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到北京,郭爺爺會給我的小耳朵裡種一顆種子,然後種子就會長出大耳朵來了。」陳傳健抱著他心愛的老虎布偶,眨巴著天真明亮的眼睛對著鏡頭說到。這個7歲的孩子一出生就是雙側耳畸形,沒有耳朵。他的爸爸媽媽曾被一眾親友建議放棄這個孩子。悲痛過後,陳傳健的父母依然堅持要照顧小傳建,盡最大努力給他治病。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在電視上看到了「造耳術」,一番考慮後,他帶著小傳建找到了這家醫院……
小傳建出身在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家五口人,爺爺年齡大了,傳建還有個妹妹。媽媽一直全職在家,全家的收入都只靠爸爸一個人務農和外出打工。媽媽還記得2011年傳健出生時的情景,當醫生把孩子抱過來,告訴她孩子的耳朵有缺陷時,她頓時覺得天都要塌了。家裡的其他人並沒有這樣的先例,致病原因也很難說清楚。醫生說小耳畸形發病率並不高,況且還是雙側耳畸形,可是這不幸的事就偏偏落到自家孩子身上了。
傳健的爸爸40歲剛出頭,可已經面露老態,臉上皺紋橫生了,頭髮也差不多白了一半。他說,孩子40多天的時候,曾帶他去過大醫院檢查,當時醫生說孩子太小,沒法做手術。「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很多人勸我們放棄,說以後是治不好的,但我們捨不得,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給他治病。」全力照顧好傳健,盡最大努力給他治病,這對夫妻從孩子降臨世間的那一刻就對彼此做出了承諾,往後的每一天,他們也都是這麼做的。
七年來,夫妻倆為了守護這個孩子,傾盡了心力。為了傳健的康復和學習,從2歲多開始,爸爸就送他上了一所康復學校,每年8000元的學費對一般家庭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傳建家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媽媽則是全程陪同傳建上了五年學,悉心照顧。因為聽力不好,傳建學說話有困難,媽媽就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教。經過5年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現在的小傳健戴上助聽器,完全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溝通了。
面診完這位郭教授後,一家人又激動又發愁。郭教授說,通過兩至三期手術:先從傳建身上取下一段軟肋骨,雕刻成耳軟骨的模樣,再「種進」小傳建的耳部,就可以「長出」一對漂亮逼真的耳朵。但令傳建一家發愁的是,這造耳朵的手術費該怎麼辦?雖然傳建爸爸一直以來打著各種零工,為傳建攢著手術費,可這一點錢依然和手術費相差甚遠。圖為郭教授利用一顆水果來示範雕刻耳軟骨的形狀。
面對攝影師的鏡頭,小傳健一直都特別的乖巧,安靜地在媽媽懷裡擺弄著愛心人士送來的玩具。談及對傳健未來的期望,媽媽說:「盡我們的能力讓孩子上大學,至少讓他自食其力、養活自己。有一技之長,我們年齡越來越大,以後離開他我們也放心了,如果他能做點對家、對社會有意義的貢獻就更好了。」照片裡的傳建佩戴著植入器,擴充耳部皮膚,為下一步植入耳朵做準備。
目前,小傳健已經完成耳郭再造一期擴張器植入手術,二期需要做雙側耳郭再造術,預計需要花費15萬元。同時因為孩子目前聽力需要佩戴助聽器後才能聽到聲音,後續雙側耳朵需要做人工骨橋植入,這部分的費用又需要30萬元。但傳建爸爸仍不氣餒,一想到只要有辦法能讓兒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受再多的苦和累,他也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