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朋友孩子出生在9月上旬,她很鬱悶,因為這樣孩子就得晚一年上小學,她經常說,早知道政策還是老樣子,就早一點剖出來,而不用多浪費一年時間了。
像她這樣想法的家長還蠻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儘早入小學,這樣可以早點讀中學,讀大學,早點就業,感覺早一年,似乎就能早成功一年。
為了孩子能在9月1日前出生,有些夫妻甚至從備孕時間都要計算,如果懷孕時間不在預期範圍內,也會考慮提前剖腹產,讓孩子早點出生。
也正因如此,每年8月底,各大醫院的剖腹產手術會出現一個小高峰。曾有個深圳婦幼保健院的產科醫生在朋友圈發文說,8月29日當天,醫院做了65剖腹產手術,數據明顯高於平時普通日子的分娩數。
家長們都害怕「耽誤」孩子,想孩子贏在起跑線,殊不知,9月以後出生的孩子更容易成學霸。
有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名校新生中,出生日期的分布暗藏玄機。比如,清華大學新生多出生在12月-1月份,浙江大學新生10月份出生的居多,上海交通大學也是10月出生的居多,南開大學新生多是9月-10月。
這些考入名校的學霸們,大多數是出生於9月之後。
這組數據並不能說明,9月以後出生的孩子更聰明,但似乎也能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晚入學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學霸。
為什麼晚入學,反而更容易成為學霸?
這是跟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直接相關的。
晚入學的孩子大腦發育更為成熟,理解能力更強,也坐得住,靜得下來學習,學習效率更高,相應的,學習成績也會更好,孩子就能收到大量的正向反饋,這些在學習上獲得的最初肯定,會產生蝴蝶效應,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涯產生積極效應。
而那些剛滿6歲就讀書的孩子,可能會經歷一段相對長的適應期,一位在小學做班主任的朋友說,同樣是一年級,一個班的孩子,看上去個頭差不太多,一眼望過去並不能確定誰大一些誰小一些,但只要一上課,就能立馬分出高下。那些坐得住,專注力好的孩子,往往年紀大一些,而那些剛過6歲的孩子則是東張西望,左摸一下右弄一下,上課不專心,甚至,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就自顧自地跑教室外面去了。這些孩子基本上要經過一兩個學期才能達到那些大孩子的狀態,這個時間差,也跟孩子的年齡差相符合。
跟很多孩子已經上中學的朋友聊過,他們也說,孩子9月以後出生,雖說晚上學一年,但心智比起早上學的孩子更加成熟,也懂事得多,孩子的學習自覺性更高,往往成績也不錯,作為父母,真是省心太多了。
而反觀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9月1日前出生,在6歲就入學,而選擇提前剖腹產,表面上看,孩子上學時間沒有延後,但他們沒想過,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班裡最小的孩子。這時讓孩子進入小學,可能會經常因為上課講話,排隊時到處亂跑等問題而被老師點名批評,這會讓孩子充滿了挫敗感,自信心不足。這種情況,在男孩子身上尤為突出。因為男孩子的心智發育普遍比女孩晚一到兩年。
現在的小學知識內容偏難,老師為了在大考前留出足夠的複習和做試卷練習的時間,一般會提前兩周左右結束新課,教學速度比較快,如果孩子年紀偏小,學起來會很吃力。
孩子學習吃力,成績不好,很容易喪失信心,也容易從老師和同學那裡接收到負面反饋,認為自己比較笨,不如別的孩子,這會大大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一個對學習沒有興趣,也沒有學習積極性的孩子,是很難學得好的。
另一方面,年紀偏小的孩子,坐不住,紀律差,讓老師頭痛,而那些年紀較大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紀律好,跟老師的配合度高而受到老師的讚賞,被老師委以重任,在班裡擔任一些職務,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
孩子讀小學並不是越早越好
在教育大國芬蘭,孩子們都是7歲才讀書,因為社會普遍認為,6歲的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坐不住。即便上學時間較晚,芬蘭依然是基礎教育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他們的學生的平均分數全球第一,且極具創造性。
由此可見,早入學並不見得孩子會更早成功,而晚上學也不代表孩子會落後。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家長要順應這種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
對於那些原本就是上半年出生的孩子來說,因為跟下半年出生的孩子相差了好幾個月,差距是肯定會有的,所以,更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學習興趣。
寫在最後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起跑線,你的孩子可以在6歲起跑,也可以在7歲起跑,時間並不是唯一值得關注的,要想孩子成學霸,家長只需要用心二字。就如李玫瑾老師所說,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