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菩薩多慈眉善目,那是因為多憐憫。
閻王總面目猙獰,那是因為多殺戮。
所以你照照鏡子?你和想像中的你一樣麼?
佛教《無常經》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的所謂事物、所感覺到的事件,其實都是假的,都是內心所產生的。面相學其實就是通過觀察表象來推測內心,預測未來。人的五臟六腑都對應在臉上,五臟六腑蘊含的能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容貌。例如肝氣不足的人,容易萎靡,其實也是日常生活無規律的寫照。所以經常有人會說,你怎麼看起來無精打採?
相反肝氣過旺的人,容易急躁,也就是日常生活過於激進。咱們聽說過一句,你的臉上寫滿了野心。除了面相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也強調了意識對行為的作用。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其強度有大有小。
而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這樣就能根據刺激而推知反應,反過來又可通過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班圖拉強調了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認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也給我們關於意識的不外露及真實性格的挖掘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也就是說,你可以做你自己,也可以不做你自己。你可以控制你自己,控制的好壞來自於你的主觀能動。別人也許發現不了。
人格面具,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人格面具是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也被榮格稱為從眾求同原型。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有四種最為突出: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陰影。
榮格在《原始意向和集體無意識》一書中寫道:人格面具是個人適應抑或他認為所採用的方式對付世界體系。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人格理論認為,人們外在所表現出都是與自己內在不一樣的特徵,其目的在於讓周圍的人接受自己。
而每個人外在的表現都和內心有差異,這也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之一,是一種共性的「原型」。更直白地來說,就是一種性格的修飾,就跟咱們的P圖軟體一樣。
我們的性格也可以被美化,也就是我們看上去可以更真善美,但我們實際上是有很多醜陋的存在,不過不想給你看。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在人格上的應用在於人格有對立面。我們的天使面和我們的惡魔面其實也是我們內心的組成部分。
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豐富,越能適應不同的環境,順利地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往。我們每天會選擇不同的面具示人,示不同的人。一個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個面,或者人格在時間線上的一個截面,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段的心理表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沒有過去和將來。
「此時」,他用了這個人格面具,過去和將來,他可能會用別的人格面具。
所以,人格面具具有與人格相同的結構和內容。它是知、情、意的統一,有自己的人格傾向和人格特徵,如需要、動機、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
比如,我喜歡的人喜歡安靜的人,所以喧鬧的我在見他時就暫時少說話。又比如,我討厭的人特別喜歡我穿裙子,於是喜歡穿裙子的我每次都是穿著褲子見他。
人格面具與陰影這對原型,人格面具是人們願意在他人面前呈現出來的特質與行為方式,這是個體順應了集體無意識的部分,與之對應,陰影是那些被排斥的部分。
但如同榮格夢中所揭示的,陰影是屬於個體的一部分,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個體必須面對陰影才能完成人格的整合。其實陰影也就是面具的另一部分。
我們經常說哎呀這個人怎麼看上去溫溫和和的,怎麼突然就歇斯底裡起來了呢?再有一些什麼人面獸心,衣冠禽獸其實都是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折射。
按人格面具被接納的程度,可以分為正性面具和負性面具。正性面具也叫積極面具,就是積極、進取、正面、樂觀、令人喜歡的人格面具,如軍人面具、醫生面具、進取者面具、正義者面具、拯救者面具等。負性面具也叫消極面具,就是消極、退縮、負面、悲觀、令人難過的人格面具,如歹徒面具、乞丐面具、病人面具、抑鬱者面具、自私者面具、迫害者面具、受害者面具等。而我們下面就是舉例子說明令人難過的負性面具,也就是惡魔面。
善妒的自己人喜歡落井下石的人早就丟掉了基本的同情心,內心善妒,你要是和他當朋友就得小心了,你要是一輩子都過得好還不要緊,他會繼續當你的朋友,一旦你落難了,他不僅不會援助之手,還會去踩一腳,巴不得你一輩子爬不起來。你的生活中有見到過一些人麼?經常說風涼話。或是我們周圍催婚的三姑六婆,或是卿卿我我的塑料姐妹花們。
隨點隨炸的炸藥包
人在極端情況下都比較容易暴露出自己的本性,而生氣,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很多時候,人一生氣就變臉,不是因為他生氣才變得不像原先的他,而是生氣時才暴露出他的真面目,平常只是些偽裝罷了。要想看清一個人的人品,不是看他高興的時候如何待人處事,而是要看他生氣時如何對待別人。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人多有書卷氣,溫文爾雅。其實也就是說書可以讓人更加從容安定。見識多了,也就不急不躁。生氣來源於無知,知多了,自然就內心富足祥和。
楚楚可憐的偽弱者傻白甜和綠茶biao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叫喜歡扮演弱者的角色,讓你對她心生同情,讓你不忍心拒絕她的任何請求,就因為這個,你不知道被道德綁架多少次,每次看在她柔弱的份上忍不住幫他,可是你在幫完後又後悔不已,覺得自己傻透了。
冷血的施暴者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就是他真實品質最好的體現和揭露。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細節中觀察。一些人一直都以自我為中心,對待生命都是不屑一顧,隨手摺花,隨意踩踏草坪,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也是冷酷無情。從無生命痕跡的植物到有生命特徵的動物甚至是人類,都是莫不關心,隨意傷害甚至以此為樂,比如虐貓事件,比如N號房事件。
打你罵你是我愛你的方式一個人的品性,對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對家人才能表現的一針見血。因為只有在安全範圍內對待自己熟悉的人,才可能完全暴露自己的品行。他對外包裝得很好,但卻因為一些小事,一生氣便對親密的人破口大罵,大打出手,這樣的人,人品如何,可見一斑。比如逼父母給錢花銷的留學生,比如前些陣子家暴的某著名運動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面具,這是一種自然的防禦防禦是一種心理活動,它通常是用以防止各種各樣的念頭、強烈欲望、情緒甚至是其他的防禦進入到意識中;
有時,某些防禦方式,比如認同,也可以被用於心理結構的發展。
在榮格眼中,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僅僅認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會受到排斥。就是找不到自己了,自己丟了。
一個人自我認同於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時,這被稱為「膨脹」。也就是我好像成為了我喜歡的那個人。
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疏遠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如果某個人格面具過分嚴重,那麼它的發展就必然以犧牲人絡結構中其他組成部分的發展為代價,就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更有甚者,出現多重人格或者精神分裂。
榮格認為:過度膨脹的人格面具必須受到抑制,以使一個人天性中的其它部分重新贏回自己的地位。
認識你自己。成為真實的你,使內隱的自己清楚明白地顯露出來。
用榮格的話來說,這意味著要克服父母和文化環境所施加的影響,脫去「人格面具虛假的外包裝」,放棄自我防禦,並不是把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是努力認識它,讓自己不同人格之間達成和解。
這個世界,大家都在偽裝。你看到的別人戴著面具生活,卻不知道自己也有人格面具。認識別人的同時,也需要了解自己。
多思考,多理解,聽從自己的聲音,喚醒沉睡的靈魂,實現人生的超越。只有回歸你自己,你才能成就你自己。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bulletin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