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無論您走多遠、飛多高,只要您的根在龍南,真誠邀請您加入:樂活龍南公眾平臺(請加小編微信:jxln66)
客家歌曲《客家阿媽》
舊時,辨別對方是不是客家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稱呼自己的媽媽,因為以前幾乎全世界的客家人都管自己的媽媽叫做「阿姆」(mei)。
以前,在客家地區有這樣的一個風俗習慣,稱謂自已的父母不是用爸爸、媽媽,而是用一種比較疏的稱呼來叫喊自已的父母,把自已的父親稱之為阿伯或阿叔,把自已的母親叫喊成阿姆(mei)或阿嬸。有些甚至把母親叫成阿姊。
(網絡圖)
這種現象,在六七十年代以前較為普遍,七十年後逐步改觀,到現在,基本上都是按照標準的稱謂來稱呼自已的父母親了。即是叫父親為爸爸、叫母親為媽媽。
「姆」,據漢語大辭典注釋:古代對中年婦女的稱呼。這說明在古代「姆」不一定指母親,可以指關係比較疏的女性。
在稱呼上叫疏一些是為了避免和減少父子、母兒之間的命運衝突,即是相衝相剋(佛相學術語),主要與生辰八字有關。這樣能使孩子減少一些疾病,叫疏一些能給孩子帶來好運,能使孩子快點健康長大。
(網絡圖)
例如,在海豐黃羌客家人中對於親人的傳統叫法上,通常會稱呼曾祖父為公太或阿太,曾祖母是婆太;稱呼祖父為阿公,祖母是阿婆或者阿嬤。
叫外公為姐公,叫外婆為姐婆。因為古代叫父親為爺,叫父親的父親為爺爺。
叫母親為姐,因為外婆是姐的母親,所以外甥們就叫外婆為姐婆,但不能叫作姐姐。而兄弟間最小的則稱呼為叫阿滿(小孩叫其為滿叔)。
對於小孩,男的叫什麼古,滿仔,女的則叫什麼嫲;姨姨則稱呼為man姨,姨夫為man姨丈諸如此類。
(網絡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人對父母的稱謂逐步規範了起來。
但無論怎麼的稱呼,一句阿「姆」都是客家人對母親最親切的稱呼,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感情,是客家人的一種標誌。
來源:綜合網絡
關注樂活龍南|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