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15時20許,唐超的遺體被救援隊找到。看著打撈上岸的兒子遺體,母親林鳳英當場哭昏過去。
1
尋死的,活了;救人的,沒了
3月15日,13歲女孩劉某在課堂上玩手機被老師發現,老師收走她的手機。想不通的劉某下午放學回家後,私自喝了點父母放在家裡的酒。喝了酒後的劉某更想不通,最後走到渠河邊跳河輕生。
劉某跳河後,從那裡路過的的哥唐超和網約車駕駛員黃曉洪相繼跳入河中救人。唐超在前,黃曉洪在後,兩人向河中心的劉某遊去。
就在兩人靠近劉某時,黃曉洪清楚地記得,唐超用手奮力將劉某向自己推了一把。隨即,黃曉洪牢牢抓住劉某,開始向對岸遊去。兩人靠岸後,在其他救援人員的幫助下,順利上岸,並送上了等候的救護車。
「我已有10多年沒有下水遊泳,在營救過程早感到體力不支。」黃曉洪說,在自己帶著落水的劉某向岸邊遊去時,仍可以看到唐超在划水,但當自己最終靠岸後再回看時,水裡已經看不到唐超的影子。
劉某最終被救起送到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救治。醫院對劉某進行吸氧及呼吸道抗感染治療,病情平穩。16日下午,女孩已要求出院。
15日早晨,唐超送11歲的兒子去上學後就開始跑車。中午,他給父親打了電話,說中午不回家吃飯了,自己在外面隨便吃點就是。唐坤元說,和唐超沒講幾句就掛掉了電話,怕影響他開車。
突然接到兒子救人失蹤的消息,唐坤元血壓直衝腦門,悲傷之餘,他最後決定將這一消息告訴在成都給親戚帶孩子的老伴林鳳英。16日上午10點左右,剛下車的林鳳英就直接趕到兒子出事的地點,希望失蹤只是個意外。
16日下午15時20許,唐超的遺體被救援隊找到。看著打撈上岸的兒子遺體,林鳳英當場哭昏過去。
2
生命誠可貴
13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表示,現在有很多癌症晚期患者身心上都會承受巨大的痛苦,但家屬一般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另外社會上也有年輕人自殺的現象,這表明了我國生命相關教育的欠缺,因此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
什麼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其實以中小學生的理解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開展此類「死亡教育」難度很大。
家長們應該最清楚,如何向孩子解釋人類的出生和死亡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難題。
我們無法用一種殘酷的冰冷的語句向年幼的孩子解釋生與死。轉而用一種詩意的模糊的解釋「糊弄」過去了。
小孩子對性和生死的無知即來源於此。
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從小抓起
3
英雄價更高
以最近發生的這一事件來說,劉某就是一個不懂得生命可貴的無知孩子,唐超的死也無從追究責任。這並不是因為他是孩子,而是因為「無知者無罪」。見義勇為有犧牲的可能性,值得讚揚,但風險太大。
有的人就提倡,遇到危險,要先考慮自己,尋求更加可靠的救援條件。當無法判斷情況是否危急時,應該「袖手旁觀」,積極協助,報警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不要衝動行事。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其實提倡的不是衝動行事,而是遇到危險要保持適當的理性。遇到不平事,先吼一聲看看情況,之後根據情況,「該出手時再出手」。
然而,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現實中,人們出於愛心和自信,往往顧不得那麼多,生命第一,就怕萬一一個猶豫,一條鮮活的人命就消失了。
對於唐超這樣奮不顧身的英雄,給予再多的讚美也不過分。
只是如此犧牲,實在是讓人既憤怒又惋惜。
唐超
「救了人,救人的人卻死了」,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小概率事件,有時是被救者漠視生命導致的悲劇事件,有時是士兵拯救平民一般的偉大犧牲。
發生此類事件,我們找不到具體的「元兇」。能夠怪罪的只能是:具體到個人的「劉某」、現場救人行為的「準備不足」或者抽象的「教育缺失」。
談及解決措施,我們能想到的也只有:普及生命教育,救人也要量力而行。
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生命教育乃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都能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把生命中的愛和亮點全部展現出來,為社會、為人間煥發出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