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8年7月5日,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微風夾雜著細雨,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在魔都XX電影院XX廳裡,熒幕上放映著一部日後成為熱議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觀眾的情緒被熒幕上的劇情牽動著,眾多觀眾中有一位面容消瘦但是精神高度集中的中年男人,在觀看電影的同時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幾天後,他將投資組合中仿製藥品種的比例主動下調,僅保留少數長期看好的創新藥、醫療服務標的。
隨後的3個月(2018年10月), 國家醫保局首次談判結果公布,將17種抗癌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不僅於此,醫保控費、帶量採購措施悉數推進。從電影上映日的2018年7月5日到2018年12月底,短短半年時間,申萬醫藥生物指數下跌27.74%(同期滬深300下跌10.5%)。
他就是劉天君,泰暘資產的創始人兼基金經理,一位已經在行業內將近耕耘了20年的老兵。如果用霍華德•馬克斯在《周期》這本書裡的話做個總結,大概可以這樣形容:「那些既有分析能力又有直覺能力的投資人會走得最遠,他們的長期業績也會做得最好。」
--
開篇
泰暘資產,憑藉著穩紮穩打的成績逐漸被業內熟悉,並在今年獲得「三年期金牛私募管理公司」的稱號。
掌舵人劉天君一路經歷券商、公募、公募專戶、私募,擁有20年行業經驗。2006年至2013年期間,他所管理的嘉實泰和、嘉實成長收益、嘉實優質企業等明星產品長期業績優異,先後五次榮獲公募基金金牛獎,並於2013年獲得「金牛獎十周年特別獎」(公募十周年九人)。
2015年,劉天君離開嘉實基金,創立泰暘資產。秉承「理性深入,長遠回報」的投資理念,泰暘旗下的私募產品同樣實現了優秀的業績回報。即使在熊市或震蕩市場,泰暘的產品也能表現得「低回撤、穩增長」,令投資人收穫到穩健、長遠、安心的持有體驗。
近日,我們有幸約訪到劉天君與他的幾名得力幹將。團隊每一個人展現出的幽默自謙,與不經意間流露的對商業本質的洞見深度和認知濃度,是他們能夠贏得這場長期投資「倖存者遊戲」的最強裝備。
---
第一部分 本色成長
01 少年天才:
「23歲從北大研究生畢業,到成為最年輕的公募投資總監,再到創業私募,每一步都是穩紮穩打。」
劉天君23歲北大研究生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券商的賣方行研,之後轉戰公募基金,歷經研究、投資、帶團隊,再回到公募管理專戶,到現在創辦泰暘資產。
「幾乎遍歷了與股票投研相關的各種崗位。更驚人的是,他以很快地速度成長,在短時間裡就取得了旁人幾年的成績。」
從2003年加入嘉實基金擔任研究員,到升任研究部副總監,管理自己的第一隻基金「嘉實泰和」,再到憑藉「嘉實泰和」獲得當年的封閉式基金金牛獎,劉天君只用了短短3年。
02 嘉實基因:
「看得更遠其實是最好的風險規避方式,也是最好的帶動你創新的方式。」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的一年,標誌著中國公募基金開始新一輪正規化發展。同一年,劉天君初入嘉實擔任行業研究員。
在當時國內投資還是基本看技術圖形的時代,嘉實在總經理趙學軍帶領下,已經領先地逐漸成型一套科學、系統的流程化管理程序。正是這套與眾不同的管理方式讓嘉實從2000年「老十家」排名墊底,到2010年一躍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
嘉實在當時倡導的資產配置方法,保持資產流動性、分散投資、注重數量化研究,如今看依然鏗鏘有力。劉天君,正是在這套流程管理體系下培養並成長起來的專業人才。
尤其是嘉實「遠見者穩進」的信仰,依稀折射出泰暘「長期主義」理念的形成。2006年,趙學軍曾在嘉實7周年晚會上說,「看得更遠其實是最好的風險規避方式,也是最好的帶動你創新的方式」。其中的內在核心,與如今泰暘堅持的「與時俱進,看得遠才能不恐高」的理念,更是息息相通。
----
03 長期主義:
「君總更在意未來。他一直強調的是對未來一定要看得清楚。有圖譜才能內心不慌。泰暘一直堅持尋找時代的大浪潮,而不是石子叩擊水面泛起的小浪花。」
「我是一個長期主義者,想得和看得都更長遠,這與人生觀有關。我一直相信做投資可以永不退休。」劉天君毫不避諱自己對一些商業模式的不認同。他排斥重資產、現金流差、重融資、長期資本回報率差的公司,強調壁壘。所以,在他的思維結構裡,如果10年後沒有機會的行業或公司,現在的表現即使再好也不願意去買一股。
「只要是君總不看好的東西,即便市場出現再熱的炒作主題,甚至假設事先他已經知道未來3天股價會有3個漲停板,他也不會去買。」這樣的「精神潔癖」使泰暘更專注於長期確定成長的賽道。「那種不能看到很大的,對人力成本依賴度很高的行業我們都採取選擇性忽略。將更多精力聚焦到去研究那些intelligence的,利潤高,低人力依賴的行業和公司,特別是那些超級品牌或知識壁壘的領域。」
現階段,泰暘的主攻賽道包括:①醫藥;②網際網路;③消費;④智能製造。進一步細分涉及醫藥中的創新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大消費中的白酒、速凍食品、零食、火鍋料、化妝品、運動品牌等;網際網路中的電商、社交媒體;智能製造中的電子、新能源等。
----
第二部分 革新聚力
04 突破閉環,持續迭代:
「君總非常熱愛學習。特別是醫藥方面,從研究總監鍾崢嶸加入時的並不特別精深,到現在已經成為了醫藥行業的半個專家。」
對上述幾大賽道,劉天君都有深刻的研究建樹,並保持開放態度,不斷學習。
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間,劉天君大量閱讀了相關疫苗公司的招股書,不停查閱醫藥報告,參加行業峰會,並反覆消化、二次咀嚼。他一邊向我們展示手機裡滿屏的醫藥報告截圖,一邊說:「除了研究員,我還是要求自己一定要了解疫苗的技術路線、效果,可能不一定看得非常專業,但都要適度學習。至少看個大概,多看一遍又會有多一些認識、感悟。」
同樣,為了更好地了解消費行業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劉天君直接從自己的小女兒入手,研究她的喜好,摸索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
不僅如此,公司還鼓勵所有員工添置運動服飾,從用戶角度感受產品。一有什麼最新的黑科技產品推出,也會在第一時間搶先採購,對相關電子產品、配件搶先體驗。
----
05 Be real,理性是一種誠實:
「真的怎麼想,就要說出來!」
「對知識誠實;對觀點誠實;對自己誠實;對同事誠實。」
在泰暘看來,絕對誠實,有的時候需要推翻自己,這是一個艱難的變得更加理性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泰暘都會認真地總結思辨。無論是基金經理還是研究員,直面過去的工作結果,犯錯虧損,股價下跌,從來不做迴避。
在團隊內部,泰暘擁抱不同意見和觀點的激烈碰撞,直到雙方從分歧走向統一。
**生物是泰暘所投資的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醫藥公司。對於港股,泰暘內部一直將比例上限定為5%。主要考慮港股市場沒有漲跌停板制度,股價波動大,因此高比例持有會較大影響到整體組合的波動。
2019年初,當**藥業被立案調查引發港A兩市醫藥股全線走低時,為了控制組合的波動,劉天君被迫下調了**生物的倉位。但此舉卻遭到醫藥研究員的異議。在Be real的公司文化下,他直接指出,**生物的空間在當前1000億港元的基礎上大概率能成長到2000億港元,基於未來很高的確定性和大空間,並且對比A股同類公司,研究員認為此時此刻反而是要加倉**生物的時機。
面對這個直接的諫言,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團隊不止一次地討論該股票的問題。在面對好公司和平滑組合波動的面前,在進行了個股比較後,最終通過採取上調**生物、降低其他醫藥個股倉位的方法,達到了組合收益、波動的均衡配置。隨著2019年下半年**生物自身基本面不斷超預期以及機構認可度逐漸提高,股價波動率也大幅降低。泰暘在該個股上獲益頗豐。
----
06 撬開支點,直達本質:
「君總一個很大的特點在於高瞻遠矚。他思考的維度更深,也看得更高。他有極高的領悟力,能在很短時間裡抓到最本質的東西,行業、公司的核心驅動力。」
自嘉實基金時起,劉天君便奉行GARP(Growth at reasonable price)策略,並一直沿用至今。不同於價值派偏重價值低估,成長派偏重成長性高,GARP策略更像是一個「兩個都要」的策略,要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成長。
不難發現,如何正確地給企業定價成為此處關鍵。目標標的是否能達到合理價格,往往需要與市場主流觀點存在一定的「認知差」。而能否對市場「共識」提出有效質疑,無疑是一個基金經理最深的護城河。
「好的機會往往是你對這個公司的深度理解,結合一個合適的價格,能夠創造出來的一個機會。」
2018年12月初,**生物股價一度出現10%以上跌幅。第二天,國內醫保控費的消息傳出,**生物的股價瞬間又下跌了10%左右。這令負責醫藥的研究員無法坦然。當天,劉天君恰好在外地出差,在晚上臨時組織的電話會議上,他冷靜地對研究員說道,「堅定點!你們的任務是確認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問題,淨值和產品的波動由我來解決。」
之後的故事很簡單,2018年年底,泰暘頂住市場壓力,以高倉位迎接了19年的開門紅。
----
07 團隊大於個人:
「我們現有的研究團隊擁有極佳的穩定性、整體性。成立以來沒有人員流失,並且互相配合時間長、默契度高。這與君總一直強調'團隊大於個人,體系更加重要'密不可分。」
現階段,泰暘針對四大賽道,已建成四個研究專組,更加聚焦能力圈。日常工作中,劉天君是個非常願意分享研究成果和想法的人。不管是同行的觀點還是自己的觀點,他都不吝藏私,不時地幫助團隊校驗。另一方面,他也鼓勵研究員抗住壓力,以自己的經驗,言傳身教的「堅韌」感染團隊。
**醫藥過去一直是泰暘堅定看好的重倉標的。當2019年年末公司市值達到4000億後,市場中很多聲音認為未來空間已經不大,這與劉天君當時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泰暘內部,研究員強烈認為應該繼續持有,並預期該公司的市值有望突破5000-6000億。特別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一季度很多醫藥公司的業績都因此受損。對比同業,**醫藥的優勢在這一環境下更加明顯。首先,其業績的確定性強,其次,是新產品增量逐漸被釋放。隨後,劉天君接受並肯定了團隊的觀點。並隨著這一邏輯被市場不斷兌現,泰暘也順勢享受到今年**醫藥的個股漲幅收益。
----
第三部分 如日初升
08 「明日之星」:
「我們想投的賽道一定是那種可以看得很長,並且具備一定認知壁壘的,不是現在就已經被定價得很精準的(標的)。」
總體而言,泰暘資產的投資策略,就是緊握時代前進的脈搏,把注意力放在代表未來的經濟主航道。立足於消費、醫藥、網際網路、智能製造,深挖「明日之星」。
劉天君自己如是說,「傳統一點的白酒龍頭企業,都是穩定性極好的代表,屬於超強品種。這類公司的抗壓能力強。股價可能有階段性的下跌,但買這種股票你知道你永遠會在牌桌上。相對的風險是,你的業績一定不是最突出的。這些票能成為你給客戶管錢的基準,逼著你去選出比這個基準更好的股票。我們的做法,是聚焦長時間有機會的,尋找未來的標的。我們想投的賽道一定是那種可以看得很長,並且具備一定認知壁壘的,不是現在就已經被定價得很精準的(標的)。」這就是泰暘選擇公司的角度,也是基金經理劉天君自身成長的烙印。
無論是嘉實時期對**電器的堅定持有,還是如今「優選賽道,精選個股」的投資框架,都是對同一套方法論的持續更新。找到一個具備長期價值的股票並做到真正長期堅守,難的不是跟著股價低買高賣,而是要理解它背後的投資邏輯和深度價值。
09 如日初升:
「每一個核心持倉都會反覆論證,是一個有理念、有原則、有體系的管理人,更重要的是能力圈非常聚焦,風格清晰。」
作為行業的明日之星,泰暘資產的快速成長引起了市場機構的關注,但任何GP在初創期間都會經歷一段需要證明自己、被機構逐漸認可的過程。
劉天君成立泰暘的半年後(2016年初),開始和一些長期母基金機構接觸,在此過程中,劉天君心態平和,不急不躁,聚焦做好業績的理念獲得了機構的認可,促使合作快速推進。
「言行一致是優秀基金經理的優良素質。」某母基金機構投資負責人在總結雙方合作過程的感受時說道,「劉天君每一次在盡調時表達的觀點都與其在MOM平臺上的表現能夠很好的印證。他每次都很有耐心地分享過去的得失和自己未來的布局。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他從一個基金經理到管理者的成功蛻變,願意分享和賦能他人,團隊日益強大、協作良好,深度不斷加強。」
在自己能夠理解的範圍內找到成長性、持續性都滿意的公司,這是劉天君認為的幸運。那麼,在當前資本市場新舊動能「大換擋」的背景下,牽手一個真正有能力理性識別,洞知本質,挖掘並伴隨「明日之星」長期成長的私募公司,也不失為在「投資中國」成為必修課時代的另一種幸運。(來源諾亞財富)(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