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後的第一個交易周,儘管A股創下新高、逼近3600點,但北向資金前幾日始終小幅淨流出。直到1月8日,三大指數收跌為當周收尾,北向資金卻大幅淨流入超206億元,創下滬股通開通以來單日淨流入次高,而且這一量級的資金流入在沒有國際指數納入(即沒有被動資金流入)的背景下是首次出現,也展現了海外主動資金已「蠢蠢欲動」,掃貨的對象主要是白酒、建材、汽車領域的傳統大白馬。
截至北京時間1月11日午盤,上證綜指跌0.23%報3561.77,逼近3600點。北向資金在天量淨流入後,周一轉為淨流出8.26億元。
這一創下歷史次新高的資金流入背後有何推動力?下一步又會發生什麼?
來源:通聯數據
靴子落地後國際市場風險偏好回歸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外資投資經理表示,1月8日,海外風險基本落地,例如美國國會確認拜登在總統選舉獲勝並將在1月20日宣誓就任;1月7日,美國國會騷亂事件造成至少5人死亡,而騷亂發生後,川普承諾將確保權力平穩、有序過渡;此外,民主黨確認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控制權,全球風險偏好開始回歸。
渣打宏觀、外匯策略師張蒙對記者表示,事實上,新年首個交易周,全球資金已開始大幅湧入新興市場,但更多聚焦在固定收益資,機構資金是資金流入的主要來源,在每周流入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券的資金中佔86%。但相比之下,新興市場股市在經歷了2020年11月、12月這兩個月的國際資本強勁流入後,股票ETF反而出現資金流出,而且主要是中國股市,這可能和紐交所決定將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摘牌以及科技股投資禁令等因素有關。
但是,隨著負面消息逐步消化,加之A股的中長期吸引力不斷提升,1月8日的資金湧入並不意外,只是流入量之大超出了市場預期。歷史上北向資金淨流入金額第一高為2019年11月26日,當日北向淨流入214.3億元。當日,MSCI年內最大規模單次擴容在收盤後生效,A股的納入係數從15%提高至20%,因此被動資金的流入量巨大。歷史數據還顯示,北向資金單日淨流入超過180億元的情況僅有5次,且多與A股納入國際指數或擴容有關,但1月8日則例外。
全球公募巨頭先鋒領航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對記者表示,國際資本配置A股的興趣在提升,目前人民幣大幅下行的風險在減少,去槓桿、去過剩產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使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風險下降,因此資金的大幅流入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更有信心的一個表現。
「我們判斷場外觀望的資金規模仍然較大。2020年,流入美國和歐洲貨幣市場(MM)基金的資金分別為7100億美元和2170億美元。鑑於疫苗的推出和經濟復甦前景,投資者可能會在2021年第一季度加快從防禦性資產轉向全球風險資產。」張蒙告訴記者。
206億買了啥?為何是南極電商?
需要分析的是,這206億元資金究竟投向了哪裡?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電子、銀行行業板塊流入居前,5隻個股獲外資大幅加持,分別是太陽能、掌趣科技、南極電商(002127.SZ)、東方日升、中材科技。其中,南極電商因持續幾日獲得北向資金的搶籌而備受關注,而且在北向資金近3日增持的前5隻個股中都有南極電商。然而,1月4日,南極電商在新年首個交易日開盤就迎來閃崩跌停,次日開盤如出一轍。股價跌停並未阻撓機構大筆出貨,數據顯示,這兩日「機構專用」營業部總計賣出股票金額高達3.22億元。
主流觀點認為,該股股價下跌的原因是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財務數據出現明顯錯誤、並無可持續經營業務作支撐等。1月5日晚間,南極電商發布公告稱,擬實行一項股份回購計劃。然而這份股份回購計劃也沒能止住南極電商下跌的趨勢。1月8日,南極電商收盤報10.16元/股。短短幾日市值蒸發86.4億元。
對於北向資金逆勢增配,多位港資和國際機構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不同於QFII,北向資金背後有眾多對衝基金、在香港註冊的內地私募以及一些投機性資金,和QFII這類長線布局的外資不能等同。也有投資人士對記者提及,「有投資者可能覺得公司股價大調整後是個低位入場的機會,尤其是公司給的GMV(交易總量)指引仍然可觀,加上公司最近也有回購和澄清的消息,不排除有境外投資人看好。」
除了南極電商,Wind數據顯示,貴州茅臺、海螺水泥在1月8日均獲北向資金淨買入10億元以上,淨買入較多的還有上汽集團、中國平安、美的集團、寧德時代、招商銀行、京東方A、隆基股份、伊利股份等,這些多屬歷來受外資青睞的A股傳統白馬股,涉及細分板塊包括白酒、建材、汽車、金融、半導體等。
其中,國際資金對估值相對合理的家電板塊和高景氣的新能源產業鏈各有偏好。不乏機構搶籌新能源產業鏈企業,但也有機構認為需要謹慎,更青睞於逢低增配家電龍頭。
富達國際中國股票投資經理周文群對記者稱,對於電動車、光伏產業鏈這類高景氣行業,在經歷了2020年的暴漲後,外資也開始關注高估值的問題,「新能源、光伏是有長期增長空間的板塊。在環保的壓力下,可再生能源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尤其是『風光平價』以後,不需要依靠補貼,有內生增長的動力。但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例如,我國以煤電為主的一次能源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完全改變,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還要考慮電網的容量以及穩定性等。從供給的角度看,光伏是典型的周期行業,在需求旺盛時大幅增加產能,需求轉弱時往往也是產能大幅釋放的時候。」
2021年主動資金流入將佔主導
北向資金的湧入從側面體現了一個潛在趨勢——2021年主動資金將取代被動資金成為外資流入的主力。
根據此前MSCI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的說法,若改革加速,MSCI的納入進程也可能加速,2021年被動資金或再度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被動資金流入量僅34億美元,主動資金流入則達480億美元,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多家機構預計,2021年在全球風險情緒好轉的背景下,即使MSCI暫停擴大納入A股(被動資金減少),全年資金流入量仍將超過2020年。安信證券預計,2021年光是北向資金的流入量就有望達到2000億~2800億元;而國盛證券預計2021年北向資金淨流入規模將超3000億元,超過2020年。
野村東方國際中國研究主管高挺對記者表示,儘管目前A股整體估值處於3年、5年均值之上,但外資將帶來額外估值溢價。就主題而言,摩根史坦利認為,國際資金尤為看好以下主題在2021年的機會——消費升級、高端製造(機器人、自動化等)、新基建(5G、物聯網、電動車供應鏈等)、國防和航天、醫療保健/醫藥/生物科技、技術本地化(半導體和硬體、軟體和應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