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新通報!取消這些活動!這些地區人員來浙需提供7天內核酸陰性...

2021-01-10 騰訊網

1月7日下午3時,浙江舉行第六十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教育廳、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介紹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介紹,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總體部署,我省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冬春季及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採取措施強化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機構和重點環節防控。

歲末年初尤其是春節期間,要儘可能減少人員聚集和流動。按照「非必要不舉辦」的原則,嚴格控制大規模聚集性會議活動,提倡採取視頻形式舉行。原則上取消單位集體團拜和慰問、聯歡等活動,減少室內聚集性文娛活動,壓減各類迎春活動。不組織大規模聚會聚餐,提倡家庭聚會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採取限流、預約、錯峰等措施,控制景區和娛樂場所接待規模。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人員要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嚴格管理在編在職人員休假出行活動,春節期間取消非公務出境活動,減少不必要的省外出行,避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倡導公眾省內過年,引導企業省外員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留浙休假,並做好關心服務工作。

中高風險地區來浙人員需提供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由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和邢臺市南宮市,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鐵西區、于洪區和大連市金普新區、沙河口區、高新園區,北京市順義區、朝陽區,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近期出現散發病例或聚集性疫情,根據浙江省常態化精密智控機制要求,對被劃定為高風險或中風險地區的來浙返浙人員,若無法提供到達目的地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包含該信息的「健康碼」綠碼,將引導到當地綜合服務點等指定場所接受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者,在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此外,對已降為低風險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等相關地區,已不再要求其來浙返浙人員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對境外來浙人員除「14+7+7」以外,增加「4+1」

對境外來浙人員,除「14+7+7」外,配套建立「4+1」核酸檢測機制。

浙江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在會上介紹,針對疫情防控面臨的新形勢,浙江省對境外來浙人員實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即「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觀察+7天日常健康監測」。同時,配套建立「4+1」核酸檢測機制,即對所有入境人員,在集中隔離初始進行1次核酸檢測,醫學觀察期滿再進行1次核酸檢測,居家健康觀察期滿、日常健康監測期滿各進行1次免費核酸檢測;為進一步降低風險隱患,對日常健康監測期滿的入境人員共同生活者也進行1次免費核酸檢測。著眼於進一步築牢防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的核酸檢測須由兩個以上檢測機構進行平行檢測。入境人員所在社區要加強必要的管理和服務,引導入境人員自覺遵守疫情防控措施,切實減少風險隱患。

浙江已設立28個集中監管倉,對冷鏈食品進行入倉監管

浙江正加快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倉落地運行。

浙江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在會上介紹,浙江按照「全受控、無遺漏」管理要求,根據各地實際,結合大數據分析,科學布局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倉,努力實現相關產品全覆蓋管控、全鏈條管理、全過程溯源。目前,浙江全省已設立28個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倉。其中,公共集中監管倉20個、第三方集中監管倉7個、企業集中監管倉1個,集中監管倉總存儲容量達6.7萬噸。從2020年12月25日起,在浙江凡不能提供入關環節消毒證明或省外規範化核酸檢測和消毒證明的進口冷鏈食品,一律運抵集中監管倉進行核酸檢測和預防性全面消毒。

陳廣勝表示,圍繞建立以集中監管倉為重要依託的閉環管理機制,浙江省夯實各環節責任鏈,明確進口冷鏈食品從報關或報備到消費全鏈條防控措施。加強運輸環節管理,規定證照不全的冷鏈食品運輸車輛就近進入集中監管倉。

落地浙江省第一站的食品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或進口商應嚴格落實進貨查驗記錄製度,確保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明「三證」齊全。經入關環節消毒尚無核酸檢測合格證明的進口冷鏈食品,應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其補作核酸檢測。通過「浙冷鏈」系統上傳的「三證」可作為下遊生產經營單位進貨查驗憑證。

浙江:加強公共場所防控 影劇院場所接待消費者人數不超過核定人數75%

浙江採取限流、預約、錯峰等措施,合理控制景區和娛樂場所等接待規模。其中,景區接待遊客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影劇院場所接待消費者的人數不超過核定人數的75%。宗教活動場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參加人數不超過容納規模的60%。

當前全省仍處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響應,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宜舉行節日祈福、廟會等會等聚集性活動,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酒店賓館餐飲服務旅遊會展文體娛樂等公共場所都是防控主體,要嚴格按照防疫要求,逐項分解,各司其職落實。相關場所都要有專人落實亮碼、戴口罩、保持個人社交距離等防疫要求。

浙江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在會上特別提醒,昨天杭州發現一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的事例,說明病毒近在咫尺,而你我不知。所以到公共場所要注意個人防護,戴好口罩。此事雖小,卻十分重要。

浙江會提前或延遲放寒假嗎?教育廳回應來了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峰在會上表示,從當前的大環境看,學校可以正常安排寒假,沒有提前或者延遲放假的統一要求。根據統計,高校大多在1月中下旬開始放假,最早的是1月11日開始放假,最晚的是2月8日開始放假。中小學、幼兒園一般在1月底2月初放假。

同時,陳峰表示,涉及到某個學校某個地區,允許各地根據當地的情況適當調整。

相關焦點

  • ...取消單位集體團拜和慰問、聯歡等活動,浙江築起疫情防控「六道...
    為鼓勵各地進一步關口前移、慎終如始織牢精密智控網,省防控辦對排查出相關風險點的地區和單位給予了通報表揚。原則上取消單位集體團拜和慰問、聯歡等活動,減少室內聚集性文娛活動,壓減各類迎春活動。不組織大規模聚會聚餐,提倡家庭聚會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採取限流、預約、錯峰等措施,控制景區和娛樂場所接待規模。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人員要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嚴格管理在編在職人員休假出行活動,春節期間取消非公務出境活動,減少不必要的省外出行,避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
  • 中高風險地人員春節入浙持7天核酸陰性證明,原則上允許流動
    中高風險地人員春節入浙持7天核酸陰性證明,原則上允許流動 澎湃新聞記者 姚似璐 2021-01-07 16:41 來源:澎湃新聞
  • 多地發布緊急通知:這些地區來桂返桂人員要「14+7天」隔離+3次核酸...
    二、即日起從中高風險地區來邕返邕人員,需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抵邕前主動向目的地所在社區報備,抵邕後立即按風險等級接受健康管理。三、鑑於當前疫情形勢,請市民如非必要,近期不要前往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如必須前往,請務必提前向所在社區(村屯)和單位報備,並做好個人防護;從中高風險地區返邕後,要按照我市相關防控措施執行。
  • 各地區人員返鄉有什麼要求?寧波多地最新通知!
    對近14天內其他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來鎮返鎮人員, 核驗近3天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碼」綠碼 ;對無法提供相關證明或信息的,到達目的地後立即引導其到九龍山莊綜合服務點接受核酸檢測
  • 浙江疫情防控發布會:學校可正常安排寒假,高校最早1月11日放假
    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人員要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嚴格管理在編在職人員休假出行活動,春節期間取消非公務出境活動,減少不必要的省外出行,避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倡導公眾省內過年,引導企業省外員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留浙休假,並做好關心服務工作。
  • 剛剛,浙江一地發疫情防控緊急通告!
    高風險地區來浙返浙人員 實行「7+7」健康管理措施 由於近期國內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持續增多,要求我們不斷深化細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舉措。
  • 2020年10月17日金華市新冠肺炎疫情通報|健康提醒:事關新冠疫苗...
    發布會通報了最新疫情情況,並就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況作簡要通報。一、穩妥有序推進秋冬季新冠疫苗緊急接種。我國現有若干新冠疫苗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安全性、有效性達到預定標準。我省綜合評估秋冬季疫情防控形勢,認真謀劃新冠疫苗緊急接種工作,確定重點人群優先、疫情地區優先、安全接種、知情自願原則,將緊急接種對象分為重點保障對象、重點推薦對象和一般對象。
  • 淮安五縣區發布《告知書》,返淮需持當地7天內核酸檢測證明!
    教育部門要指導各級各類學校分批次有序做好師生員工寒假離校、春季開學返校工作,寒假期間不安排返校日或返校活動。落實寒假期間師生健康狀況日報制度,做好開學前14天健康監測。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員工寒假期間不得前往國(境)外和國內中高風險地區,對自中高風險地區所在設區市返回的師生員工需查驗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4.嚴格控制集聚性活動。
  • 撫州最新通報:排除感染!全部陰性!還有兩個重要公告……
    境外國外來(返)餘人員在第一入境點解除隔離抵餘後,繼續集中隔離觀察7天,在集中隔離第1天、第7天各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陰性的,再居家醫學觀察7天,在居家觀察第7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陰性的,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流動,應儘量少組織和參加群體性聚集性活動。如就醫就診時應主動向醫療機構申告境外旅居史。
  • 最新情況匯總 這些情況要注意
    江蘇南京  中風險地區人員到南京需要進行集中隔離,如果是北京朝陽區、順義區中非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可通行。其他低風險地區人員持健康碼綠碼,體溫正常即可暢行。  浙江杭州  低風險地區人員到杭州,持有杭州健康碼綠碼即可正常通行,中風險地區需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高風險地區則需跟當地社區報備,還要進行7天動態監察。
  • 截至12月24日15時,國內中高風險地區有這些!請返(來)寧海人員注意
    截至12月24日15時,國內中高風險地區有這些!(數據來源《國務院客戶端》國內疫情風險等級情況)中高風險地區返(來)我縣人員提醒一、抵達寧海後立即前往縣綜合服務點(設在雄風山莊)接受核驗及核酸檢測,能提供到達目的地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能夠出示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
  • 固安解封前嚴格限制人員進京 首次進京持72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固安解封前嚴格限制人員進京河北廊坊解封後通勤人員進京有何要求?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昨日介紹,固安解除封閉管理前所有人員嚴格限制進京;廊坊除固安外其他地區解除封閉管理後,通勤人員首次進京持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此後每次進京持14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 權威發布來了
    浙江杭州:低風險地區人員到杭州,持有杭州健康碼綠碼即可正常通行,如果是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則需持有7天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也可在杭州進行檢測,結果陰性即可自由通行。安徽合肥:低風險地區人員到合肥,安康碼綠碼即可正常通行;如果是高中風險地區人員,則還需要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 ...地區入寧人員要查驗3天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實施7天居家健康...
    寧夏下發通知:國內中高風險地區入寧人員要查驗3天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實施7天居家健康監測!要堅持「精準、科學、依法」工作原則,進一步細化入寧通道防控工作流程,強化入境人員排查管控,加強重點環節檢測消毒,做到「人」「物」同防、閉環管理,確保精準有效管控。要加強解除隔離入境返寧人員管控,對第一入境點解除隔離後入寧人員,在社區指導下嚴格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落實2次核酸檢測措施,嚴防境外疫情輸入。要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打擊非法出入境行為,堅決杜絕脫管漏管。
  • 二建考試:外省人員需持核酸檢測證明,「紅碼」「黃碼」禁止考試
    14天內的健康監測,如有發熱、腹瀉、咳嗽等疑似症狀,需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參加考試。 二、對外省來保參考人員需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參加考試。 三、對健康碼為「紅碼」「黃碼」人員應禁止參加考試,並第一時間採取隔離措施。
  • 浙江新增確診2例!多地發布緊急通告,取消廣場舞等活動
    一、即日起,取消轄區內農村集市集日、公園廣場舞等公共場所人員集聚活動。具體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二、不扎堆,不集聚,不串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用公筷公勺,保持「一米線」社交距離。
  • 最新情況匯總 春節回家各地政策 1月14日全國...
    浙江杭州  低風險地區人員到杭州,持有杭州健康碼綠碼即可正常通行,中風險地區需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高風險地區則需跟當地社區報備,還要進行7天動態監察。  福建福州  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倡議不返鄉,若返鄉需要定點集中隔離14日;低風險地區人員來福州只需要提供健康碼綠碼。  江西南昌  中、高風險地區人員,需要手機關注南昌發布,註冊後憑健康碼出行;同時需要提供7天內核酸陰性證明,並提前向社區報備。
  • 廣東這些城市最新通知!
    請您攜帶7天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到達隴西配合村上防疫工作人員做好信息登記等工作後安全有序外出。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委督查室1月8日回復稱,我們倡議非必要不返鄉,如確需返鄉,要攜帶近7日內核酸檢測證明並提前2天向所在村、社區報備,返鄉途中要全程佩戴口罩。如果您從境外和中高風險區返鄉,還要配合落實好「7+7」和「2+1」管控措施,即集中隔離7天並做1次核酸和血清檢測,然後居家隔離7天並做1次核酸檢測。
  • 浙江省考7月26日筆試!
    「健康碼」非綠碼的考生,以及考前14天內有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國(境)外旅居史但無發熱(腋下37.3℃以上)、乾咳、乏力、咽痛、腹瀉等任一症狀(以下稱相關症狀)的考生,須提供考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或既往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檢測陽性)的證明材料方可參加筆試。
  • 1月7日湖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通報
    截至1月7日0時,全國共有50個中高風險地區,其中高風險地區1個,中風險地區49個,名單如下: (一)高風險地區(1個):石家莊藁城區全區域。 4.河北(3個):邢臺市南宮市天地名城小區、天一合院小區、鳳崗街道辦事處。 上述中高風險地區來湖返湖人員,要求提供到達目的地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能夠出示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碼」綠碼,經核驗後,在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