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綠會秘書長周晉峰與熊貓指南CEO毛峰就「良食(good food)」與「好吃」相談甚歡,之後周晉峰獲贈《熊貓指南》一書並仔細閱讀,結合之前所談,進一步對良食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闡釋,希望對熊貓指南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提供更「生態」的理念。
5月4日,熊貓指南CEO毛峰來訪,與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就做「好吃」的農產品進行交流,周晉峰向其進一步闡述了農產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及農產品所承載的生態意義。
在紛雜多彩的世界中,有很多看法似是而非,也有很多觀點似非而是。我們需要確定正確的方向,秉持正確的思想。
【良食(good food),不等於精緻】
說到好吃,很多人會認為「食不厭精」是一種衡量標準,於是,食物的精緻化、藝術化,逐漸成了潮流。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好吃並不等於精緻。我們強調的是什麼呢?是可持續飲食,是Good food——良食。
什麼是良食?以往,大家在傳統的食品安全領域談的更多。現在,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還要談責任,對未來、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這是我們倡導良食的目的,也是良食的重要著力點。
說到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看起來很大,其實在我們日常飲食中隨處可見。比如,我們吃蘑菇,如果講究吃的「精緻」,很多人會選擇好看的來買、來吃,認為好看的蘑菇要更好,而實際上,那些賣相看起來不好的蘑菇,從營養和口感上來說,沒有絲毫遜色,這種從食物「色相」上的取捨,往往會形成大量的浪費,既有對食物本身的浪費,也有對食物過度包裝的浪費,這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對食物色香味的過度追求,讓人們放棄了很多作為食物自然的、本質的內容,也導致了現在食品添加劑泛濫、食物過度加工等一系列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有一個詞叫代際公平,指的是當代人和後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謀求生存與發展上,享有均等的權利均。也就是說當代人必須留給後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原則。
落到小處,從飲食上看,過度的追求精緻、藝術化、色香味,必然會衍生過度消耗資源或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包裝的精緻化會產生大量塑料包裝等難以降解的垃圾、也會使得大量食物因為不夠精緻而遭丟棄。添加劑和加工的過度,則意味著我們需要向自然索取和排放更多。現如今,人類對土壤、水源、礦藏的索取,以及為滿足自身經濟發展對地球造成的汙染破壞,已經危及了代際公平,我們需要做出改變。
《熊貓指南》要探尋食物本源的味道,回歸本土食品,回歸食物真味。這是我們所支持的。但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在回歸的過程中衍生上述問題。因為回歸的本質,是回歸生態與健康。
也許,時候重新定位食物的「精緻」概念了,在生態文明的時代,精緻應該等於:可持續、自然友好。
【吃本地食品,確保多樣性的健康】
《熊貓指南》中提到一種獼猴桃。我們知道,紐西蘭的獼猴桃品種來源於中國,1904年,一位紐西蘭女教師將長江野生獼猴桃種子帶到了紐西蘭,從此獼猴桃在紐西蘭生根發芽。20世紀80年代,紐西蘭再次根據來自中國的獼猴桃母株培育出了黃金奇異果。現在,紐西蘭的奇異果,已經佔據了中國的廣泛消費市場。
就像很多人熱衷於吃挪威的三文魚一樣,國外的食品似乎在國內「更好念經」,從營養、口感、安全角度,都更受消費者的追捧。是因為本地食品不夠好嗎?並非如此。
在浙江省泰順縣,果農彭尚在自己的獼猴桃園培育了一個新品種,叫華特,是彭尚進根據當地野生獼猴桃歷經8年選育而成的,並獲農業部批准定名。經專業檢測,華特獼猴桃每百克的維生素C含量可達562.8毫克,是傳統品種的5倍以上,且口感細膩軟滑、清口無渣。
何為良食?除了生態和可持續內涵外,良食還需要具備一個關鍵點是:有益健康。過去人們吃精糧摒棄粗糧,這不是良食;跨越萬水千山的挪威三文魚,這其中的環境代價之大,也不能算是良食。
一方水土一方人。有時候,我們本土的、身邊的優質農產品更符合我們良食的概念。順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這也是我們強調吃本地食品的應有之義。
良食還有一個更深刻同時也是更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定義,那就是多樣性。
綠會一直在研究和保護野生蕎麥品種及遺傳多樣性。這是一個與獼猴桃有些類似的故事。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院教授,國際上知名的蕎麥種質資源學專家大西近江教授,從中國帶走了野生蕎麥品種,並利用該種野生蕎麥的自交親和性與日本本土自交不親和的甜蕎麥雜交,培育出了自交親和的甜蕎後代,得到了自花授粉的蕎麥,改變了日本蕎麥異花受粉產量低的情況,使得改良後的優質蕎麥品種在日本國內大範圍推廣。
蕎麥和獼猴桃,都在我國本土有著豐富的品種。但是在40多年來我國農業追求高產的過程,高產的單一品種被廣泛種植,很多豐富的多樣性品種因不夠高產、經濟效益低而被忽略,這種品種的單一化推廣過程,也是農產品多樣性消失的過程。
單一的品種,因為相似的基因特性,為農作物病蟲害的快速傳播創造條件,成為全球農業安全的巨大潛在危機,也讓人們失去了對食品多樣性的選擇,更為嚴重的是,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的喪失,會讓人類徹底失去認識、發掘、改良這些品種的機會,那麼這些消失的品種,到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變革與機遇,也就無從得知。
沒有了多樣性,我們會最終失去良食。
在20世紀最後的10年裡,我國已經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現在,我們進入了「低水平農產品產能過剩」的階段。這個「水平」,不僅僅是指的農產品的口感、食品安全等,還包括產品的多樣性、健康性、生態性。
我們很欣喜的看到,作為國內品牌的熊貓指南關注到了食物的本源回歸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作為補充建議,希望在這個指南的標準中,更多的重視食品的生態與可持續內涵。
(註:本文根據綠會秘書長周晉峰觀點整理,文章內容未經本人核實。歡迎大家就此話題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整理/Tammy 審/卡秋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