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韓翭[hóu]在《詠手》詩中讚美女子纖細修長的手指——「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後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川穹苗,有香味)又折花。」
女子纖柔的指甲,如同那新生的筍芽那般惹人憐愛。
很多清宮影視劇當中,那些皇帝的后妃身著豔麗的服飾,頭戴滿洲獨特的頭飾,就連手也做了精心的裝飾,大都佩戴著保護指甲的指甲套,這些指甲套以黃金美玉製作,做工精美別致,把女子指甲纖細的美感發揮至極致。
指甲套又稱「護指」、「護指套」、「護甲套」,樣式、材質的種類繁多。
很多人據此認為,只有清朝的貴族婦女才佩戴指甲套,事實上,至少在西漢時期,指甲套就出現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考古人員在吉林省榆樹市老河深村發掘一座漢代古墓,其中就出土了「金護指」。
古人蓄甲的風俗由來已久,春秋時期,貴族男子也喜歡留著長長的指甲。
《韓非子》記載:「韓昭候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韓昭侯姬武用手握住自己的手指甲,假裝弄斷後丟失了,於是裝作很著急的樣子,命人尋找。
其左右侍從中有一人割掉自己的指甲,獻給了韓昭侯。
韓昭侯常常以這種方法來試探臣下,看看他們對自己是否忠誠。
從這段記載中可見,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階層蓄指甲是很普遍的現象。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指甲當然也包括在「身體髮膚」當中,因此,古人蓄甲風俗也就很好理解了。
當然了,蓄甲只限於貴族階層,下人、奴隸以及平民百姓需要從事體力勞動,當然不可能留著礙事的長指甲了。
《周禮》記載:「甲為筋之餘,甲不敷截筋不替。」
古代的有識之士並不主張留指甲,認為指甲是身體中「筋」的末端,如果不及時修剪,會影響體內濁氣的發散,從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清稗類鈔》一書中記載了兩則關於指甲的趣聞,讀來頗有趣味。
「高宗南巡時,有獻詩者,手指爪甚長,特異於眾。內有數爪,以過長,屈曲繞其掌。故露其爪於外,若有得色……」
有一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視,有個人向皇帝獻詩。
他的指甲特別長,異於常人,其中有的手指上的指甲過長,不得不盤繞在手掌上,這個人故意把指甲暴露在外面,一副洋洋自得的神色。
此人退出後,乾隆帝對身邊的侍從說:「是人必甚懶,否則何指爪之長也?」——這個人一定非常懶惰,否則他的指甲怎麼會如此之長呢?
光緒年間,某地有個叫楊貞媛的女子,喜歡蓄養指甲,她的指甲已經十多年不剪修,長達兩尺有餘,摺疊起來也有好幾寸長。
楊貞媛保養指甲有四種方法,一是手從來都保持彎曲形狀,從不伸直,指甲上套著白銀製作的指甲套,指甲套比指甲長一寸,隨著指甲長長,每年都要更換新的指甲套。
二是每次盥洗,都要用毛巾蘸著肥皂沫,仔細擦拭指甲,因為長時間擦拭,她的指甲如同透明的犀牛角一樣,溫潤可愛。
三是每當夏季來臨,楊貞媛就卸掉指甲套,以避免手指裡面生長細菌。
冬天到來,就把指甲浸在油中保養,避免乾裂,被寒風吹斷裂。
楊貞媛卸去指甲套的時候,才伸長指甲,戴上指甲套的時候,則彎曲著手指,盥洗的時候伸長,洗浴、休息的時候都彎曲著。第四種保養方法是「爪不可為挖耳及搔癢之用」。
為了保養指甲,不能用來挖耳朵和撓痒痒。
偶然發現指甲受損,指甲邊緣出現白色的斑點,就會立即剪去。如果氣候乾燥,指甲邊緣彎曲,就會放在溫水中保養。
楊貞媛的指甲還有四種神秘的功能,一是能令她少發脾氣,長時間把精力放在保護珍惜指甲上,就不會有「燥烈之性」了。
指甲的第二種功能是可以預測天氣,比方說要下雨之前,指甲紋路中間就會出現黃、白兩種顏色。
若是將要天晴,指甲上就會全部變成白色。
天熱的時候,指甲內部就會出現水汽。天冷的時候,護甲根部的皮膚就會出現燥白之色。
指甲的第三種功能是可以預測疾病,將要生病的時候,指甲顏色逐漸枯萎。
楊貞媛生病的時候,指甲根部「潔白,無血色」。
病情好轉,指甲根部就會出現粉紅色,完全恢復健康,指甲顏色晶瑩透明。
每一次生病之後,指甲根部就會長出一節,大病後長一些,小病後短一些。
第四種功能是可以預測吉兇禍福,偶然指甲斷裂,就會出現災禍。
有一年,楊貞媛無名指的指甲斷裂,不久,她的小兒子不幸夭折。
還有一次,她中指的指甲斷裂,家中遭遇了強盜。
楊貞媛指甲有如此神奇的預測能力,當時被人們廣為傳頌,嘖嘖稱奇。