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近勒布朗-詹姆斯和麥可-喬丹鋪天蓋地、噴薄而出的比較貼,我也越來越克制不住想把兩人放一起寫的衝動。麥可有一雙被天使吻過的雙腳,勒布朗有一個被天使開過光的大腦,麥可是集「滿堂花醉三千客」的優雅迷人、「一劍光寒十四州」的殺傷力和威懾力於一身,對籃球運動的推廣產生了難以估量作用的籃球之神;勒布朗則詮釋了「一身轉戰三千裡」的諸般無奈、不幸與始終堅挺,擁有「一劍曾當百萬師」的王者之勢、千鈞之力和罕有其匹的全能身手,縱橫十七載依然步履如飛、球商和大局觀猶勝昔年的超級修仙者和不老帝王。
看論壇上,兩人的「切磋」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從基礎的突破、中投、三分、進攻、防守、組織、MVP、FMVP、冠軍數一直比到性格、人品、長相、氣質、隊友、對手、主教練、收視率、高階數據、身體素質、帶隊能力、所處時代和場上場外的影響力,甚至還因此催生了一批幀率鑑別師、數據打假師和榮譽創造師。
在這些多如牛毛的激烈爭論中,關於兩人帶隊能力的比較是交鋒的重點領域。這方面,喬丹的優勢在於進入生涯第七年以後展現出的絕對統治力,對同時代的運動員形成了碾壓態勢,率隊兩次三連冠的成就在70年以後屬於絕無僅有的獨一份,任何其他人都沒做到過。劣勢在於生涯前三次季後賽之旅均是首輪出局,似乎下限不夠高?以及這幾天被反覆提及的——喬丹在第一次退役後,公牛依然拿到55勝這個「黑點」,雖然這個黑點在喜歡思考、有辯證思維的球迷那兒根本站不住腳,更多的是取決於你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和所站的立場,這點後面會詳細展開。
詹姆斯的優勢在於十七年裡十進總決賽,尤其是曾經連續八年未曾缺席,先後在三支不同的球隊率隊奪冠,職業生涯更是從來沒有一輪遊。另一個被頻頻用來側證詹姆斯帶隊能力的論據是他先後兩次離開騎士和熱後,這幾支球隊的成績都一落千丈。劣勢則是他在11年總決賽嚴重失常,以及另一個所謂的「黑點」——如果這也算黑點的話,即十進總決賽卻只奪冠四次,其中六次輸掉的總決賽過程都極為乾淨利落——兩次4:0、三次4:1和一次4:2。似乎上限沒有那麼高,統治力沒有那麼強?
我們從眼前的這個問題來入手——為什麼詹姆斯離開後球隊戰績總是一落千丈,而喬丹第一次退役後公牛還能拿到55勝呢?
1.為什麼詹姆斯離開後球隊戰績總是一落千丈?
以詹姆斯歷史僅見的全能、球商和身體特質,如果目標只是帶領球隊進入季後賽並贏下一輪系列賽,只需要為他配備幾名射手就可以,然後憑藉著他歷史級的轉換進攻和突分威脅,佐以射手簡單卻清晰的職能定位和三分天然優勢的效率提升,哪怕沒有防守,也可以憑藉著有保障的進攻效率在常規賽打出不錯的戰績,從而佔據一個相對有利的排名;如果目標是進入總決賽,則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在投射或防守方面有所長的大個子,也可以做到,過程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射手的質量和陣容的深度,這正好是18年的騎士。
這種類型的內線和射手,在當前的環境下並不太難找,以前寫戴維斯和約老師那一篇時提到過,這個時代哪怕是空間最爛最爛的球隊,其三分水準尤其是產量方面也遠遠甩開90年代投射能力最強的球隊一大截,毫無疑問。拿現在的球隊和10年前的球隊比空間,那無異於弓箭時代和如今的火炮對比,而拿現在的球隊和90年代的球隊比空間,那屬於跨次元的降維打擊。
在不用太在意防守的情況下,如果只想找一個每36分鐘可以C&S出手6次三分、命中率達到36%的球員,那現在的NBA一抓一大把,甚至很多低級別的聯賽也不乏這樣的球員。而詹姆斯的特質決定了,射手在他身邊時就是能發揮出更大的進攻價值,這就決定了以詹姆斯為核心建隊時,只需要很小的代價就可以保證不低的下限。
但如果詹姆斯的目標是成功奪冠,那防守體系是無論如何要具備的,近幾十年幾乎沒有防守效率跌出前五還能奪冠的球隊,甚至不得不以犧牲一部分空間為代價,如你所知,有防守還有3分的球員是被資本瘋狂追逐的對象,每一個都價值不菲。同時也由於空間變差導致的開發進攻難度增加問題,以及因為開發進攻難度增加和個人攻擊方式導致的體力損耗加劇問題,勒布朗的身邊一定要有個可以持續輸出火力的強力攻擊點。
畢竟,體力BUG如詹姆斯一直用這種打法也是扛不住的。
從過往四次奪冠來看,不管站在他身邊的是韋德、歐文還是戴維斯,不管這三個人在打法和習慣上有多大差異,這三人都是各自位置上破冰能力和關鍵球能力最強的幾名球員之一。韋德和歐文都是有名的大心臟,而戴維斯則一直被低估,一項數據:比賽最後24秒出手的扳平球或領先球,戴維斯生涯29中14、48.3%的投籃命中率是自1997年以來,聯盟所有球員裡最高的。
在那些充斥鐵與血、滿是撕咬式的陣地戰防守中,在那些射手手感集體失常只能靠不斷的強攻回應防守的夜晚,這三個人都在季後賽的重要時刻裡打出過令人信服的強硬表現,這種大場面的特質就決定了像他們這種類型的球員聯盟裡不會太多,獲取難度的增加也決定了建隊的成本不會低。半吊子攻擊手常有,但攻擊手段專精到如這三位的不常有。
坐擁詹姆斯的球隊,沒理由只把進入季後賽當做目標,冠軍速成班的誘惑實難抵擋。於是來吧,配備上可以抗大量球權、可以外線攻堅的重要火力點,架上幾門可以防守可以提供一定火力的火炮,再填上或能提供護框、或能拉開空間、或具備大防小、或提供籃板保護的內線,一個具備總冠軍實力的球隊就誕生了。在全能的詹姆斯和二號攻擊核心身邊,其他人的功能定位和要做的事可以簡化簡化再簡化,以及靠冠軍誘惑和明星效應吸引老將底薪加盟拾遺補缺。
速成班的代價就是幾年後容易出現反噬,想一想,在詹姆斯離開熱火、騎士的最後一個賽季,球隊都無一例外的出現了以下症狀:球員功能單一化、射手樁化、內線石化,成員疲勞度、年齡、奢侈稅逐年遞增,進攻參與度、防守積極性、榮譽饑渴感卻不斷下降,加上戰績和為了追求冠軍拼圖引發的交易堵塞了球隊的選秀刮彩票之路,年輕天賦和活力嚴重不足。
而二號攻擊核心的老去(韋德)或離開(歐文)則是更加致命的存在,詹姆斯只能闊背扛重責,鐵肩擔依賴,在權責高度集中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過程不可溯。
詹姆斯的能力、特質讓球隊只需要按圖索驥的尋找一些特定的球員,就能夠迅速組建一支競爭力極強的爭冠之師,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自帶體系」這四個字了,他既是體系的締造者、基石,又是體系的發動機、大腦和指揮官。而「把握當下」的四字箴言在各行各業也都是普世真理,在彈指易老、剎那芳華、從青澀少年過渡到虯髯老翁只需十年的競技體育屆更是永不會錯。
當他的隊友因為年齡、傷病、打法單一等等因素導致的能力退化,球隊因為薪資空間和年輕天賦不足導致的競爭力下降,隨著勒布朗的離開,圍繞他打造的這個體系也轟然崩塌,球隊元氣大傷只能走上重建的道路。18年詹姆斯奔赴洛杉磯後,能力和耐操度都不足以擔任季後賽球隊老大的樂福無法帶領軍心渙散、溢價合同滿天飛的騎士走上正軌,而原本14-15賽季還能保持一定競爭力的熱火,卻在全明星賽後失去了他們剛剛在這個賽季打出熱火生涯最佳表現的全明星——克裡斯-波什,他由於肺部出現血塊而缺席了該賽季剩下的所有比賽,而能力明顯下滑的韋德已經無力帶著殘陣和疲勞的熱火進入季後賽了。
這些大抵就是為什麼熱火和騎士在失去詹姆斯後連進季後賽都困難的原因。
至於你如何評價詹姆斯那些年的作用、打法和選擇,既源於你的立場,也取決於你的人生閱歷和籃球哲學。我想說的是,在球隊打法和戰術革新速度一日千裡,頂級球員話語權越來越大的時代,通過自己的智囊團判斷未來籃球的發展方向,思考新的建隊思路,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是當下所有頂級球員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是其大局觀和球商的重要體現。
2.為什麼喬丹第一次退役後公牛還能拿到55勝?
首先在開始就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喬丹和詹姆斯在各自球隊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世人大多只知道喬丹的進攻如水銀瀉地、無可阻擋,卻不知道喬丹比很多產量遠不如他的得分手們處理球更加簡潔、持球時間更短,比地位遠不如他的得分手們無球跑動更積極、走位更風騷。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的處理球都是儘量追求簡約,哪怕是奪冠之前的六個賽季。
從動作、形態和美感度上說,21世紀的球員裡最像喬丹的毫無疑問是科比,但從進攻偏好和進攻發起方式上講,杜蘭特的風格甚至比科比更像喬丹。如果說詹姆斯是側翼的外表後場的心,那喬丹就是披著後場外殼的鋒線。喬丹之後,鋒衛搖擺人成為了很長一段時間裡聯盟的潮流,但大多數人只能做到其形。喬丹不會一味地拉開ISO或者低位背身強吃,雖然他完全有能力這麼打。很多時候他會從兩翼繞掩護切出,接到球後簡單的處理一下就快速出手,或者藉助走位搶到先手後的順勢突破,然後根據人口密集程度隨興而發的掏出一種終結姿勢。
喬丹是三角進攻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永遠吸引著最多的防守注意力,但他不是唯一的一環,皮蓬、帕克森、格蘭特同樣在這個體系中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公牛是多腦模式。這也正是當初三角進攻會被引入公牛、是禪師能夠上位執教的根本出發點——試圖擺脫球隊對麥可-喬丹的依賴。
如果只看數據,喬丹奪冠前的幾個賽季要比六次奪冠時更好,但球隊戰績卻不行。無獨有偶,詹姆斯14年、17年、18年總決賽的數據都足夠全面、高效而華麗,但他所在的球隊卻輸得毫無還手之力,這三年加起來只贏了兩場。
公牛在93-94賽季失去喬丹後,三角進攻尚能維持運轉,雖然因為少了一些神韻和點睛之筆而時不時的顯得滯澀,但形尚在,對首個三連冠貢獻最大的幾個人除喬丹外,皮蓬、格蘭特、阿姆斯特朗和禪師都在球隊,且那三個球員正處於生涯的黃金期,皮蓬和格蘭特都是二十八九的年紀,阿姆斯特朗二十七。這其中,皮蓬和格蘭特都在這個賽季打出了生涯最好的表現,皮蓬22分、8.7籃板生涯最高,命中率在自己生涯的17個賽季裡排第三;格蘭特則是得分、籃板、助攻三項生涯最高。
除了前三冠的核心,公牛還在93-94賽季一口氣補強了庫科奇、科爾、溫寧頓、朗利、皮特-梅耶斯等多名球員,尤其是庫科奇、溫寧頓、朗利和科爾,這幾位都是公牛後三連裡的主力輪換。
靠著皮蓬和格蘭特打出的生涯最佳進攻表現和多位球員的加入,一起填補一些喬丹離開後進攻端閃現的空白,雖然進攻效率的下滑還是肉眼可見——從92-93賽季的聯盟第二跌到了93-94的聯盟第十四。
另一個有被偷換概念的地方在於——喬丹宣布退役前,公牛是真正的冠軍之師,有他在的時候,公牛就是毫無疑問的聯盟第一,統治力最強的球隊。作為對比,詹姆斯離開前的熱火和騎士最多也就是當時聯盟第二好的球隊,哪怕他們有詹姆斯。
而真正能體現「養成模式」精髓的地方在於,公牛雖然當時已經實現了三連冠,但他們的主力在年齡結構上依舊很有活力,原因就在於不管是皮蓬還是阿姆斯特朗、格蘭特,都是公牛從新秀期一手培養起來的,公牛的未來並沒有被透支,這正好能看出養成模式的特點——雖然見效慢一些,但球隊人員結構會更健康、未來的巔峰期會更持久。
喬丹離開公牛的原因,或許是身心俱疲,或許是失去動力,或許是急流勇退,但並不是因為公牛失去了競爭力。
禪師坐鎮下公牛的攻防體系尚在、養成模式下首個三連冠建立的班底依舊保有競爭力、幾位核心正值當打之年、皮蓬和格蘭特打出生涯最佳進攻表現、庫科奇和科爾等人的加盟,多種因素下,93-94賽季的公牛拿到了常規賽55勝的戰績。
「你看,這還不是證明了喬丹在抱隊友的大腿?」
就算你看不到喬丹耐心的等待隊友成長沒有吵著拿去交易,沒有透支未來,也沒有轉會,看不到他放權激勵隊友參與進攻、給空間、給機會讓其成長,也應該注意到他退役前後的兩個賽季公牛在陣容和統治力上的巨大差異:
——92-93賽季的公牛是加冕三連冠的王者之師,是NBA自70年代以來第一個三連冠的球隊,伯德的凱爾特人、魔術師的湖人、刺客的活塞都沒有做到。
——93-94賽季的公牛常規賽還有55勝,但季後賽次輪在和尼克斯的對決中折戟而歸。在失去了喬丹後,在更高級別的季後賽裡,哪怕公牛囤積了比90年代的他們任何其他年份都多的多的進攻人才,但三角進攻也再難展現出迷人的魔力。
歸根結底,不論是三角進攻還是後來勇士的傳切體系,都是建立在絕對單體攻擊強點上的進攻體系,依託超級球星在進攻端的牽制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戰術合集。
關於這點科爾感悟頗深,在談到杜蘭特對於勇士傳切體系的評價時,科爾說過這樣的話:「凱文並沒有冒犯到我,因為這基本上就是事實,任何體系都是如此。我曾和喬丹一起打過三角進攻,整個常規賽和季後賽前幾輪的進攻都很順暢,但到了分區決賽和總決賽時就會艱難很多。而這就是為什麼像麥可-喬丹、凱文-杜蘭特和科比-布萊恩特這樣的球員地位超然的原因,因為他們可以1對1擊敗任何防守。季後賽的身體對抗強度和吹罰尺度意味著超級巨星必須接管比賽,你必須依靠他們個人能力的發揮。我不認為(他的評論)是攻擊性的,我認為這是事實。」
在80、90年代普遍壓節奏的半場陣地戰攻防中,因為空間點不足的問題,兩隊擠在三分線內彼此摩擦、報團取暖是常態,而回合數決定了這個時期諸如得分、籃板、助攻、搶斷等等基礎數據更難獲取,此種情形下,像喬丹這種擁有無視環境能力、掌握了效率密碼的外線超級攻擊手正是聯盟裡最為奢侈的存在,其令人垂涎程度不會比你坐在電腦前瀏覽P站時突然看到萬裡挑一的最理想型女創作者時少一絲一毫。
除了作為三角進攻的戰術支點和體系失靈時的無解兜底能力,喬丹之於公牛尚有其他意義。94年次輪公牛面對尼克斯前兩場0:2落後,第三場最後1.8秒皮蓬因不滿菲爾傑克遜的戰術安排,負氣拒絕登場,最終庫科奇不負眾望成功絕殺,將大比分扳成1:2,但因為皮蓬的行為,公牛打完這場後全隊氣氛異常凝重。
庫科奇在採訪中談到此事時說:「顯然我很高興命中了那一球,但是整個氛圍,甚至是回到更衣室中,你會感到每個人都對此充滿憤怒。」
科爾側面證實了這點:「We don’t know how to act because Scottie is one of our favorite teammates, one of our favorite people in the world. He quit on us. And we couldn’t believe that happened. It was devastating.」
「我們對此不知所措,因為斯科蒂是我們最喜歡的隊友之一,他竟然背叛了我們。難以置信這種事竟然會發生,這是毀滅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再往後的94-95賽季,公牛在老將退役、中生代球員如格蘭特離隊後,戰績繼續下滑到只有47勝,而這還是在最後17場喬丹復出打出13勝4負的情況下。
任何一個看過今年快船和湖人季後賽的球迷,都習慣把這幾個詞掛在嘴邊:領袖、凝聚力、向心力,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至關重要的存在只有在切身體會後才能明白。
什麼是領袖?
領袖是敦促隊友訓練的人,哪怕不惜擺出一副暴君形象,讓你變得更好總好過一聲不響的交易你;
領袖是在場上提醒你站位的人,是在場下和你交流每次戰術細節的人,是銳利的目光投向你時堅定地說:嘿,史蒂夫,做好準備;
領袖是哪怕食物中毒也要打44分鐘的不管不顧,是脫力之時還能砍下38分、末節個人得分+助攻超過爵士全隊的無道理可講;
領袖是當隊友狀態不佳時攻防一肩挑的擔當與全力施為,98年總決賽G6,當公牛三巨頭之一——羅德曼只有7分8籃板被對面的馬龍31+11+7打爆之時,當皮蓬因嚴重的背傷甚至直不起腰來、只能打26分鐘砍下8分時,喬丹依然可以在35歲的年紀砍下超過全隊一半的得分,並用搶斷+世紀之投讓喧囂的鹽湖城安靜下來;
領袖是球隊的定海神針和壓艙石,無論你是特立獨行的刺頭還是沉默寡言的文青,他都可以讓你發自內心的對他欽佩並接受他的領導。
3.速成模式還是養成模式?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麼詹姆斯離開後球隊戰績總是一落千丈,而喬丹第一次退役後公牛還能拿到55勝呢?
答案其實不算複雜:這是兩人在各自所處的大時代背景下,喬丹和詹姆斯因為彼此身體稟賦、技術打法和籃球理念上的差異,造成了他們各自擅長的地方不一樣,而為了服務於球隊戰術體系,他們各自在隊內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進而導致他們對隊友的需求點也不一樣,而建隊的難易程度則取決於適合他們的球員類型在當時大環境下數量的多少。如果這種類型的球員數量很多,那建隊的成本自然很低,如果這種類型的球員稀缺,那獲取的難度和成本自然就會增加。
最後呈現出來就是,詹姆斯的球隊從投入到產出見效奇快,下限比絕大部分球隊的上限還高,但因為綜合能力過於突出讓球隊從教練到隊友都很難抗拒把球交到他手上的巨大誘惑,加上組建球隊時因為追求即戰力而透支的天賦,讓過去的騎士和熱火都陷入了持續統治力不足、越來越疲軟的境地。
公牛的養成模式雖然見效很慢,一路要交很多學費,但更長的建隊周期換來了更加健康的陣容搭配和更為持久的巔峰統治力,靠著自己選秀來的核心班底一路摸索、磨合再到升級、蛻變,公牛的首個三連冠可以說是養成模式的最佳例證。
一個得其快,一個成其深。如何評價這兩種模式、評價詹姆斯和喬丹?
詹姆斯是擁有超凡帶隊能力、恐怖影響力的領袖、playmaker,還是「廢隊友」的功利主義者?喬丹是百折不撓、直面困難、巔峰期統治力無敵的神,還是罵隊友、抱大腿才能奪冠的暴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看問答題的角度和立場,取決於你如何去設定標準,取決於你是否客觀,取決於你論據的選取是否充分。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皮蓬和喬丹,貼出A/B兩個論據:
A:喬丹生涯前三次季後賽在沒有皮蓬的情況下只贏了一場;
B:87-88賽季,公牛選到皮蓬。季後賽首輪排第7的公牛對第2的騎士,在常規賽交手全負、實力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公牛被一致看衰。但靠著喬丹命中的、歷史上唯一一個win or go home的壓哨絕殺,公牛淘汰了騎士。皮蓬這輪系列賽的數據是場均10.6分、47%命中率,喬丹是場均45.2分、56%命中率。
如果你只看A,喬丹抱皮蓬大腿無疑,再看B,嗯,我只能說論據這個東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競技體育的內核催使腎上腺素極易飆升的球員在場上互噴垃圾話,擅長製造話題、深諳人性的媒體加入後又創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排行榜把戰火燒向了更廣闊的地帶,流量至死的社媒時代下,千萬球迷一邊鄙視散發惡臭的飯圈文化一邊義無反顧的衝進會場回帖、投票或轉頭組織反擊,力求護idol的名譽和地位以周全。
你的idol會老去,他的偶像也曾年少春衫薄,之後還會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冒頭,只要人類從比較中更易獲得快感的惡趣味一天不消除,這種吹捧踩踏的戰爭註定無止無休。
這場天昏地暗的吹黑與辯論中,可能唯一的利好是,那些善於思考的同學對NBA的一些數據和歷史了解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