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今天是哥哥張國榮生忌。
2003年,香港藝人張國榮縱身一躍,也將抑鬱症這種疾病帶入到人們的視線裡。
今年9月4日,峨眉山景區,一名21歲女孩在其他遊客的勸阻聲中跳下了懸崖。
在後來女孩公開的遺書中,她稱自己得了抑鬱症: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脆弱,想不開。我想說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
女孩在信中呼籲,「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抑鬱症這個群體吧」。
或許,你願意聽幾個關於抑鬱症不被理解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在訴說著我們對抑鬱症的無知。
抑鬱症患者自殺不是因為軟弱
K是在宿舍上吊時被舍友救下的,這是她上大學後第二次嘗試自殺。
她還記得第一次自殺的時候是秋天,她在深夜脫了鞋,悄悄走進學校池塘的深處。很快她就被冰涼的池水刺醒,她在池子裡站了一會,又返回到岸邊,穿上鞋回到宿舍,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半年之後,她決定趁著室友去上專業課在宿舍上吊自殺。一切都很順利,在覺得這次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她被推門而入的室友的尖叫聲驚醒。
她的自殺驚動了輔導員和遠在家鄉的父母。當晚她就被送到安定醫院,所有通訊設備被拿走,每時每刻都被監控著,房間的窗只能推開小小的縫隙,可能被用於自殺的護膚品全部被收到護士站,需要的時候再去拿。
「簡單來說,就是失去了自由。」K說,「跟監獄的犯人比起來,區別就是我們沒有犯罪吧。」
圖:北京安定醫院病房走廊 幾名抑鬱症患者在散步
K意識到自己「不對勁」是從失眠開始的。她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幹看一晚。白天則犯困,渾身沒勁,幹什麼都沒有興趣。
「我有時候會讓室友給我帶飯,但她們問我想吃什麼我又回答不上來。我知道我什麼都不想吃,我只是覺得活下去就得吃飯。」當室友們給K帶飯回來之後,她還是連床都不想下,「如果不是非要上廁所的話,我想我可以一直躺在床上。」
圖:TED演講《抑鬱, 我們各自隱藏的秘密》
沒有活力這並非最壞的情況,因為不久後,她開始耳鳴。
耳鳴無疑比失眠要糟糕更多,因為它是無孔不入的。如果你覺得陽光刺眼,你可以閉上眼睛,如果你覺得噪音惱人,你可以堵住耳朵,但耳鳴是沒法停止的。它永遠地折磨抑鬱症患者。
耳鳴症狀出現後不久,她就實施了第一次自殺。
「我自殺不是因為玻璃心,不是因為軟弱,是我耳邊一直有個聲音,她告訴我『死了就解脫了』。這太誘人了,我真的被耳鳴折磨瘋了。」
關於自殺是因為軟弱的說法,K不置可否:那些說抑鬱症自殺是因為軟弱的人,真的應該自己試試,自己能堅持得下去再批判我們軟弱吧。
抑鬱症不是「看開就好了」那麼簡單
校醫院的心理醫生對M說:你只是心情不好,看開了就好了。
其實M的本意是請校醫院開一張去安定醫院的轉院證明,但是在她對醫生講了半個小時自己的心理問題後,對方始終以「不是大問題,沒必要去安定」為由拒絕她的請求。
醫生還說,經常有學生說懷疑自己有抑鬱症,大部分都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其實過一陣沒那麼大壓力後,抑鬱什麼的就忘了。
儘管沒有拿到轉院證明,M還是自行前往安定醫院做了抑鬱症的鑑定,專家給的結果是「抑鬱、躁狂雙向障礙」,並建議她接受治療。
「其實一開始校醫院的醫生那麼說的時候,我甚至有點相信她,但是我心裡清楚,這真的不是看開了就好了的病。」M說。
圖:日本電影《老公得了抑鬱症》中,妻子的溫柔幫助丈夫從抑鬱症中脫離出來
幾乎每個抑鬱症患者都聽過「看開了就好了」這句話。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K是相當痛恨這句話的。
自患病以來,她大概已經聽過幾千遍,但凡沾親帶故的人,知道她「這個事兒」,都免不了來勸慰她一下,仿佛是她自己不想好好過似的。
「一開始或許還會憤怒一下,後來我就懶得反駁了。」K說因為她意識到,沒有抑鬱過的人,不可能理解抑鬱症有多痛苦。
在第一次自殺失敗後,朋友找K聊天,就勸她陽光一點,不要這麼喪。她生氣了:「抑鬱症是病啊,不是你說讓我陽光一點我就能陽光得了的!」
抑鬱症是一種病,不是悲觀失落的心情,不是矯情和故作姿態,而是管理情緒的機能壞掉了,大腦中無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
如果能控制,誰不希望自己開心一點?但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恰恰是因為對一切無能為力。
微笑著的人不代表沒有抑鬱症
K印象最深刻的病友,是她在安定醫院認識了一個很時尚的女孩。她的頭髮燙成淺金色的大波浪,K剛進病房就很熱情地跟她打招呼,看起來非常健康。
但當她們深入交談後,K驚訝地發現她其實也實施過兩次自殺,才被家人帶到這邊接受治療的。
在峨眉山跳崖女生引起社會關注前,也曾有一名女孩被抑鬱症奪去年輕的生命。
2012年,@走飯 在宿舍上吊自殺。這個90後女孩的遺言是一條定時微博: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圖:@走飯 留下的最後一條微博
從微博上看,走飯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和普通人沒啥兩樣。直到她因抑鬱症離世,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一直在用調侃世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峨眉山女生因抑鬱症跳崖的新聞被報導後,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女生對母親說「媽,我可能有抑鬱症」,媽媽看了看她說「我看你有神經病」,然後對她說吃完了把碗洗乾淨,衣服洗了。
她苦笑,覺得自己裝成正常人的樣子真的成功了。
有時候,患有抑鬱症的人們並不是像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看起來就很悲觀、萎靡不振,對所有事物都缺乏興趣,他們只是以「樂觀」的這層面具來掩蓋著自己。
這種現象,被稱為「微笑抑鬱」。
這些患者恐懼於周圍人對抑鬱症的無知,他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他們覺得自己是軟弱的,是羞恥的。
為了避免承受身邊人的二次傷害,他們選擇帶上微笑的面具。
周圍人對抑鬱症的不理解 比抑鬱症更讓人難受
M一直覺得,比起抑鬱症,她更討厭母親。
她高一時成績很好,是老師眼裡的種子選手,結果到了高二,她突然變得有點不正常,每天回到家都會「發瘋」,把書本摔倒地上再撿起來。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很快影響到她的成績,而瘋狂下降的年紀排名又反過來讓她感到更大的壓力。
面對這一切,M的媽媽除了責備再沒有其他的舉動。
M多次對媽媽說感覺自己「情緒不對」,想去醫院看看,媽媽都會兇她:「你就是不想好好學習,找什麼歪理。」
在抑鬱症的折磨下(當時她還不知道自己有病),她勉強考了一所本科大學,為此沒少受母親的白眼。
實際上M在確診抑鬱症後,母親也一直沒做到真的把她當一個患者來對待。
M家裡條件一般,每次M拿藥的時候她媽媽總是不情不願,再加上藥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吃了一陣沒見到很大的好轉,媽媽生氣起來總會說:「治不好就別治了,本來就沒啥病,瞎浪費錢」。
至今仍在服用抗抑鬱藥物的M回憶起這段經歷,顯得有些激動:「如果她不是我媽,我一定恨死她了。」
圖:峨眉山跳崖女孩的遺書裡稱「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脆弱,想不開。我想說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
不僅是M,幾乎所有抑鬱症患者,每天都在面對這樣的質疑:
「你就是不夠堅強吧,抗壓能力差」
「是你心理素質不行,太脆弱」
「有什麼事想不開的,肯定是你太軸了」
「你連死都不怕,怎麼還怕活著呢?」
… …
抑鬱症固然可怕。但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比抑鬱症更可怕的,是身邊的親友對它認知的匱乏、是他們錯誤對待抑鬱症的態度和方式。埋怨抑鬱症患者為什麼不堅強一點,就像指責一個哮喘病人:明明周圍都是空氣,你為什麼還喘不上來氣?
峨眉山跳崖的女孩,在遺書中寫道:「我不是沒有去傾訴過,不是沒有嘗試過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當成笑話,要不就是覺得我想不開。」
這樣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當抑鬱症患者求助時,他們說「你只是想不開」,他們說「你抗壓能力太差」。
英國一名16歲的女孩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姐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I’m fine」。
但當姐姐不經意間將它倒過來的時候,這紙條上的字竟然變成了:「help me」。
或許每個自殺的人,並不是沒有呼救過。
只是沒有人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