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萬家聊育兒 (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懷胎十月的愛的結晶,每一位家長也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群當中最閃亮的那一顆星星,至少能夠在屬於孩子自己喜歡的領域裡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智商水平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之所以在成績上面會有著高低優劣的區別,大部分源於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字後天的教育環境和成長背景的影響。而孩子的智商除了受到先天條件的影響之外,後天的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夠抓住的話,也是能夠讓孩子領先於同齡孩子的起跑線上,讓孩子更加輕鬆愉快的成長。
同事小王和她的老公都曾經在學校裡都是高材生,兩人畢業了之後也都找到了一份很好很穩定的工作。在去年的時候兩個人的寶寶出生了。
寶寶出生後,小王和老公認為孩子的最初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非常關鍵的作業,可謂是「娃娃要從小培育」,於是小王為了更好地給孩子提供早教的科學教育基礎和方法,就去學習了專門的育兒教育課程,從裡面知道了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專屬的「黃金時期」,為了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也就是在寶寶出生後的六個月到三歲的這個「黃金時期」。
於是小王和小王的老公都會經常的會在下班或者空閒時間給寶寶講一些早教故事,讓孩子聽一些早教的故事音頻,還經常和老公一起帶著寶寶出去走一走,哪怕是公園轉一轉,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觸接觸大自然。
結果發現經過了這一個階段的培養之後的寶寶,她的記憶力和對於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都非常強。並且很多時候都能夠辨別出來不同的東西。
這僅僅是孩子的第一個黃金髮展階段,一般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主要有三次,父母如果能夠抓住其中的一次,就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領先同齡人的。那麼這三次分別是什麼呢?
1、 第一個階段就是寶寶出生之後的六個月到三歲。所謂「三歲看大」
三歲看大,雖說是一句老話,但是其實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這是根據哈佛的一項研究表明,所得出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大腦的開發率是將近70%的,大腦的重量也是已經可以達到和成人相比的水平。
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腦內神經突觸會每分鐘25萬個的速度不斷的發育。而這一塊區域也是實現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區域。
也就是幫助孩子多聽多看多真感受,比如說帶著孩子看書看到蔬菜的種類,那麼就可以真實的帶著孩子去菜市場看一看真的蔬菜,一個一個去真實地感受,這對於孩子來說,比課本上的更直觀。
2、 第二個階段就是孩子成長到三到七歲的時候,所謂的「七歲看老」
隨著孩子年紀不斷增長,那麼他的大腦發育水平也變得越來越高,而當孩子成長到三到七歲的時候是他們大腦發育的衝刺階段,在這個時候主要是來開發神經。還沒有被發育完全的10%到20%。
相關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商50%都是在四歲之前獲得的,而40%是在四到七歲的之間形成的。
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語言學習能力的黃金年齡,孩子在從小時候的呀呀學語,模仿大人的學習發音,到現在可以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組織自己的語言邏輯,而大量的家庭環境語言和收聽到的音頻,就成為了孩子語言學習的儲備素材。
這個階段可以多給孩子放一些歷史,詩歌,兒歌等等的語言類的音頻,讓孩子耳朵薰陶,嘴巴多練習。培養孩子的語感和語言組織,語言邏輯能力。
3、第三個階段就是孩子八到十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培養興趣愛好的時候
因為當孩子到了八到十歲的這個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已經得到了相對完善的發展。並且在這個時候,他們的對接世界和社會的出口不僅僅是父母了,父母也不足與滿足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感。
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培養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和自律的性格,等孩子到了十歲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去選擇自己有所興趣的愛好,去投入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和成就感。
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要抓住最後的大腦發育期培養孩子的興趣,從他的興趣著手,不要要求他們每天只知道學習或者課本上的知識。把孩子放出去,讓孩子接觸到更多更廣的知識領域。
育兒關鍵事,牽掛父母心。(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