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婚禮的歷史中,明代的鳳冠霞帔成為了最好看,也是最主流的審美。在明末清初的小說文集之中,婚禮中的鳳冠霞帔,一直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在這種美學背後,就產生了一個歷史問題,明代的婚禮是怎樣的?
文化之間的交融,在一些固定的儀式中,是難以徹底抹除的。無論戰爭怎樣進展,朝代如何更替,一種被世人所默認的禮儀儀式,成為了文化的繼承與堅守。但是在明朝,婚禮的禮儀及風俗,有著漢朝的體制,以及唐宋時期的美感。
在現代的生活中,婚禮儀式的舉行中,依舊可以看到延續千年的文化背影。王朝的政治難以持久,但在世俗的文化生活中,有些文化與禮儀是難以改變的。那麼在史料的記載中,明代的婚禮禮儀與風俗,是怎樣的?與現代相比,又有怎樣的時代背景?
明代特別的婚禮制度
從社會資源進行區分,在明代的生活史中,可以分為皇家與民間。雖然皇家的人數少,但是其掌握的社會資源多。所以,在很多儀式場合,皇家總比民間要規範,要隆重。由此,要介紹明代的婚禮過程,就必須將其分開來看。
在比較與分析了皇家婚禮與民間婚禮之後,明代的婚禮儀式便有了一定的認知。再對其總結與分析,就會發現,皇家婚禮與民間婚禮有很多相似之處。從表面上來看,皇家婚禮可以稱為民間婚禮的升級版。
1、皇家婚禮的過程
在皇家婚禮中,主要有四大流程,「定吉期、大婚年齡、納採問名禮、整容上巾禮」。首先是「定吉期」,在結婚之前,皇家的欽天監官員要觀星佔卜,以確定一個好的日期。其次是「大婚年齡」,皇帝及皇家宗室,在16歲左右,就要舉辦婚禮了。
然後是「納採問名禮」,由禮部選擇有名望的官員,去迎娶的女方家庭中施行納採、問名之禮,類似於民間中的媒人。最後是「整容上巾禮」,修飾好服裝妝容,等待最後的大喜之夜。
據史料記載,皇家的婚禮在明朝後期,費用開始大幅度上升。從萬曆皇帝的10多萬兩,到萬曆太子的20多萬兩,再到萬曆福王的60多萬兩。在婚禮的費用上,皇家的胃口逐漸增大。除了一些政治影響外,還有追求奢侈的心理表現,由此導致明朝後期的經濟壓力逐漸增大。
2、民間婚禮的過程
在明代的民間婚禮中,與皇家婚禮有諸多雷同的地方。因為古代的婚禮禮儀,都是文化歷史的傳承,「問名、納採、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是最古老的六個步驟。如《詩經》中的「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就是古老婚禮儀式的一種體現。
但是在明朝,對古老的婚禮儀式進行了精簡,保留了「納採、納徵、請期、親迎」四項禮節。
與皇家一樣,民間婚禮首先要選擇好的時期與相匹配的生辰八字。在吉日與八字匹配之後,媒人承擔起了聯絡的作用。兩家認可之後,發布婚訊與婚帖,邀請親朋好友共同慶祝。在兩家親人的歡迎中,男女結為夫妻,共攜白頭到老。
3、大體相同的儀式
在皇家婚禮與民間婚禮中,首先的一個點便是算吉時。雖然吉時缺乏科學的考證,且含有迷信的因素,但是對于吉時的推算,明代世人是深信不疑的。
因為八字與吉時,源自於《周易》。在古代夏商周時期,就有用於佔卜的龜甲,直到《周易》的問世,對這種佔卜與推算進行了文化的總結。在儒家思想的傳承中,佔卜問期,成為了一種文化行為。
除了日期上的選擇心理相同外,在婚禮的舉行中,媒人成為了一個關鍵人物。因為沒有媒人的話,明代的婚禮是難以進行的。
首先,這種選擇歸於傳統的禮制,沒有媒人參與的婚禮,是不被認可。其次,兩個親家在婚禮之前,出於面子上的考慮,不利於婚禮之間的洽談,而媒人在中間進行聯絡,不僅避嫌,而且提高了婚配的成功率。
與現代不同的風俗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風格。在文化的表現中,是難以持久不變的,在歷史的選擇之中,不同文化都會在主線的控制中,產生外表性的改變。而婚禮與文化之中,就隔著一項風俗。因為只有當世人都認可,且成為一種習慣時,文化就在這種習慣中,得到了體現。
如果只講明代風俗的話,未免會產生歷史記述的枯燥。不如換一種視角,用現代的眼光,審視明代婚禮的風俗背景。在與現代觀念進行比較與分析之後,明代的風俗特點,也可以得到更直觀的體驗。
1、結婚年齡過早
在明代婚禮中,首當其衝的,是婚齡與生辰八字。因為在社會上層階級中,為了防止變故,都會在合適的年齡,進行婚禮的選擇;而普通百姓在「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中,都希望子孫得到快速的繁衍,所以明代婚齡的過早,成為了一大特點。
在明代,男子16歲,女子14歲之後,就可以進行婚配。與如今婚齡的20歲起步相比,明朝的婚齡確實過早了。在上初中的年紀,就要面臨人生的另一個伴侶。自己對人生的認知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卻首先要了解一個異性。在教育與人生的角度中,過早結婚確實有失從容與理性。
2、取妾並非易事
明代除了婚齡較早以外,取妾的嚴格,也成為了一大特點。在古代歷史中,男人取妾,是被認可的。為了滿足人口的需要,與多個女子進行婚配,無疑成為了最佳的解決方案。可是取妾在古代,也需要物質上的支持。
而在明代,取妾的消極影響逐漸出現。如妻妾與妻子的不和,以及亂性等影響,明代法律對取妾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規範。
「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杖九十,並改正」,「凡官吏娶樂人為妻妾者,杖六十,並離異」……在明代法律中,取妾並非一件易事。所以對於古代取妾的渴望,在明代是體會不到的。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當然,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明代婚禮的主線離不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為在婚禮的選擇中,古人認為自主選擇婚姻,往往會與亂性掛鈎。為了防止亂性的發生,由父母與旁人加以規束,成為了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
可是在如今的現代文明中,人性的進步與解放,推翻了這種古老的約束。或許擔心是對的,但是在自由選擇的人性之中,人類的文明與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進展。不能一直以畏懼的心理,去拒絕大部分事物的發生。因為在未知的事物中,只要善於發現其中所存在的長遠價值,這種勇敢就值得被認可。
殘餘的影響
除了儀式與風俗上的明代特點以外,至今還可以看到明代婚俗的影子。可是在兩性的婚姻生活中,還有古代婚禮的消極影響。其中的消極影響,並非明代所特有,在婚姻的關係之中,中國傳統的固式思想,成為了最大的「元兇」。
1、鬧婚中的荒唐事
為了增加婚禮的喜慶程度,鬧婚本是一件相對文明的事情。可是在混亂之中,人性的殘暴與扭曲,也得到了體現。在明代,為了防止鬧婚的影響,「新婦的衣服鞋履都用線縫綴,恐有疏脫,以及於亂」。
由此,鬧婚確實可以提高婚禮的喜慶氛圍,但是野蠻的行為確實是不被允許的。在婚禮舉行之前,做好禮儀的安排與準備,是應對鬧婚過激的關鍵。當然,對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進行杜絕,也是一種智慧。
2、男尊女卑的狹隘思想觀
在明代,以及古代歷史中,只有男子可以寫休書,女子的休書是不被認可的。這就證明,古代的婚姻生活中,是男尊女卑的情景。首先,男性在古代經濟中,其所創造的價值高於女性。其次,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女性一直是男性生活的附庸品。
在現代文明中,女性的權力與價值,都得到了大的解放。可是這種固化的古老思維,還在影響著現代的生活。只有平等的對待兩性之間的婚姻生活,才能獲得適宜的生活環境。因為知識的力量,使人們都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
3、母以子貴的傳統觀念
在古代的傳統家庭中,男子一直是家族後代繁衍的關鍵。如明廷的太子之爭,以及士大夫的宗族傳承,都以男性為主線。在族譜的記載中,女性往往以姓氏帶過,而男性卻有屬於自己的名稱。而婦女為了保證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母以子貴的觀念成為了價值的一種體現。
可是在實際的考慮中,生男生女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孩子無論男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要為其奉獻無私的愛,孩子都會真心感受,並懷一顆感恩之心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且女性權力的進步,使母以子貴的觀念逐漸消散。
婚禮的民俗智慧
雖然明代的歷史,已經過去了有五百年之久,但是文化文明的傳承,依舊沒有斷裂。明代歷史的經驗教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無價之寶。在明代的婚禮之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人文智慧。
明代對古老的中國婚禮進行了精簡化的傳承,保留了關鍵環節,並規範了不合理的延伸。婚姻雖是兩性之間的感性關係,但是以一種理性的儀式,來開啟兩者之間的關係,無疑是一種深遠的寄託。所以美好的婚姻,要在感性與理性中跳躍,才能實現婚姻之間的價值與幸福。
參考文獻:
《明代社會生活史》
《明史》
《家禮》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