的某些東西讓人得不到滿足,於是回到過去的情境中尋求安慰,經過大腦美化過的記憶裡有年輕的我,還有她,曾經熟視無睹的東西在失去的瞬間顯得格外美好,過去的點點滴滴隱藏著能夠讓現在的我感到安寧的元素。
縱使18年的那個夏天是大多數人的「黃金時代」,但時間終歸是不可逆的,「心之所動,且就隨緣去吧。逆著光行走,任風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