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與民俗 -
每年的正月初五是接財神的日子,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據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清代蔡雲《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相傳五路神的生日是正月初五,因此舊時有祭祀之舉。屆期,民間燃爆竹,設供品,爭先早起,迎接五路神,以求利市。
財神統「財」,掌握天下財源祿庫,故商家開業尤為重視初五的「迎財神」。爆竹之聲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裡,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迎財神時,掌柜率領全店店員向財神像行禮,然後走到街頭放鞭炮,在鞭炮聲中,各店家紛紛把開張,歡迎顧客進門。這時,店中的夥計或搖算盤,或敲秤盤表示歡迎,響聲一片。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正月初五迎財神,也有諸多的規矩。首先,家裡必須要「掃除」。所謂「掃除」也就是打掃衛生,掃去的是正月初一到初四家中累積的灰塵,,除去的是家裡的窮氣和窮鬼,來年辛勤勞動則可發家致富。其次,就是家裡要懸掛「元寶魚」,上串元寶,下墜鯉魚的掛飾,以表「利餘」之意,象徵年年有餘。
正月初五,開口說話也有諸多的規矩。人們見面,相互打招呼,第一句一定是「恭喜發財」。若在路上,有人問「財神請嗎」,不可回答「不請」,而應回答「已請」或「已有」。
正月初五,討吉祥的人出門也有諸多的規矩。初五清晨,要向吉方拜喜神、福神,甚至出門走路也要向著喜神、福神的方向,以圖吉利。
-
恭迎五路財神
至心皈命禮
芳徽著於紫霞。功德垂於金碑。一生清廉。積德最厚。終身正直。累仁甚深。見利思義。堪為萬世主宰。不貪為寳。宜享千秋芳馨。大悲大願。至公志仁。總司天下財源。無量增福益祿。五方五路財神大真君。
據《民俗大全》記載說: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二,各家各戶都在自家給財神焚香、上供、跪拜,是為「祭財神」;正月初五日,百姓需要到道觀財神殿(廟)禮拜財神,是為「接財神」。
民間信仰中的財神不可屢計,由於每位神明都有賜予善良的人們福祿、財源的功能,所以財神在民間信仰中的劃分並不很明確。道教一般有如下幾位財神:文財神比幹、範蠡;武財神趙公明、關羽、五路財神等。
樓道長講:正月初五如何請財神
五路財神是趙公明元帥、招財童子、進寶童郎、和合使者、利市仙官五位神明,也有說是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財神。
樓道長講財神經
道教認為,人間財富無窮,並非人人可得,必須是有道、有德之士,行善、忠義之家方可如願以求。否則,求也無用。如果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得,最終也會招厄敗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