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是一個
星座愛好者,你可能毫不猶豫大聲說,噢,一個追求完美主義和強迫症的處女座。在不經意間用籠統的、一般性、空洞的描述去揭示他的性格特徵,完美呈現巴納姆效應,認為出生月份和性格之間有某種神秘關聯。
倘若你是一位
備孕的吃貨媽媽,你可能會想,如果他剛好出生在八月,那孕期的大部分時間為冬天和春天,懷孕時可能趕不上吃你最愛的獼猴桃和葡萄。
倘若你是一個
幼兒園孩子的家長,你的孩子出生在八月可能會讓你欣喜若狂,因為在入學年齡制度約束下,他可以成為截止年齡前入學的最小孩子。
倘若你是一個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愛好者,你可能會關注某些熱議的出生月份效應,並試圖尋找有效的實證數據來驗證那些假設。
回歸正題,首先澄清我們探討的話題「
出生月份與個體發展的關係」並非基於隨機小概率事件的解釋或籠統的星座、屬相、佔卜結果來單純八卦。我們試圖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梳理
出生月份與個體的生長發育、教育表現、收入水平的關係。出生月份與嬰幼兒早期發展如果他出生在8月,他會更聰明還是更愚笨?生命最初一千天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奠定嬰幼兒未來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能和認知能力,在此期間營養發育不良和外部刺激匱乏會對個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Maluccio et al., 2009)。諸多因素被認為與兒童早期發展息息相關,比如出生月份是其中一種可能因素。我們可以把
出生月份比喻為進入「生命最初一千天」的窗戶,它孕育著胚胎發育、嬰幼兒出生和成長的內外部環境。在澳大利亞、美國和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已開展諸多研究證實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冬天出生的寶寶比夏天出生的寶寶認知能力發育更好、更早學會爬行、長得更高更壯(Yue et al., 2017)。出生月份與嬰幼兒的營養攝入、日光照射、活動量和刺激接受量等存在相關,進而影響個體成長發育(McGrath et al., 2006)。然而,這些結果鮮有在發展中國家得到驗證,在中國也缺少實證證據的支撐。
有學者在我國秦巴山區開展了一項出生月份與嬰幼兒早期發展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出生在冬季(12月至2月)比出生在夏季(7月至9月)的寶寶測量出更高的血紅蛋白含量(t=3.63,p<0.001)、更高的認知得分(即MDI,t=5.17,p<0.001)和運動得分(即PDI,t=10.60,p<0.001)。也就是說,
冬季出生的寶寶比夏季出生的寶寶認知和運動發育地更好。圖片來源:Yu Bai, Guanminjia Shang, Lei Wang,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seas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northwest rural China. 2018, 13(10).
2. 出生月份影響嬰幼兒早期發育的可能性解釋如何解釋出生在不同季節寶寶之間的差異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星座自帶屬性?是貧困帶來的先天差異?或是無法推測的神秘因素?白鈺等人(2018)嘗試從
嬰幼兒生長環境與養育者養育行為的交互作用角度對差異背後可能存在的原因做出推斷。以下解釋一方面論證了農村嬰幼兒的早期發展還有很大程度存在可以被幹預或是被改善的空間,一方面也表明嬰幼兒早期科學養育的重要性。當然,對這一差異的解釋是否適用於發達地區還值得考量。
出生在夏季(7月至9月)的嬰幼兒在剛好在寒冷的冬天達到6個月月齡,而半歲左右正是探索世界和潛能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可以
從氣候和季節改變角度探索產生「嬰幼兒發育的季節性效應」的原因。一種是從季節溫度變化解釋。研究取樣自中國陝西秦巴山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天寒冷乾燥(-2℃-16℃),夏天炎熱溼潤(18℃-38℃)。在冬天,由於少有保證恆溫的取暖設備,養育者常常將嬰兒層層包裹,穿著厚重限制了嬰兒的活動靈活性,減少了嬰幼兒與多樣化刺激的直接接觸(Groenen et al., 2010);夏天則相反,嬰幼兒穿著輕薄,爬行運動受限少,刺激直接接觸增多。冬天的環境明顯不利於出生在夏季嬰幼兒的認知和運動能力發展。
農村取暖設備
圖片來源: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養育項目調研及網絡
另一種是從富含鐵食物攝入量解釋。保證含鐵食物攝入確實有利於個體生長發育。冬天出生的嬰兒在夏季開始進行輔食添加,夏季時當地居民能夠獲得更豐富多樣的蔬菜、水果和肉類,寶寶攝入更多鐵元素。同時,2-12月出生的寶寶,其母親在孕期經歷了整個夏天,從多樣化食物中獲取的營養更豐盛。
再一種是從陽光照射度解釋。嬰兒活動量和日照時長呈正相關,日照是嬰幼兒情緒和行為狀態的重要預測指標,清醒和睡眠時長與兒童早期發展息息相關(Ciucci et al., 2011)。秦巴山區冬夏日照時長差異較多,冬天出生的嬰幼兒在6月齡前後能接受更多的太陽照射,活動量更大,睡眠時間更短。
所以說,出生在8月的寶寶沒有出生在1月的寶寶發育更好並無道理,至少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數據支持了這一假設。可以看出,差異產生的核心在於夏季出生寶寶面臨更多挑戰,而非冬季出生寶寶的發育超過平均水平(Hb ≥ 110 g/L;MDI≥80;PDI≥80)。
上述幾點都是可以通過改善早期養育環境和養育行為來克服。
溫室能更好地孕育生命,為出生在夏天的嬰幼兒創建一個相對溫暖舒適的恆溫環境,有助於增加運動、爬行和直接接觸刺激的機會;
吃得好才能長得好,食物多樣化保證營養均衡有助於嬰幼兒身體和大腦發育;
提供適宜環境促進發育,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適度的紫外線照射等,也為嬰幼兒早期發展修築了茁壯成長的軌道。
出生月份與學齡期教育表現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實施義務教育時通常會設定
「入學年齡截止日期」。比如,我國自1986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規定「截止到當年8月31日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報名就讀,而當年9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孩子須等到次年入學」。荷蘭(2001年)入學截止日期是10月1日,規定截止當年10月1日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入學,當前10月1日以後出生則次年入學,比如,出生在2001年秋季(即2001年10月1日後)的孩子2002年入學時相對同班同學年齡更大。美國(1991年)截止日期是1月1日,規定入學門檻為出生在當年1月1日前且年滿6周歲,比如,在1992年入學時,出生在1991年第一季度的孩子比後三個季度的孩子相對更大。簡單來說,在設置入學年齡截止日期並嚴格執行的條件下,截止日期後1個月的孩子比截止日期前1個月出生的孩子年齡僅相差1個月,但入學後接受教育時相差1個年級。入學年齡截止日期成為區分教育獲得的關鍵變量得以使用。
我們再關注一點,
不同國家在某個時期也會規定青少年的法定輟學年齡(the legal dropout age)。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並通過系列舉措實現控輟保學。美國(1991)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學齡青少年在度過自己的第16個生日之後才能離開學校。
2. 上學晚,學得好?關於入學年齡限制的制度政策引起大家對出生月份的關注。這導致出生在離截止日期越近的兒童入學後年齡更小,在我國出生於7、8月份的孩子成為同年級群體中年齡最小的學生。同時,「義務教育法」對輟學行為也存在影響。
Angrist和Krueger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探討了出生月份與入學後教育表現的關係。由於入學後出生在第一季度的孩子比後三個季度的孩子更先達到法定輟學年齡,所以入學後年齡更大的孩子更早輟學,受教育年限更短。
Plug的研究(2001)基於Angrist和Krueger進一步探討了出生月份和教育獲得的關係,發現出生在10月1日之後的兒童是一個更好的學習者,入學後表現更好,且基於性別的分析發現這種
「相對年齡優勢效應」在女孩身上更為顯著。在Angrist和Krueger的研究之後國外關於出生月份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實證數據支撐,劉德寰和李雪蓮(2015)針對中國「七八月的孩子們」發表的文章開啟了研究中國「入學年齡截止日期現象」的探討。研究發現,
7-8月出生與9-10出生的學齡兒童在自我構建、學業表現、學校表現、重點升學升學率等方面存在差異,7-8月兒童面臨「七八月陷阱」,相比而言教育表現更差。
從心理學成熟勢力說而言,9-10月比7-8月的兒童發育更具體適應學校環境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條件。積極的教師反饋(對年齡更大學生評價更積極、布置更具挑戰任務等)也會強化年齡優勢(Daniel et al., 2000)。所以入校後,年齡更大的學生往往能夠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教育資源。
另一方面,更多質疑和反對「比較年齡優勢」的聲音出現。張春泥和謝宇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中國青少年較少遵從入學截止日期要求且存在選擇性,同時出生月份間的教育表現差異除入學年齡以外還有更多替代性解釋。從生命歷程視角的時機效應來說,提早接觸教育作為有益的經歷來臨越早越好,為日後選擇降低機會成本。也有人認為,年齡優勢會隨時間消失,高齡和低齡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斷縮小。
出生月份與成年收入水平以上我們探討了出生月份與早期發育、教育表現之間的關係,我們繼續來關注
入學截止日期和法定輟學年齡在個體成年後可能產生的持續影響。衡量教育收益率的傳統方法是利用個人收入的對數對教育年限進行OLS回歸。但由於除了受教育年限外個人能力也影響收入水平,所以這種方法存在遺漏變量偏誤。由此,在估計教育收益率時,被描述為「像金子一般寶貴」的工具變量法佔據突出地位,研究者通常藉助於一個與收入無關但與教育年限相關的工具變量來對教育收益進行無偏估計,出生月份常作為工具變量被納入考慮。
2. 學得久,掙得多?上述Angrist & Krueger(1991)的研究開闢了利用出生季度作為工具變量估計教育收益率的先河。美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類似於一個自然實驗,個體的出生季度符合隨機分布,未滿16歲(或17歲)輟學不被法律允許,同一年出生隊列人口中出生於第一季度的學生年齡較大,提前滿足輟學合法年齡(16/17歲),因而提前進入勞動力市場。結果就是,年齡小的學生「滯留」學校,受教育年限延長,較長的受教育年限又進一步帶來更高的工資。Plug(2001)的研究同樣使用了工具變量法來估計教育收益率。由於荷蘭的入學截止時間是10月1日,Plug發現出生於秋季(10月1日後)的學生收入水平更高。
關於出生月份是否可以作為估計教育收益率的有效工具變量一直備受爭議,很多研究者認為出生月份只是一個弱工具變量,它與受教育年限之間只存在微弱相關。吳要武(2010)認為出生月份要成為一個有力的槓桿,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既有立足之處(有效工具)又要足夠長(強工具)。吳要武基於對中國的實證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一是中國在尚未普及高中教育條件下,出生季度帶來較大的受教育年限差異;二是基於好的「模型設定」和「數據質量」可以實現更準確的無偏估計。所以,
中國「不同出生月份—受教育年限差異—不同收入水平」的傳導鏈條依然存在,出生月份可以成為估計教育收益率的強工具變量。
相對地,仍有人認為中國缺乏支撐既能觀察個體成年後收入水平又能觀測學齡期入學時間的大樣本追蹤數據,並且入學截止日期效應需要較長時間檢驗才能進行評價,目前尚無法建立有效的因果鏈條。此外,中國學生是否嚴格按照截止日期入學,是否存在打破入學規定限制的「灰色地帶」,仍然是備受爭議的問題。
並不能說8月再難出貴子從嬰幼兒早期發展到學齡期教育表現,再到成年後的收入水平,我們看到出生月份在滿足某些特定條件的前提下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預測變量或工具變量。在嬰幼兒期,出生在8月可能與較低的認知發育和運動發育水平相關;在學齡期,出生在8月可能意味著更差的教育表現,並與未來較低的收入水平相聯繫。但是上述結論並不意味著,我國出生在8月的孩子就絕對地喪失了個體發展的優勢,一定輸在了競爭的起跑線上。
0-3歲的農村寶寶
圖片來源: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養育項目調研
首先,教育表現和教育回報的差異受到父母教育背景、經濟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投入和教育關注以及出生月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比較其他結構性因素而言,出生月份發揮的影響顯得相對微薄。作為個體發育的非關鍵因素,出生在8月對成長和發育帶來的消極因素極有可能在良好的經濟和教育環境改善下得到填補。學齡期入學後的年齡優勢完全可能由於混雜因素影響伴隨時間增長消逝。
再者,教育政策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出生月份是否是一個強工具變量值得商榷。2017年教育部提出,在2020年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應初中畢業生接受良好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高中入學率大幅度提升並趨於穩定的趨勢以及備受爭議的「小學彈性入學制」使得運用出生月份作為工具變量時需持謹慎態度。
關於出生月份與個體發展的研究給我們諸多啟示:關注農村地區的養育環境和養育條件改善,在嬰幼兒早期為寶寶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關注學齡期年紀相對較小兒童,給予足夠的和積極的教育反饋和幫助支持;關注教育政策和教育體制改革,思考和探索「普及高中教育」和「入學彈性制」面臨的可能挑戰和有效方案。
出生在8月僅只是一個起點,並不意味著不平等的開始。參考文獻[1] Ai Yue, Lauren Marsh, Huan Zhou, et al.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the Absence of Information and Caregiver Shortcoming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fant Feeding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 2017, 11(4).
[2] Angrist Joshua D., Keueger Alan B.. Does 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 Affect Schooling and Earnings?. 1991, 106(4):979-1014.
[3] Erik J.S. Plug. Season of birth, schooling and earnings. 2001, 22(5):641-660.
[4] Groenen AATK, Kruijsen AJA, Mulvey GM, Ulrich BD. Constraints on early movement: Tykes, togs, and technology. Infant Behav Dev. 2010; 33: 16–22.
[5] John J. McGrath, Sukanta Saha, Daniel E. Lieberman, et al. Season of birth is associated with anthropometric and neurocognitive outcomes during infancy and childhood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birth cohort. 2005, 81(1):91-100.
[6] Maluccio John A., Hoddinott John, Behrman Jere R., et al. The Impact of Improving Nutrit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on Education among Guatemalan Adults. 2009, 119(537):734-763.
[7] Yu Bai, Guanminjia Shang, Lei Wang,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seas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northwest rural China. 2018, 13(10).
[8] 劉德寰,李雪蓮.「七八月」的孩子們——小學入學年齡限制與青少年教育獲得及發展[J].社會學研究,2015,30(06):169-192+245.
[9] 吳要武.尋找阿基米德的「槓桿」——「出生季度」是個弱工具變量嗎?[J].經濟學(季刊),2010,9(02):661-686.
[10] 張春泥,謝宇.入學年齡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嗎?——兼評劉德寰、李雪蓮《「七八月」的孩子們》[J].社會學研究,2017,32(01):54-77+243-244.
本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