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阿信每年例行的中信好書榜發布周,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幫助我們票選出本年度最最最優秀的圖書。
在前兩天,我們已經發布了商業經管榜和人文社科榜,記得去為自己喜歡的圖書打call哦~
今天的榜單,包括了我們今年最重磅的15本科普圖書。
不論是天文地理還是未來科技,阿信希望你能在這些圖書中,獲得一些新鮮的知識。
身邊處處是科學
說起科學,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很多科學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生活起居到求醫問藥,從珠穆朗瑪峰頂到杭州灣的錢塘江潮,知識無處不在:
《這裡是中國》
星球研究所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著
《這裡是中國》由人民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星球研究所聯合出品,經過3年的打磨,從191位風光攝影師的經典作品中,精選了365張代表性高清攝影作品。從雪域高原的冰峰,到溫婉江南的水鄉,你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最美麗的中國。
《海錯圖筆記·叄》
張辰亮 著
《海錯圖》成書於清康熙年間,是浙江人聶璜繪製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目前珍藏於北京、臺北兩地的故宮博物院。
這本書是「博物小亮」對《海錯圖》進行考證的第三冊。耗時兩年,考證63幅「海錯」,成就了這本有文化、有手作,更有深夜食堂的海洋博物筆記。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薄世寧 著
薄世寧醫生,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醫師,已經在這個科室工作18年。為了了解薄醫生的日常工作,阿信還曾走進他的ICU會議室,聽他講述那些生命最危急時刻的搶救故事。
在這些生與死的故事中,阿信發現,也許多掌握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多了解一點醫療系統,就可以多一些面對疾病的豁達和坦然。
這本《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就是薄醫生匯聚半生所學,寫給普通讀者的一本醫學科普。它並不是講怎麼治腰酸背痛的具體處方,而是告訴我們疾病如何發生、藥物如何發生作用、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身體,這些更加貼近基本原理的問題。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普通人也可以進修的「醫學院」。
《萬物發明指南》
[加] 瑞安·諾思 著
如果通過時光機穿越回了過去,或者不幸流落到了無人的荒島,你該如何生存下去,甚至重建人類文明?這是一本以時光機維修指南的形式,教你如何「發明萬物」的遊戲書。
從鑽木取火到發明蒸汽機、計算機,從用你的名字命名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定律,到時空穿越、再造人類文明,這就是你的通關秘籍。
科技改變未來
關注完身邊的小知識,也可以抬頭暢想一下人類的大未來。越來越發達的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這裡,阿信不可免俗地想用田中芳樹的這句話概括:「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為什麼:關於因果關係的新科學》
[美]朱迪亞·珀爾 [美]達納·麥肯齊 著
這本書既是AI領域前沿的理論建構作品,也融匯了宏大的歷史敘事與人文關懷。作者從「第一次認知革命」,人類進化出想像力說起,對因果思維的發展過程娓娓道來。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因果革命」,顛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理論範式之後,強人工智慧的實現將成為可能。
《深度學習:智能時代的核心驅動力量》
[美]特倫斯·謝諾夫斯基 著
就在幾天前,史丹福大學動力設計實驗室發布了他們的最新成果視頻: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MARTY,已經能實現如同《頭文字·D》一般的連續漂移了。
其實,從這幾年大熱的AlphaGo、自動駕駛,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的語音識別、智能翻譯、圖像識別……各種形式的人工智慧背後,都是深度學習在發揮作用。
這本《深度學習》,是世界十大AI科學家之一、美國「四院院士」謝諾夫斯基的重磅作品,從AI的源頭——深度學習開始,講述這個智能時代核心驅動力量如何一步步影響科技、商業乃至整個世界的進步。
想了解深度學習,讀這本就夠了。
《人類的未來》
[美]加來道雄 著
阿信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好剛剛看完了BBC的年度巨製紀錄片《行星》,兩者都為我們暢想了一個「流浪地球」式的未來:人類終將拋棄地球,在璀璨群星中流浪。
在這本《人類的未來》中,加來道雄教授帶我們重新認識了宇宙的時間與空間邊界,重新定義了人類智慧與宇宙文明的關係,重新探索了物種起源與人類未來的宿命轉折。
當然,也提前彩排了人類末日災難來臨時的逃生路線:在未來,人類會成為「多星球物種」,居住在星際之間。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在1984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的時候,「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是學者們對新世紀的美好暢想。儘管這句話開始淪為「生物狗」們的自嘲,但是,人類對生命的好奇和探索,從來不曾停止:
《祖先的故事》
[英]理察·道金斯 [英]黃可仁 著
今年的10月28日,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將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了20萬年前的非洲馬卡迪卡迪溼地。這個研究被《環球科學》雜誌評入2019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事實上,人類對於起源的追尋從未停止。這本書是理察·道金斯繼《自私的基因》之後的又一力作。在這本書中,道金斯用化石、再生遺存、三角推斷法,構建了生命演化的全景圖。
只要我們往回走得足夠遠,所有人都有同樣的祖先。
《美的進化》
[美]理察·O.普魯姆 著
孔雀張開華麗尾屏、侏儒鳥跳起太空舞步、園丁鳥搭建愛的涼亭……大自然五彩繽紛、複雜多樣的美,應該如何解釋?
耶魯大學知名鳥類專家普魯姆,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性、愉悅感和進化論的故事,讓被遺忘了150年的達爾文理論重煥光彩。
自然界的絢麗多姿,也許可以填補我們理解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一塊空白。
《基因與命運》
[加]史蒂芬·J.海涅 著
「智商基因」「肥胖基因」「癌症基因」,這些基因真的存在嗎?我們可以通過基因幹預,讓自己變得更好看嗎?DNA的雙螺旋結構,已經編織好了我們的宿命嗎?
預計到2025年, 10億人將完成基因組測序。我們都想知道,是什麼使我們成為了獨特的自己。而這本書為你提供的,就是正確思考基因問題的路線圖。
《生命與新物理學》
[英]保羅·戴維斯 著
生命是什麼?這個終極之問,阿信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在這本書中,保羅·戴維斯說:「生命=物質+信息」。
在此之前的科學,關注的是生命的「硬體」——化學結構,而保羅·戴維斯的新物理學,創造性地聚焦於生命的「軟體」——隱藏的信息網絡。
生物體中的信息流,就是解釋生命議題時一直缺失的那塊關鍵性拼圖。
基礎科學,也能很簡單
說起數學、物理學這些基礎科學的書籍,阿信的第一印象就是:看都看不懂的公式、念都念不順的術語、讀都讀不明白的原理……但是,有的科普圖書,能把這些複雜晦澀的知識,講得有趣又好懂:
《數學簡史:確定性的消失》
[美]莫裡斯·克萊因 著
在看到本書之前,阿信很難想像,以嚴密、精準著稱的數學,原來還遭遇過衝擊學科根基的「數學危機」。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數學史大師之一,克萊因幾乎不藉助公式,就將數學2500年的歷史講得準確而深入。
在書中,作者講述了數學中「確定性的消失」:數學並不是關於客觀真理的學科,也不代表絕對正確,它只是人類有限經驗的提煉,可能存在邏輯上的瑕疵。但是,並不用灰心喪氣,數學仍然是人類認知未知世界的最好武器,指導著最前沿的科學探索。
就像作者說的:「音樂能激起或平靜人的心靈,繪畫能愉悅人的視覺,詩歌能激發人的感情,哲學能使思想得到滿足,工程技術能改善人的物質生活;而數學則能夠做到這一切。」
《物理學的進化》
[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波蘭]利奧波德·英費爾德 著
創立高深難懂的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也能寫出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一般的物理學進化史,全書沒有一個數學公式,卻說清了從伽利略、牛頓時期的經典理論,到現代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場論的演變。
你不是愛因斯坦,但是你可以像他一樣,在科學的世界裡自由地思考。
《上帝的骰子》
羅金海 著
看到「量 子 力 學」四個大字,相信有不少人就會和阿信一樣,開始頭腦放空,雙眼失焦,進入「啥玩意兒啊?咋回事兒啊?我怎麼啥都看不懂啊?」的懵逼狀態。
不過,作為官方蓋戳的「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體」之一,「量子學派」公眾號在科普量子力學知識上真的是非常有一套。這本書就源自他們的連載科普漫畫「量子物理趣話」,它以詼諧幽默、輕鬆搞笑的筆法,將難懂的量子物理知識推向大眾,累計閱讀超過3000萬次。
阿信曾經就選取過他們的漫畫向大家講解量子物理學的故事,真的又有趣又有料!
《結構是什麼》
[英]J.E.戈登 著
為什麼一座吊橋即便開通了八條車道也不至於倒塌?為什麼堤壩可以阻攔或釋放巨大的水量?為什麼希臘人在晚上會將馬車輪子卸下來?為什麼人類會腰痛?為什麼鳥類有羽毛?摩天大樓和袋鼠的設計有什麼原理?
生活中,「結構」無處不在。建築物和橋梁不會坍塌,蝙蝠能飛過玫瑰花叢而翅膀完好無損,都是因為結構之力、結構之美。這本暢銷40餘年的結構設計入門書,摒棄了工程師慣用的不知所云的技術術語,用淺顯、幽默的語言為讀者解釋了結構的有趣原理。
#阿信寵粉計劃#
1. 為你支持的好書投上一票吧!票數會計入到最終2019年年度好書綜合評比中去哦。
2. 留言告訴阿信你最看好哪一本書以及為什麼?(理由需大於50個字)如果你支持的書成功入選2019年年度好書總榜,阿信會在每份榜單的評論區挑選10名幸運小夥伴,將這本書送給你!
注意:活動需要在【中信出版集團】微信公眾號參與,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回復「2019中信好書」即可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