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進人權理事會,是國際社會對歐巴馬政府的一種期待
□晨報記者 徐惠芬
■美國當選
歐巴馬向國際社會爭取了信任票,也反映了美國政府政策的變化
5月1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舉行全體會議,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18個成員國,191個聯合國會員國的代表出席並投票。
在當天的選舉中,共有20個候選國參加18個席位的角逐,只有非洲地區和東歐地區的候選國數目超過應選成員名額。按照選舉規則,候選國必須獲得97張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
在當日的選舉中,中國以167票成功連任人權理事會成員,票數比3年前首次當選時增加21票。美國則恰巧也以167票首次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
對於美國的當選,吳心伯教授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對歐巴馬政府的期待。「如果是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很有可能會落選。因為布希政府時期有非常不好的人權紀錄,包括發動伊拉克戰爭在內都被認為是嚴重侵犯人權的。而歐巴馬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布希政府的這一形象。歐巴馬一上臺,他就宣布要關閉關塔那摩監獄,在人權問題上與布希政府劃清界限,這無疑為他向國際社會爭取了『信任票』。所以,這次美國能夠當選,是國際社會對歐巴馬政府的一種期待。」
據報導,今年1月22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皮萊曾發表聲明,歡迎美國總統歐巴馬關閉關塔那摩拘禁中心以及禁止那些違反國際法的審訊手段的決定。 4月17日,美國人權組織對總統歐巴馬公開布希政府授權虐囚備忘錄的做法表示讚揚,並敦促政府允許起訴虐待囚徒的中央情報局審訊人員。
美國曾是反對成立人權理事會的少數國家之一。 2006年3月,第60屆聯大以170票贊成、4票反對、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決議,設立共有47個席位的人權理事會,以取代其前身人權委員會,美國是投反對票的國家之一。此後,美國宣布不參加同年5月舉行的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的競選。
但今年3月31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謀求席位。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歐巴馬政府的這一決定與其倡導的在新時期對外採取接觸政策相一致,目的是使美國的安全利益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和面對21世紀全球出現的各種挑戰。
對於美國政府的這一轉變,吳心伯教授稱,這體現了歐巴馬政府外交新的姿態。「歐巴馬比較重視與國際機制的合作,與布希的單邊主義有比較大的區別。美國參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表明了歐巴馬對國際人權問題的重視。」
此前,歐巴馬總統新任命的國務院主管國際組織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埃斯特·布裡默稱,美國在人權事務領域歷來發揮重要作用。她說,歐巴馬政府的一項首要任務是:「除了我們所做的雙邊工作外,還要考慮到一個重要的多邊部分──而聯合國則是這個多邊部分的中心。我們需要參與聯合國所有重要的論壇,包括人權理事會。」對於歐巴馬任命前助理國務卿蘇珊·賴斯出任常駐聯合國大使,許多評論認為,這表明美國希望改善與聯合國的關係,並修復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中國連任
中美影響力對比有利於中國
吳心伯教授認為,此次美國當選可謂「喜憂參半」:「美國每年都會發布『國別人權報告』,對其他國家的人權問題評頭論足,它很可能利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這一平臺,繼續對其他國家的人權問題指手畫腳,並推動某些決議。」
不過,吳心伯教授表示,美國當選對中國的影響不大。「美國與中國在人權問題上已經『鬥爭』了十多年,但美國從來沒有成功過。現在中國改善人權在國際社會上有口皆碑,而且中國與美國的影響力對比有利於中國,在這一情況下,美國過去在人權問題上沒有成功過,以後也沒有可能成功。」
據新華社報導,在12日的改選人權理事會成員大會上,大多數國家對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主、法制等人權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讚賞。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12日表示,自2006年當選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以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顯著進步,兌現了競選首屆人權理事會時所作的承諾。
此外,已有分析認為,經濟而非人權將主導新的中美關係。美聯社曾發表題為《經濟,而非人權,主導新的中美關係》報導,稱歐巴馬接手的這次金融危機,迫使美國把兩國之間的陳恩舊怨擱置一旁,它同時也充分顯示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在實力天平上的變化。
[新聞連結]
18國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
在12日的投票中,非洲地區的肯亞和東歐地區的亞塞拜然落選,18個當選國家為:喀麥隆、吉布地、模里西斯、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孟加拉國、中國、約旦、吉爾吉斯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匈牙利、俄羅斯、古巴、墨西哥、烏拉圭、比利時、挪威和美國。它們的任期將從6月19日開始,為期3年。
中美兩國軍事高官坦率討論海上對峙
□晨報記者 吳志浩
美國海軍一名高級指揮官12日對外界表示,美中兩國軍方官員已就如何避免雙方在中國附近國際水域發生對抗進行了磋商。美方稱,美國海軍監測船近幾個月來頻頻在黃海、南海等水域遭遇中國船隻的近距離幹擾。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羅伯特·威拉德海軍上將12日在新加坡表示,對於近來多次發生的中國船隻與美國海軍監測船海上對峙事件,美中兩軍高級官員進行了「坦率的討論」。
「目前,兩國對此類事件的看法並沒有完全統一。」威拉德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地區性海軍會議上說,「但我們正在嘗試化解分歧……這樣可以確保局勢不會惡化。」
美國國防部稱,美國海軍「勝利號」海洋監測船本月初在中國黃海的國際水域執行任務時,遭到兩艘中國漁船的近距離幹擾;今年3月,美國海軍一艘監測船在南海活動時,中國也派飛機監視了幾天,後來又有幾艘中國船隻趕去圍堵。
美方堅持說,美方監測船沒有配備武器,船上人員不是軍人。他們同時承認,這些船隻為美國國防部服務,承擔著海底偵測和監視潛艇的任務。
中國外交部就此已多次嚴正聲明,美國海軍監測船違反有關國際法和中國法律法規規定,在未經中方許可情況下進入中國專屬經濟區活動。
對於中方的這一立場,威拉德說:「中國人對他們的專屬經濟區特別敏感……不過,聯合國海洋法允許他國,在一國專屬經濟區內展開軍事活動,所以我們會繼續這麼做。」
他還說,美中兩國對國際法的解釋有區別,「我們會嘗試克服這個差距」。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