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辛丑年:既有北京定都,也有僖宗奔蜀
文:枯木
庚子鼠疫遍成災,
辛丑牛歸亦徘徊;
歷數江山千古事,
興衰成敗任人裁。
鼠年即將竄去,牛年蹣跚而來。遍觀過去一年,從年初疫情爆發,人心惶恐;到國內各界上下齊心,共同抗擊,使得瘟疫被阻,頗具成效。然則國外失之警惕,掉以輕心,以至於世界多地蔓延,慘烈之勢,令人痛惜,如今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明年是傳統牛年,十二生肖是民間人人皆知也是最為普及的紀年方式,人們往往根據生肖屬相來預測下一年的運勢,不同的人自然看法不同。筆者不敏,不敢妄自猜測,只能就歷史上的辛丑年略作回顧,好壞大家自我判斷,因而口佔四句順口溜,作為引子。
一、辛丑牛年
今年幹支紀年是甲子年,明年則是辛丑年,「辛」天幹第八位,甲骨文的「辛」字,有的說是一個平頭刀的樣子,喻義刑人;有的說是人頭插樹枝懲罰;不過皆有「刑罰」之意。「醜」地支第二位,甲骨文中的「醜」字,像手指鉤曲用力揪東西的形狀,是「扭」的本字。「辛丑」為幹支紀年循環中的第三十八位,更古老的攝提格則為「重光(辛)赤奮若(醜)」。
若是講生肖紀年,今年是鼠年,明年是牛年,這是民間最通用的十二生肖紀年法。生肖紀年和幹支紀年,其實並不一回事。這在以前拙文中有介紹,就不贅述。簡單來說幹支紀年起源古老,早在上古天皇時代就已有之;而生肖紀年雖然先秦有記錄,不過正式成型當為漢代。而且幹支紀年是沿用至今的官方正規曆法,六十年一輪迴;而生肖紀年則依附於幹支紀年之上,十二年一輪次,屬於民間簡略形式。
幹支紀年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年一輪次,因而俗語「六十甲子一輪迴」,從道家來說,六十甲子也是六十個星宿神輪迴當值,從紀年上來說,每隔六十年就會出現相同幹支,因而民間認為一甲子總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雖然未必準確(甚至迷信),不過也是一種參考,開卷有益,兼聽則明嗎,對不對?
二、1961年自然災害
離我們最近的上一個辛丑年,是60年前的公元1961年,是眾所周知的災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發生的「三年自然災害」,最初是由於人為因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導致全國性的食品短缺,再加上連續嚴重的大自然災害,導致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據《中國統計年鑑》(1983)統計,人口非自然死亡超過1000萬人,真是不堪回首的年代。
三、1901年《辛丑條約》
再往前60年,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農曆辛丑年《辛丑條約》籤訂,堪稱屈辱之年。在前一年庚子年,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俄、英、法、美、德、意、奧、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東交民巷西班牙使館中與德、奧、比、英國、美、法、意、日、俄、荷、西11國籤訂「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也就是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需向「侵略者」「賠償」白銀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賠款總的加起來是4.5億兩,而當時中國一共有人口4.5億,列強的用意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以示懲罰。《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不平等條約,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國家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四、1841年《穿鼻草約》割讓香港
再往前60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年,《穿鼻草約》籤訂,割讓香港。同樣是前一年庚子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悍然派出遠徵軍侵略中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派欽差大臣琦善和英國人交涉,正月初三日,琦善背著清朝政府與英國全權代表義律(Margaret Elliot)議定《穿鼻草約》(亦稱《川鼻草約》),割讓香港給英國。
初四日,英國不等正式籤訂就入侵佔領香港,道光帝大怒,宣布不承認此約,下令逮捕琦善。正月初八日,清政府對英宣戰。六十二歲老將關天培在靖遠炮臺率軍死戰,壯烈犧牲,炮臺失守。此後,英又經過一年多的持續侵略戰爭,最終用武力脅迫清朝政府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將搶奪來的侵略權益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如此慘痛屈辱歷史,如今竟然有某些人因為香港問題向英美搖尾乞憐,真是奴才行徑、喪盡天良!
五、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追溯360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夏商時期歸屬九州之一揚州,三國時期為孫吳政權下的夷洲,唐宋開始正式建制澎湖,宋代歸福建路管轄,一直到明末。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臺灣,掠奪臺灣資源。
而此時正是明末清初之際,內陸紛亂,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禎帝上吊,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建立政權。而鄭成功拒不降清,奉明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三年(1649年)被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親率將士二萬五千向臺灣進軍。
在圍城九個月之後,南明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殖民頭目揆一(FrederikCoyett)在孤立無援、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向鄭成功屈服,在投降條約上簽字,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臺灣。淪陷了38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六、1421年北京正式建都
往溯600年,北京正式建都。北京雖然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不過作為都城當始於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明代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洪武元年(1368年),將元大都改稱北平,也不是都城。
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明史·本紀·成祖三》記載:「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戊辰((1420年12月8日),以遷都北京詔天下」,「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1421年2月2日),奉安五廟神主於太廟。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因而北京正式成為都城,應該六百年前的辛丑年正月初一日。
七、881年黃巢攻入長安
自今往前1140年的辛丑年,也爆發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唐末黃巢起義攻入長安。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宦官掌權,歷經戰亂,民不聊生。黃巢稍有詩才,屢試不第,於是揭竿而起,投身義軍,隨之成為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
唐僖宗中和元年(辛丑年十二月,881年),唐僖宗一行逃至成都,黃巢軍進入長安,並於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黃巢缺乏戰略眼光,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
同年四月,唐諸鎮兵從四面八方會集京師,黃巢失敗撤離長安。起義軍將領朱溫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賜名「全忠」,在剿除黃巢起義軍後,朱溫勢力迅速壯大,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從此唐朝滅亡,五代開始。
而辛丑年戰亂之慘烈,詩人韋莊有詩描述:
《辛丑年》
【唐】韋莊
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黃雲戰馬閒。
但有羸兵填渭水,更無奇士出商山。
田園已沒紅塵裡,弟妹相逢白刃間。
西望翠華殊未返,淚痕空溼劍文斑。
八、小結
辛丑年60年一輪迴,不以人為意志改變,以上只是歷史上辛丑年的一些典型年代事例,當然限於篇幅,有很多辛丑年大事並未列出。不過從上可以看出,辛丑年並非皆是災年,有好也有壞,諸如有自然災害,有人為禍患,既有北京建都,也有僖宗奔蜀。然而,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因此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吸取很多經驗教訓,慮前事之失,從而不重蹈覆轍。
2021/1/10榆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