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正頜外科發展回顧與展望_正頜外科_牙頜面畸形_口腔科_醫脈通

2020-11-25 醫脈通

作者:張天嘉,徐昱婷,沈國芳,王旭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醫學院口腔顱頜面科

 

正頜外科是口腔頜面外科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其發展經歷了較長時間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了解其發展歷史,對於更好地認識這一專業學科的內涵和前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960年以前

 

觀察人類本身的發展歷程,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頭顱的形態逐漸朝向更小的頜骨及更大的顱骨發展,更小的頜骨及不完全的退化也解釋了部分牙頜面畸形的發生,其他包括創傷、先天畸形等因素也在正頜外科發展史上不斷受到重視。公元前900年,出現了最早的牙矯正裝置。儘管最早的矯治器並不是為了糾正牙頜面畸形,但是隨著矯治器和正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使用正畸裝置糾正牙的畸形逐漸得到認可。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部分不僅有牙列問題同時伴有頜骨畸形的病例,對許多口腔醫師形成了極大挑戰。口腔頜面外科醫師開始嘗試通過手術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1.1下頜骨前突的正頜外科治療

 

在早期諸多牙頜面畸形患者中,下頜前突往往因為面部美觀問題較為嚴重而受到外科醫師更多的關注。正頜外科史上最早的手術記錄是在1849年,Simon Hullihen採取前磨牙區楔形去骨及前牙區根尖下截骨手術,後退前部牙槽骨段,用以糾正1名中年女性前突的下頜骨。從現在的角度來看,Hullihen醫師的手術僅僅輕微改變了前牙區的突度,並未涉及下頜骨下緣,但其開創性的工作依然可以用「偉大」來形容。1887年和1895年,來自法國的Berger和Jaboulay分別提出了在下頜骨髁突頸部截骨的方式來後退前突的下頜骨,實現了下頜骨的整體後退。這一技術一直到1950年代依然流行於法國。

 

1897年12月9日,Vilray Blair在Hullihen手術方式的基礎上做出了極大改進。他在1名下頜骨前突伴偏斜的年輕男性身上,完全截斷並去除了部分雙側下頜骨體部並使用鋼絲圈結紮固定,完成了第1例下頜體部截骨術,用以糾正患者的下頜骨位置。該手術實現了下頜體部長度的縮短和旋轉,並且「在一個較好的咬合位置得到了癒合」;同時也證明了他提出的幾個問題:去除部分骨質不會影響手術的安全,這種方式也沒有造成頜骨畸形的復發。當然該手術並沒有特意保護下頜神經而導致該患者「幾乎失去了下唇皮膚的感覺,但是並沒有產生其他的不利結果」。該手術的成功不但為下頜骨前突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式,且在此基礎上,Blair提出:「必須去除部分骨質使前突的下頜骨得到充分的後退,以獲得和諧的面型,而手術之後的咬合關係應交給正畸醫師繼續治療」,這也是正頜外科醫師首次將正畸治療視為治療的一部分。

 

在戰爭期間,因頜面部創傷救治技術的發展,許多頜骨畸形的矯正技術在戰後被廣泛發展,用於牙頜面畸形的矯正,不斷出現了新的下頜骨手術方式。Lane和Blair在1900年早期提出了下頜支水平截骨術;而到1945年,Mouse通過口內切口完成了這一手術過程。1954年,Caldwell和Letterman完成了下頜支垂直截骨術,通過下頜支內、外板的接觸,為下頜骨手術提供了更好的穩定性。1950年,Barrow和Dingman為了提高下頜骨後退手術的精確性,第1次使用了預成型牙合板,使正頜手術開始向精確手術的方向繼續發展。

 

1.2下頜骨後縮的正頜外科治療

 

在糾正下頜骨前突患者的過程中,正頜外科醫師亦開始關注下頜骨後縮患者的治療。早在1897年,Mudd在Angle的協助下,完成了下頜支水平截骨遷移下頜骨的手術;之後,Blair在1912出版的《口腔頜骨疾病與手術》一書中,系統描述了通過下頜支水平截骨的方式,前移下頜骨到合適的位置並固定,以進行下頜骨位置的矯正,並用於部分因關節強直引起下頜骨後縮的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相比較於後退下頜骨,前移下頜骨面臨更多的臨床問題,包括:①骨塊的接觸以促進癒合;②創面足夠的軟組織覆蓋,以減少感染;③減少肌肉的拉力以防止復發;④取得較為穩定的骨塊固定。為解決這些問題,正頜外科醫師做出了許多嘗試。1928年,Von Eiselberg和Gadd各自提出了下頜骨的階梯形截骨;同年,Limberg完成了下頜骨L型截骨手術;1936年,Kazanjian在頦孔前方使用階梯狀截骨並向後擴展的方式,實現了較大程度的下頜骨前移。下頜骨前移後骨塊的相互接觸,一直是促進上述手術方式不斷進步的根本問題。包括Caldwell和同事在1968年提出的C型截骨,以及之前提出的下頜支垂直截骨並植入部分髂骨的方式,極大地改善了這一問題。然而,Trauner和Obwegeser在1959年關於下頜支矢狀骨劈開術的描述,對下頜矯正手術的方法進行了徹底革新。

 

從1954年開始,經過不斷嘗試,Obwegeser最終實現了下頜支矢狀骨劈開術,並在1968年紐約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口腔外科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Oral Surgery,ICOS)上介紹了下頜支矢狀骨劈開術的多功能性,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因其在下頜骨前移或後退中的廣泛適用性以及口內入路的特點,從那時起,矢狀骨劈開術取代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多數其他類型的下頜骨截骨術。

 

1.3上頜骨畸形的正頜外科治療

 

早期的正頜外科醫師更多關注下頜骨的移動以改善面型,而較少關註上頜骨對面型的影響。直到他們開始意識到單純的下頜骨手術往往最終導致一個平坦甚至凹陷的面中部形態,才開始認識到上頜骨的移動對面部形態的重要影響。上頜骨手術在早期就已經有較為固定的手術方式。最早的上頜骨LeFortⅠI型截骨手術並非由正頜外科醫師完成,而是由五官科醫師David Williams Cheever為了暴露鼻咽部的息肉而實施,並最終在原位進行了固定。到1900年代,為了腫瘤的切除而使用該手術方式已被多次報導。

 

1921年,Cohn-Stock最早以矯正牙頜面畸形為目的而採用上頜骨截骨術。Stock為了防止骨塊血供不足,採用兩步法完成了上頜骨前部截骨術(AMO),並取得了較好的咬合關係。在同一時期,Karl Schuchardt發展了上頜骨後部截骨的手術方法。Martin Wassmund對於上頜骨手術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在Cohn-Stock的基礎上,Wassmund通過唇側及顎側骨膜下隧道型入路,保證了上頜骨塊的血供,但也因此較大限制了骨塊移動。1927年,他使用隧道型入路完成了第1例全上頜骨段的截骨術,並通過彈性牽引,使上頜骨緩慢移動,解決了患者的前牙開牙合問題。

 

在當時,正頜外科醫師完成了不同的手術方式(前部截骨、後部截骨、LeFortⅠ型截骨、四邊形截骨等),然而受制於對骨塊血供理解的缺乏,以及難以獲得穩定的固定方式,上頜骨手術的結果往往不甚理想。直至通過Gillies、Rowe和Obwegeser在60年代的不斷探索,LeFortⅠ型截骨術才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提高。

 

1.4頦成形手術

 

在早期糾正頦部後縮的問題上,人們往往通過下頜下的皮膚切口,採用植骨或使用植入物的方式。直到1942年,Otto Hofer在屍體上完成了「頦成形」截骨手術,成為歷史上第1例有記錄的頦成形嘗試。然而一直到1957年,「頦成形」這一手術名稱才由Obwegeser正式提出,同時完成了口內入路的頦成形術。1964年,John Marquis Converse和Donald Wood-Smith在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多種改良的頦成形手術方式,建立了前移頦部,上抬或下降頦部高度以及改善頦部對稱性的手術方法。自此,頦成形也成了正頜外科治療中的常見手術方式。

 

在早期的正頜外科發展史上,先驅們通過不斷探索和嘗試,完成並報導了多種上、下頜骨的手術方式。直至1960年代,Obwegeser在總結了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和介入,逐步確立了包括頦成形在內的正頜外科的標準化手術流程。1969年,Obwegeser在1名患者身上同期完成了上頜骨LeFortⅠ型截骨術和下頜骨矢狀劈開截骨術,並分別移動到了合適的位置,取得了良好的咬合關係及面型。至此,正頜外科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

 

2.1960—1990年

 

在手術方式逐漸標準化以後,正頜外科在1960年以後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局限於外科醫師的努力,而是包括正畸學、生物醫學以及生物工程的發展。

 

2.1口腔正畸學的發展

 

正頜手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正畸醫師的貢獻。特別是美國正畸醫師首先看到機會,他們主張術前和術後牙正畸矯正,確保穩定的咬合關係,進而有助於最終正頜效果的穩定。一些諸如使用丙烯酸牙合板臨時穩定咬合關係或術後矯正Spee曲線深度以增加面下1/3的高度的方法無疑是正畸醫師的功勞。他們還為適當的臨床和放射學隨訪提供了工具,特別是標準化的頭顱定位側位片開拓了許多臨床醫師的視野。通過影像學測量,很快發現了諸多術後復發的問題。

 

McNeill在1973年提出:即使在頜間固定期間,使用雙側下頜支矢狀骨劈開術前移下頜骨,下頜骨也會退縮。線性骨接合術的強度難以防止這種移動,需要正畸醫師參與協助咬合建立。然而當時,所有歐洲地區依然缺乏這種正頜外科醫師和正畸醫師作為團隊聯合治療的報導。直到West和McNeill在1977年提出:「基於傳統正畸原則的聯合診斷、制定治療計劃和縱向分析治療效果,有助於正頜外科領域的不斷進步和護理標準的提高」。

 

Bell、Proffit和White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牙頜面畸形和手術矯正》,使得正頜外科醫師和正畸醫師的聯合治療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這是第1本提出正頜-正畸聯合治療這一概念的著作,強調正確的診斷工具和協調的治療從功能和美學的角度都能產生最好的治療效果。從此,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的模式逐漸成為主流。隨著大量文獻提出如何預防或最小化術後復發,這種聯合治療方法的重要意義變得顯而易見。他們針對下頜骨前移和各種不同的線性手術方法提出了過度矯正的概念。根據DalPont、Hunsuck和Epker等的建議,正頜手術技術也進行了一些改進。

 

2.2正頜手術的生物醫學基礎

 

正如前文提到,在早期的正頜外科發展過程中,由於缺乏基礎實驗的支持,外科醫師對於頜骨手術中的生理性改變理解甚少,許多手術的成功與否缺少客觀的評價以及掌控,多依靠於醫師的經驗。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完成的手術依然存在缺陷。Bell教授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正頜手術過程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結果,對猴進行了實驗研究,證明LeFortⅠ型截骨術、上頜骨分塊截骨術、下頜骨根尖下截骨術在保證上頜骨血供方面是安全的。他表示,只要上頜黏骨膜完整,上頜骨即可發生快速血運重建和骨癒合。1977年及1988年,Bell教授又分別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下頜骨矢狀劈開截骨術及水平截骨頦成形術的安全性。

 

2.3板釘固定體系的發展

 

在這段時間,流行至今的另一種固定手段終於出現。早期的正頜手術多採用鋼絲結紮的方式固定骨塊,而在1968年,HansLuhr發表了關於使用板及螺釘固定骨塊的報告,這項「革命性」的進展,大大提高了正頜手術的穩定性,減少了長時間頜間固定的必要性。除Luhr外,Spiessl也被認為在這方面進行了開創性工作。根據堅固內固定的原則,1974年,Spiessl主張在矢狀骨劈開術中採用螺釘固定骨段。

 

Jeter在1984年和VanSickels在1986年的研究中證實,此種方法不會擠壓骨段之間的神經,並提高了手術效果的穩定性,相比鋼絲骨接合術,有更少的復發。由Champy、Luhr等在1976年提出的「迷你」型接骨板(mini-pltes)的演變,也使得其可以用於固定矢狀骨劈開術的骨段,對於上頜骨手術也是如此。在使用傳統的鋼絲內固定時,上頜骨的晚期復發率超過50%。「迷你」型接骨板及更後期出現的微型接骨板,逐漸代替了鋼絲內固定術。這種固定方式對於LeFortⅠ型截骨術更為有利,這些可以降低手術復發率的技術的引入,使得正頜手術變得更可靠和可預測。

 

2.4正頜手術方式的發展

 

上述研究結果的發表,極大促進了手術尤其是上頜骨手術及分塊手術的安全性和多樣性。LeFortⅠ型截骨術成為修正面中間1/3的主要方式。Schendel在1976年不僅改善了最初描述的上頜骨前移,還涉及垂直向的移動,包括插入骨段進行骨移植或者骨段擠壓,使得面部過長或過短的患者都可以通過垂直延長或縮短上頜骨進行良好的治療。通過這種上頜骨的垂直向移動,可以真正完成面中份的外觀變化。這對於那些有嚴重三維方向上上頜骨發育不足的唇裂或顎裂患者的治療尤為有效。此外,也可以通過在偏斜上頜骨,以閉合前牙開牙合,或者以相反的方式使上頜骨向上傾斜。

 

在治療某些類型的前牙開牙合患者時,上頜骨的這種傾斜是必需的。在具體手術操作安全上,對於翼板的劈開也進行了研究。Wikkeling、Koppendraaier和Lanigan在1973年及1987年分別發現使用彎骨鑿的原始技術,有時會導致該區域的靜脈叢不必要的出血,甚至是顱底骨折。因此,Trimble(1983)提出劈開第二磨牙遠端的上頜結節,使上頜骨沿骨折線下降,而不是從翼板分裂上頜骨。

 

Henderson和Jackson在1972年引入了遵循LeFortⅡ型骨折線進行的上頜骨截骨術,Gillies和Harrison還提出了顱外LeFortⅢ截骨術來前移顱面部骨。這些手術雖然不是正頜外科中必需的術式,但擴寬了正頜外科醫師的視野,也逐步將口腔頜面外科的範疇擴大至顱頜面外科。在正畸醫師的協助下,手術輔助的快速正畸擴弓技術對於上、下頜骨及牙弓寬度或長度嚴重不協調的患者提供了可能的手術方式。對於適用的患者來說,這一技術彌補了分塊手術的局限,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正畸醫師的參與、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補充和堅固內固定術的引入,正頜外科結束了初期摸索的時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3.1990年代

 

這一時期的正頜外科手術已經發展為較為固定的手術方式,在遵循標準化的手術過程中,也可以得到較為穩定的術後效果。近年來的正頜外科發展集中於手術應用範圍的擴展、手術技術的改善以及新興設備的輔助。

 

3.1正頜外科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中的應用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Riley和Guilleminault便提出了應用正頜外科手段治療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理念。他們發表的研究,使全世界一大批同行參與到對患有睡眠呼吸障礙的患者的治療研究。Prinsell(1999)提出,在大多數情況下,雙頜前移可能是增加後咽部空間的最佳解決方案。利用下頜骨及舌骨前移為主,伴或不伴上頜骨前移的手術方式,可以緩解甚至完全改善OSAHS患者的症狀。這一結論至今仍是治療OSAHS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頜骨前移的手術對於增加氣道空間的作用,在相反的方面引起關注。Hochban(1996)提出下頜骨後退對於氣道容積的減少有重要影響。在患有某些其他危險因素(肥胖、腺樣體肥大等)的患者中,對於氣道空間的保證應尤為小心。

 

3.2正頜外科的術後併發症

 

手術後併發症及長期穩定性,也是近年來外科醫師研究的重點之一。在手術截骨方式趨於統一的背景下,頜骨的固定方式對手術效果及復發趨勢似乎有較為重要的影響。Docle、Borstlap以及Joss在2000年以來發表的回顧性甚至前瞻性研究中指出,在下頜骨矢狀劈開截骨術中,使用雙皮質釘或是使用鈦板加單皮質釘的固定方式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其餘手術步驟中,Haers提出上頜骨LeFortⅠ型截骨或頦成形等手術中,使用鈦板及鈦釘的固定方式顯然要優於鋼絲結紮固位。在廣泛應用鈦板鈦釘固定系統的今天,這些結論並沒有進一步強調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外科醫師也開始更多地注意到多種常規截骨術的併發症和副作用,以期減少患者的不適和痛苦。

 

Borstlap等總結了多例患者資料後指出,對於下頜骨而言,最主要的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和進行性髁突吸收。在矢狀骨劈開術中,約有15%的患者出現術後永久性神經損傷,這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年齡、術中從神經管中剝離神經的需要和術中對神經的牽拉。

 

1990年,Arnett和Tamborello首次完整描述了手術的另一常見併發症—進行性髁突吸收。此後,逐漸有外科醫師報導這一併發症,並提出了部分建議。這種併發症只在使用堅固內固定後才慢慢被發現。因為在此之前,所有術後復發都被認為是由於不穩定的固定方式導致遠心骨段的移動引起的,而鮮有人注意到髁突的形態變化。Hoppenreijs在1988年總結到:這種進行性髁突吸在具有高下頜平面角的女性患者和開牙合患者中經常發生。Hoppenreij和Troulis針對這種情況也提出了重新手術、顳下頜關節置換術等多種不同的建議治療方法。Precious和Lanigan在1997年出版的《正頜手術的風險及優勢》一書中,羅列了相當一部分可能的術後併發症。儘管完全避免這些併發症是不可能的,但也十分值得正頜外科醫師加以關注。

 

3.3牽引成骨技術的引入

 

20世紀90年代至今,雖然正頜手術趨於標準,但一些新的理念和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擴大正頜外科的適用性和可靠性。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McCarthy等在1992年提出的頜面部牽引成骨技術。在這一技術提出後不久,業內迅速將研究重點放在開發口內牽引裝置上,並取得了極大成功。目前,牽引成骨原理廣泛應用於各種頜面部手術。該技術的主要優點是在原先必須橋接骨端的情況下不再需要骨移植物。因此,該方法非常適用於上頜骨發育不全患者的頜骨增量,包括唇裂和顎裂患者,也適用於患有半側顏面短小畸形的患者。目前在牽引成骨技術的適用性上依然存在較多的爭論,但這項技術卻為整個正頜外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4.2000至今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數位化技術的興起,計算機技術、3D列印技術、導航技術以及機器人手術甚至人工智慧等技術廣泛地介入到醫療中,正頜外科也逐漸步入數位化外科手術階段。早在1925年,Schwarz就提出了利用醫學影像及模型外科技術來診治牙頜面畸形的新技術。從廣義上來講,這是數位化正頜外科最早的雛形。此後,Broadbent在1931年提出了利用頭顱定位片的頭影測量方式,成為診斷牙頜面畸形的「金標準」。然而直至1987年,Hemmy首次報導將三維重建技術應用於顱頜面外科,真正意義上開啟了數位化技術在顱頜面應用的先河。隨後雷射掃描、三維攝影、三維重建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CAD/CAM)以及近年來成為熱點的三維列印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數位化正頜外科日趨成熟。

 

4.1三維模態數據的獲取

 

將患者的CT或錐形束CT(CBCT)檢查獲取的DICOM數據通過重建軟體轉化為三維立體圖像,是外科數位化的基礎。患者數據的數位化模型可以準確地顯示解剖結構與病變的空間位置、大小、幾何形狀以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空間關係,使得檢查結果以及之後的手術模擬變得更加直觀和精準。這些技術大大提高了正頜外科的技術敏感性,需要對技術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以勝任這些工作,不當的操作亦可導致嚴重誤差。

 

4.2術前手術規劃與模擬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是數位化外科的核心,Okumura等在1999年就嘗試將3D計算機輔助設計(3DCAD)技術用於正頜手術設計,開創了虛擬正頜手術的先河,而Xia等在2000年提出了較為成熟的計算機輔助的3D手術計劃和模擬系統(computer-assisted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osteotomy system,CAVOS)。虛擬模型在三維編輯軟體環境下,進行分割、移動、旋轉等各種處理,完成數位化三維設計,通過導入、重建三維圖像,在三維圖像上進行區域分割、骨塊移動、測量等功能選項,從而實現預定手術方案的生成、手術過程的模擬以及術後效果的顯示,對手術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最初的系統僅僅針對硬組織的精確模擬,對於患者和經驗尚不足的醫師而言,無法對軟組織的術後形態有較為準確的認識。

 

Xia等在同年又報導了該系統在術後軟組織預測中的應用。然而因不同患者的軟組織形態、組成及質地等性質的差異過大,直至今日,依然無法對正頜術後軟組織的形態進行精確預測。目前,通過常見的商業軟體,已可以完成上頜骨LeFort截骨、下頜支矢狀劈開術、下頜角修整、頦成形術、牽引成骨術等手術的設計和模擬。儘管依然存在不足,但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可完成顱面骨虛擬切割和移動,使複雜手術的模擬成為可能並預測術後效果,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精度和效率,減少術後併發症,並便於醫患之間以及醫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

 

4.3快速成型及三維列印

 

快速成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RP)是198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製造技術,根據成形的原理和選擇的基本材料不同,可以細分為10餘種不同成形工藝,其中,通過將液態光敏樹脂材料、熔融的塑料絲、石膏粉等材料通過噴射黏結劑或擠出等方式,實現層層堆積、疊加、形成三維實體的三維立體列印技術(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P),已用於正頜手術中的輔助導板製作。在完成正頜手術設計後,根據術中及終末的上、下牙列咬合關係,可設計並列印出相應的定位牙合板。相比在傳統石膏模型上使用自凝塑料製作的牙合板,具有精確度高,可重複製作以及節省時間成本等諸多優勢。

 

儘管如此,3D列印牙合板依然與傳統牙合板沒有本質區別,僅僅提供了上、下頜骨的水平關係,在垂直關係上,依然需要手術醫師的經驗為主導;且受制於牙合板的體積及就位,在複雜的分塊手術或頜骨需要較大幅度旋轉時,無法提供準確的定位;對於一些頜骨位置不穩定、無牙頜或手術移動距離較大的患者,牙合板的使用也存在諸多限制。

 

為解決上述問題,Philippe等在2013年報導了用於1例無牙頜患者正頜手術的3D列印截骨導板及定位接骨板。該技術通過預先設計的頜骨截骨線和釘洞,設計並列印與患者骨面精確貼合的截骨導板;再根據移動後的頜骨位置,以原有的釘洞為參考,列印出具有引導頜骨位置的接骨板。通過這套截骨及定位導板,實現了無牙合板手術的精確實施。雖然中國的正頜外科起步較晚,但經過30年的不斷發展以及乘著數位化正頜外科的浪潮,國內的正頜外科也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顱頜面科於2008年首次在國內報導了虛擬正頜手術設計結合3D列印牙合板的應用及與傳統石膏模型外科的比較,驗證了虛擬手術和虛擬牙合板的精確性,拉開了國內正頜外科數位化變革的序幕。在近10年的不斷探索中,先後報導了數位化牙合板、導航技術、三維成像技術等在正頜外科中的應用,完成了髁突骨軟骨瘤,第一、二鰓弓症候群等複雜病例的數位化正頜外科治療,並在總結這些病例的基礎上,於2016年提出建立了數位化正頜外科的標準流程並加以推廣,極大提升了國內正頜外科的均質化水平。

 

此後,於2016年率先報導了3D列印截骨導板及個體化定位鈦板的製作和臨床應用,並在之後的1年不斷改進,設計製作了更為精確且更適宜臨床使用的金屬截骨導板和個性化鈦板。如今,數位化正頜外科尤其是3D列印截骨導板以及定位接骨板依然處於推廣階段,其間誕生了許多不同的設計和使用方法,雖然仍缺少明確的評價指標和系統回顧證明其精確性,但無疑極大拓寬了正頜手術的適應證,降低了手術難度。20世紀末期以來,隨著醫學與其他學科的不斷交叉,正頜外科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從依據外科醫師的經驗到如今通過軟體模擬術後效果,為患者和醫師溝通提供了便利;從傳統的石膏模型外科設計到現在廣泛採用的計算機虛擬手術設計,在方案設計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手術設計更為精確;從傳統的牙合板輔助手術,到如今使用3D列印截骨及定位鈦板,大大提高了正頜手術的精確性,減少了對醫師經驗的依賴,為標準化的正頜手術推廣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數據(big data)、機器人手術系統(robotic surgical system)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操作的正頜手術也不再變得遙不可及。總之,正頜外科從早期的零星嘗試,到如今成為口腔頜面外科中最具綜合性、交叉最廣泛的學科之一,是國內外幾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也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如今能對牙頜面畸形患者開展廣泛的積極治療。回顧歷史,使我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勵我們更加努力,以促進這一學科更長遠的發展。

 

來源:張天嘉,徐昱婷,沈國芳,王旭東.國際正頜外科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2018,16(06):547-552.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是做上牙矯正還是正頜手術?
    也有的說正頜手術效果會更好!那麼,笑露牙齦到底怎麼矯正呢?下面聽聽專業醫生怎麼說~一笑就露牙齦,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看到,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露齦笑」,其原因有可能是頜骨、面部軟組織結構異常,或者牙齒不齊等因素而引起的。治療露牙齦的方法有很多種,具體還要看情況!像今天這個問題,30歲露齦笑怎麼矯正?
  • 侯振傑外科正牙手術原理
    牙頜面畸形,如骨性齙牙、地包天需要通過手術調整來達到矯正的目的,而不同的手術方式,特點也不同,就侯振傑外科正牙技術而言,為了更好的為求美者解決骨性齙牙、地包天等牙頜面畸形問題,讓求美者在術後擁有更符合現代審美的迷人魅力,侯振傑外科正牙在方案設計部分,融入美學思維,為求美者個性化設計正牙方案。
  • 聯合麗格第一醫院柳春明教授:正頜手術風險高嗎?_綜合_江西網絡...
    柳春明教授團隊表示,正頜手術雖為四級手術,但不可一概認為只要是四級手術就一定是高風險。事實上每一類手術都會有風險,經過我們改進的手術方法,相較於傳統手術方式,手術風險更低,矯正期間體驗感更好。
  • 骨性下頜後縮就只能做正頜?
    骨性下頜後縮就只能做正頜? 當然是否定的,單純矯正也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如果有骨性畸形就需要正頜手術的話,那麼當前單純矯正的患者當中至少有1/3的人需要接受手術;
  • 整牙隆鼻正頜厚唇改薄 Angelababy7年整容全過程曝光
    AB的劣勢就是她的上頜前突了,其實她上頜畸形不算嚴重,從上圖她的原始長相看,一般人看不出來的,整形醫生才能注意到。為什麼後來某一時期她戴著牙套突著嘴,是因為她在進行術前正畸,把牙往外掰,為正頜手術做準備。
  • 90後姑娘半口牙掉光,都是因為…
    、兒童口腔科、牙周黏膜科、口腔額面外科、口腔修復科、牙體牙髓科等六個科室的專家分別在市龍泉公園和紅星時代廣場開展義診活動,專家們認真解答市民對口腔修復、兒童口腔問題、牙周病、頜面外科、口腔正畸等方面的諮詢,對檢查出的口腔問題提出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和治療建議,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