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講究「棺材不得落地」?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到最後大清朝的滅亡,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會有人追求長生不老,但似乎並沒有誰能夠真正達到這個違背人生規律的目標。生老病死是常態,在古代,人們堅信死就是另外的一種生,所以人死後的葬禮會很繁瑣,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會有一口棺材來下葬。特別是在皇室,那麼這規矩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人死後躺進棺材之中,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材為最大幸事,棺材重要,抬棺材的人更重要,時至今日,在廣大農村流行土葬的地方,人們對負責抬棺材的人往往禮遇有加,好吃好喝,這是為什麼呢?清朝有一位嘉慶帝,他在位24年,兢兢業業,是一個守成皇帝,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段歷史。嘉慶生前名聲不大,死得卻不同凡響。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棺材在庭院因為某些意外因素不幸落地的話,難不成就地安葬嗎?這根本就不合乎常理麼。而有的地方說法就更恐怖了,要是棺材在未下葬之前就落地的話,就意味著家人要遭殃了。那如果棺材真的不慎落地,又該怎麼辦呢?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古人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將棺材抬起後,在落地之處抓一把土放在棺木之上,一起入葬便可。說到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然遇到這種情況,人們豈不要擔驚受怕一輩子了。時至今日,民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慈棺落地為不舍,兇棺落地為不甘」,也就是說不管如何,棺材都不能中途落地,即便是抬棺之人累了,都要將棺木架在木凳上。這作為一條流傳數千年的規矩,至今仍被人們所遵守傳承。
所以為了人們的安全以及對鬼神的畏懼,在下葬中,棺材不能落地,作為一條被沿襲了幾千年的規矩,人們一直遵守到現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