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相比於其它經書都有四句開經偈,而這部經在開經的時候,沒有用四句開經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經》中佛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個開經偈的法義是,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戒在就等於佛住世。
信佛者有很多,分出家和在家兩種。而在家人又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家的信佛人;二是在家的修行人;三是在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出家人是少數,在家人是多數。在結合這部經的特點,即不分宗門教下,哪宗哪派都得依戒而行,不管修學什麼法門,都得以戒為師。這部經主攝各門,具足各宗,總持三藏。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出家人以戒為師;在家人也以戒為師。
對於修行者來說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規範。我們這個身體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極樂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目的;導航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在苦海中,想讓這艘法船航行,必須按操作規程辦;不按操作規程辦,這艘船會觸礁,會迷失方向,奔向何方不可知,什麼時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
如不持戒,不可能到達彼岸。只有在以戒為師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則,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邊修行,一邊殺盜淫妄犯戒,出家人在寺院裡,主持戒律的法師不允許;在家人有業報相隨,受業報牽引墮三惡道。持戒修行能夠到達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墮愚痴的彼岸,即三惡道。正所謂持戒修行比翼鳥,破戒修行單翅飛。空守戒律不修行,還是原地沒有動。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達彼岸。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讚嘆的。但是如同一個害怕犯錯誤的小學生,心裡就想著不違反紀律,卻忘了學習,還是不能取得好成績;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進而不聞、不思、不修,忘記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結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環境,又不容易犯戒。
而在家人修行卻不容易,不管是修行聲聞、緣覺的人,還是菩薩行人,生活中處處都有戒條。如走路時不小心踩死螞蟻怎麼辦;農民發現果樹生蟲子要不要噴灑農藥;家裡蟑螂泛濫怎麼處理;將軍不指揮千軍萬馬行不行等;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難。過去佛教裡有過公案,在家人修行為了不犯戒裝啞巴,現在行不行?現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業都有,不說話能行嗎。上面講的這些情況都能如法處理,既得到解決,又不犯戒。這裡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說話,如法辦事,如法修行。所以,聽聞佛法,最重要的是以戒為師,以心為本,方能感悟大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