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皆對秦國忌憚不已。當時貴族圈中養士之風盛行,大家都試圖網羅各方人才,擴大本國實力,為將來對抗秦國出一份力。在所有養士的貴族中,有四人名氣最大,他們是: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後世合稱四人為「戰國四公子」。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聊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是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齊宣王田闢疆之侄。早年孟嘗君的父親田嬰獲封薛地,當時齊王怠政,國家大事都交給田嬰處理,田嬰由此得以專權齊國。
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叫田文的兒子不僅風流倜儻,還非常聰明。田文經常勸父親散財養士,田嬰覺得兒子的話不無道理,於是在府中養了一批門客。
有一次,田嬰想在薛地造一座城,以防將來萬一出現不測的時候好讓自己有個退路。他的一位門客勸說道:「君難道沒聽說過海裡的大魚嗎?用網捉不住它,用鉤子也釣不到它。可是一旦離開海水到陸地,小小的螻蟻就能將它制服。如今齊國就是您的海水,您能夠長期執掌齊國大權,還要在薛地造城幹什麼?如果您失去了齊國的大權,薛地的城池縱然建造的高到天上,又能保護得了什麼?」田嬰聽後大受啟發,遂放棄造城計劃。
在經歷過這次造城事件後,田嬰覺得這麼多兒子中田文最具遠見,因此有意在自己百年後將封地和爵位傳給他。田嬰家中的門客們因為受田文恩惠最多,所以都在田嬰面前說田文的好話,這更使田文支持率直線上升。
田嬰去世後,田文承襲了薛公之位,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憑著父親留下的豐厚家產,廣納天下之士,最多時門下食客有三千餘人。孟嘗君養士並不僅限於有德有才的名士,而是不分良莠,全部通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各國有犯罪記錄的逃犯。
孟嘗君給門客的待遇非常優厚,不僅幫助他們修建房舍、建立家業,甚至還資助門客的家屬親戚。此外,他對門客的待遇一視同仁,他自己吃什麼,門客也吃什麼。有一次,一位剛來投奔的門客在吃飯時因光線問題,誤以為自己的食物比其他人差,於是憤而離席。孟嘗君快步趕上,端過自己的飯食給這位門客看。門客看後認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刎頸自殺表示謝罪。這樁血案更是讓孟嘗君名聲大噪,世人皆知孟嘗君好客之名,因此爭相前去投奔。
孟嘗君仗義疏財,禮賢下士,因此他的美名天下皆知。然而宋朝的司馬光在編著《資治通鑑》的時候卻對孟嘗君的為人提出了不同觀點。司馬光在書中寫道:「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名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上述這段話的大體意思就是說:君子養士是為了惠及天下蒼生。一個賢德的人能造福天下,讓國內的百姓得利。因此君子養士之道應該是給賢德之人優厚待遇,蓄養一人而使天下萬民受益。可是孟嘗君不分良莠、不論好壞,盜用國君的錢財,結交自己的黨羽,誇大自己的虛名美譽。對上欺瞞君王,對下侵吞民財,這樣的人就是個大奸雄,有什麼值得頌揚的。
從孟嘗君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其實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孟嘗君在門客眼裡是好善樂施的仁人志士,在司馬光眼裡則是欺世盜名的奸人之雄。看待一個人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也會不同。其實我們今天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相應答案,「以史為鑑」其實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