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採茶人手緊缺,杭州茶農老傅(化名)只能親自上陣。
前幾日晚上洗澡的時候,老傅發現自己腰上多了顆黑點,擦了擦,碰不掉,摸了摸,有點凸。
「我怎麼突然長了顆凸出的痣?」
老傅只覺得疑惑,第二天起床一看,這顆「痣」竟然又長大了些,老傅知道長「痣」可大可小,害怕自己生了病,立刻就去醫院皮膚科掛了號。
接診的浙江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鍾劍波一看,這哪是痣,分明是蟲。
每年四月起蜱蟲叮咬高發
咬了人就不會鬆口
「這種昆蟲叫硬蜱蟲,一般在丘陵地帶出沒。」
鍾醫生說,在杭州山裡遇到蜱蟲的概率並不低,每年春夏四月起都會遇到被咬的患者,數量僅次於蜜蜂。
蜱蟲是一種體外寄生蟲。一般叮咬家畜、寵物,也會咬人——分成硬蜱和軟蜱兩種。
「這蟲子咬了你多久了?」
「不清楚,我是昨天洗澡的時候發現的,擦了一會兒沒擦掉,根本沒想到是個蟲子。」
「蜱蟲一般在山上草叢裡出沒,咬了人以後整個口器都會嵌進皮膚裡,擦是擦不掉的,拉都拉不下來。」
「我前天上山採茶了,天熱把衣服捋起來了,應該就是那時候咬上的,但它一直咬著不掉的嗎?」
「它只在產卵和蛻皮的時候才會自行脫落,一般快也要兩三天,隨著攝入人血,體積也會變大,後面可以長到平時的十倍大小,所以你會覺得黑點變大了。」
老傅覺得有點暈:「這蟲子也奇怪,咬的時候沒感覺,咬在身上也沒感覺,要不是剛好摸到了,根本不會發現。」
被蜱蟲咬了會怎麼樣?
嚴重者可致命
蜱蟲不但不易發現,還因為體積細小,常被誤診。
肉眼所見版的蜱蟲
放大五倍版的蜱蟲
鍾醫生今年還接診過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脖子和胸口上被咬了18隻蜱蟲,當地衛生院的大夫以為是皰疹,她覺得這皰疹有些嚴重想再來杭州看看,才確診是蜱蟲。
鍾醫生把老太太的蜱蟲一隻只取了下來。
「蜱蟲不能強行拽取,大多數時候只能做個小手術切除,像最近這位老傅,就是在皮膚上劃個切口將蜱蟲完整切除,切口很小,大概縫兩針的樣子。」
但由於老太太的皮膚有些鬆弛,蜱蟲雖咬住仍有活動空間,鍾醫生就把它們直接取下了,並安排老太太住院。
「住院是為了觀察並預防性用藥,蜱蟲叮咬相關疾病較多,有些要十年、二十年後才會發作的,所以我建議明確被蜱蟲咬了還是要就醫。」
蜱蟲叮咬可引起的疾病很多,包括蜱癱瘓症、蜱咬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萊姆病、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等,嚴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加拿大歌手艾薇兒就曾因被蜱蟲叮咬患上了萊姆病。
2015年,她接受美國《人物》雜誌採訪時回憶:「我不知道被一個蟲子咬一口這樣可怕。我臥床了五個月,我感覺自己喘不過氣來,說不出話來,動不了。我以為我快死了。一天晚上,我想刷牙的時候,甚至站不起來。」
她和因蜱蟲引起的萊姆病抗爭了五年後才復出。
而蜱蟲更為人所知的是其體內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輕則表現為發熱乏力,重則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死率為15%。
高發季野外活動要做好防護
一旦被咬不要硬拉
如發熱應立即去醫院處理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季節性發病的,5-7月為主要高峰期,就是因為蜱蟲在這個季節裡會大量生長、繁殖,而這剛好也是人們最喜歡參加戶外活動的時候。
鍾醫生提醒,近期大家去野外活動一定要注意防護:首先,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建議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且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爬上;
當天的戶外活動結束後,要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
必須長時間待在野外或露營時,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可用殺蟲劑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驅避劑等。
「如果發現已經被蜱蟲叮咬了,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接觸,也不要去生拉硬拽,網上傳的酒精擦和菸頭燙也都不靠譜,蜱蟲的口器是深埋在皮膚裡,只要它不主動鬆口,只能切開才能把口器完整取出。」
醫生特別提醒——
如果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就醫,並應該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如果不慎把蜱蟲擠破了有流出物,要消毒。
「被蜱蟲叮咬的當時是不會有疼痛感的,在叮咬後24-48小時局部出現不同的程度的紅腫,中央有一蟲咬的瘀點,嚴重的周邊可以出現明顯的紅腫,甚至水皰,患處不要去搔抓,可能會殘留久治不愈的潰瘍。」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